前言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是北宋時期的重要詞家。詞體演進至北宋后期,主要向復(fù)雅和注重聲律方面發(fā)展。與蘇軾等重在突破“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體制,對詞的內(nèi)容和風(fēng)格進行大膽革新不同,秦觀比較全面地繼承了唐五代詞的成就,更多地接受了晏殊、歐陽修和柳永的影響,在委婉隱約詞境的開拓與令、慢詞創(chuàng)作技巧提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并由此成為婉約派集大成的詞人,故近人夏敬觀說:“少游詞清麗婉約,辭情相稱,誦之回腸蕩氣,自是詞中上品?!保ā痘春T~跋》)與北宋其他主要詞人比較,宋蔡伯世稱“子野(張先)詞勝乎情,耆卿(柳永)情勝乎詞,情詞相稱者,少游一人而已”(沈雄《古今詞話》引),清紀昀也認為少游“詩格不及蘇(軾)、黃(庭堅),而詞則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流傳雖少,要為倚聲家一作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淮海詞》),都肯定了其在詞史上具有的獨特地位。
秦觀詞流存不多,其《淮海集》中收詞三卷72首,近人從王敬之翻刻本和《花草粹編》中又補輯得28首。所存詞中,以小令居多。小令體制短小,比較適合直接表現(xiàn)剎那間的情感。秦觀的小令擅長寫出一種纖細幽微的心境,以有限寓無限,開拓出深遠的審美想象空間。如《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從表面看全是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以美妙的文字為媒,將主觀的情感投射到客觀的景物,便傳達出一種微茫的心緒。在慢詞的創(chuàng)作上,秦觀有別于柳永、周邦彥及南宋格律派的以賦法入詞,重鋪陳敘事,而是仍以抒情為主,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小令的比興手法,形成一種委婉含蓄、平易自然的獨特風(fēng)格。
淮海詞大體上早期多為應(yīng)歌之作,流播于青樓紅袖之間,入仕后,則多寫羈旅行役與貶謫之苦。在內(nèi)容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較單純的娛人應(yīng)歌之制,這類作品數(shù)量不多,直承花間派風(fēng)貌而更趨于清麗婉曼。第二類是在愛情題材的詞作中寫進自己真實的情懷感受,或藉舊有范式寫出托寓主體的新內(nèi)涵。這類詞作占了秦觀詞的大多數(shù),由于其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的多方面開拓,遂將這一傳統(tǒng)題材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第三類是向詩化回歸,注重個體生存際遇與幽微情感意緒的抒發(fā)。這類作品最能體現(xiàn)秦觀詞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神宗、哲宗朝士大夫的文化心態(tài)。
秦觀的詞筆,水云涵淡,靈動幽眇。那些用別致幽寒的意象構(gòu)筑的一個個情感藝術(shù)空間,暗合著他的人生失意,仕途坎坷,也暗合著他幽遠凄傷的精神氣質(zhì)。宋末名詞人張炎評少游詞,贊其“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渣,久而知味”(《詞源》)。秦觀沿著婉約詞主情致,尚陰柔的方向,將詞體要眇宜修、言美情長、音韻諧婉的體性特征發(fā)揮到了極致。少游詞章法、句法相對疏朗,而字法尤顯典雅、精致。他既避免了柳永一些詞俚俗惻艷的趣味,又在蘇軾詞“豪放”與“逸致”之外,發(fā)展出一種“情韻”,于雅俗之間辟出一條新路,為后來婉約詞的發(fā)展指明方向。他的感傷詞作,將個人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自成一格,成為一種詞史上影響巨大的抒情范式。他使詞更加文人化,既不囿于《花間》的描摹體態(tài)儀容,也不是宋初諸公的聊佐清歡,遣興適意,不涉“詞語塵下”,又不言志載道,而呈現(xiàn)出一種深摯、和婉、自然、純情之美。其詞用典甚少,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顯示出婉約深情的風(fēng)格。但少游詞也存在著氣格柔弱、不夠深刻的毛病。清代賀裳說:“少游能曼聲以合律,寫景極凄婉動人,然形容處殊無刻肌入骨之言。”(《皺水軒詞筌》)這一批評可謂中肯。
現(xiàn)存刊印最早的秦觀詞集是宋乾道高郵軍學(xué)刊本《淮海居士長短句》,其他重要版本有明末毛晉汲古閣刊《宋六十家詞》本《淮海詞》、民國初朱祖謀輯刊《彊村叢書》本《淮海居士長句》,以及近人葉恭綽在20世紀30年代影印的宋刊本二種等。今人徐培均的《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是目前秦詞最好的箋校本?!痘春>邮块L短句箋注》繼承前賢葉恭綽、唐圭璋、龍榆生的研究成果,考訂眾本,分長短句、補遺、存疑三部分載錄詞作,詳為校記、箋注,又附匯評,書后附錄并有淮海詞版本源流考、秦觀年譜及各種版本序跋,很有研究參考價值。
本書所選詞作,以徐培均先生《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所用底本宋乾道高郵軍學(xué)本為版本依據(jù),選自原書上卷、中卷、下卷,以及徐培均先生輯出的“補遺”。出于慎重,“存疑”詞暫不入選。注釋上對徐培均先生的箋注也多有參照,謹此向徐先生致謝。
謝燕
2013年元宵于杭州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