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酷愛陶淵明
詩歌是中國的偉大傳統(tǒng),有人把中國稱為詩國,這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國古代幾乎每一個文化人都會寫詩,在出游、宴飲、喪娶和談話等場合,中國人往往是用詩歌來說話的。與此相關(guān),喜愛詩歌之風(fēng)在中國更是頗為興盛,一首好詩往往能夠不脛而走,甚至能使洛陽紙貴。難怪林語堂認(rèn)為,在西方有宗教信仰,而在中國詩歌已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因為詩歌以其靈感和神秘教會了中國人生活的觀念。林語堂本人就是一個從詩歌中深受教益的“詩迷”,有不少中國古代詩人都給了他深刻的影響,但最令他感動、佩服、受益和喜愛的恐怕沒有幾人能超過陶淵明。
陶淵明是公元四五世紀(jì)的人物,離現(xiàn)在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間隔,然而,林語堂卻能跨越悠久廣大的時空,直接感受陶淵明的詩歌及其思想,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來全面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要做到這一點(diǎn)更是不易!當(dāng)許多現(xiàn)代人都將陶淵明說成是一個消極避世的懦夫時,林語堂卻提出:“陶淵明這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chǎn)物,不期然地浮上我的心頭?!薄霸谀切┹^渺小的詩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遠(yuǎn)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保ā稅酆萌松撸禾諟Y明》)用如此多的“最”來進(jìn)行評價,足見林語堂對陶淵明的欽佩和熱愛。
陶淵明也曾做過官,雖然只是個彭澤令,但他也嘗到了為官之屈膝和不自由,為保住自己的氣節(jié),不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掛印歸里,回到田園,與農(nóng)民一樣過逍遙自在、優(yōu)哉游哉的閑適生活。因為他渴慕這種純樸自然、寧靜安詳、閑云野鶴、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陶淵明竟寫出了那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是一種人生理想,它感動了多少代中國作家,林語堂也不例外。在《個人的夢》里,林語堂就直接提出“到一世外桃源,暫做葛天遺民”的夢想;北京的四合院也是林語堂“桃源夢”的寄所;《京華煙云》和《紅牡丹》主人公姚木蘭和紅牡丹的生活理想也是“桃花源”式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林語堂通過小說《奇島》完成的“世外桃源”設(shè)計,那簡直是陶淵明“世外桃源”的仿制和發(fā)展?!笆劳馓以础辈粌H僅是一個夢想,它也是作者文化選擇的現(xiàn)實對照物,因為現(xiàn)代的人類變得越來越功利化、世俗化、焦慮化、速度化,而失了自然、純樸、飽滿、和諧和快樂的生活情調(diào)。換言之,“世外桃源”并不是消極避世的代名詞,它是人類尋回本真不被異化的積極人生觀。對此,林語堂堅決反對流行的觀念,提出陶淵明不僅不是避世,而且是更為熱愛人生的表示。他在《愛好人生者:陶淵明》中說:“他是今日真正愛好人生者的模范,因為他心中雖有反抗塵世的欲望,但并不淪于徹底逃避人世,而反使他和七情生活協(xié)調(diào)起來?!彼裕諟Y明是逃避政治,但不逃避社會,尤其不逃避人生,他是一個從生活和人生中體會和享受快樂的人。
對比別的詩人,林語堂最贊賞陶淵明沖淡和諧的境界和人格精神。要知道,身處中國古代專制主義政治之下,加之倫理道德無邊的束縛,對人生和世界的苦索,精神和心靈的苦悶與痛苦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屈原在痛苦絕望中投身江水以自殺,阮籍和嵇康以嬉笑怒罵而解嘲,就連快樂的蘇東坡也往往悲從中來,為表妹之死而痛心疾首;然而,陶淵明卻能從人生的所有煩惱和苦悶中解脫出來,以與萬事人人諧和為一的心情寧靜守一,無憂無慮,心地坦白,謙遜簡樸,快快樂樂,于是成為一個真正毫無芥蒂、智慧而快樂的老人。用林語堂的話說陶淵明就是:“我們看出一種造成那和諧生活的情感和天才;這種和諧的生活已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沒有一個人能比他更卓越?!保ā稅酆萌松撸禾諟Y明》)對于天地自然,陶淵明完全將自己融入其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是這樣,“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兮辭》)是這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是這樣,“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也是這樣。在鄉(xiāng)村的生活也令陶淵明自得其樂,完全沒有受苦之感,也沒有克服困難,以求擺脫的心情,他是自覺歸去來到田園的,他說:“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瓚蚜汲揭怨峦蛑舱榷篷??!保ā稓w去來兮辭》)因為陶淵明“性本愛丘山”,他擺脫束縛,回歸自然,就如同鳥歸故林,魚入池淵是一樣的,那樣怎么還會有苦惱呢?就是在喧鬧的市井,陶淵明也不感到煩憂,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飲酒·其五》)。這就是身在鬧地而心卻清靜自然。一句話,陶淵明能夠?qū)⒁磺谢癁樽约旱淖缘煤涂鞓?,既不受制于自然、社會,更不受制于自己,就如同天地自然的和煦陽光,它能使萬物滋榮生長,也能使堅冰化釋為水,還能照明黑暗,驅(qū)除人心的煩憂。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陶淵明總是面帶笑容、快樂而幸福的天真樣子,那是醇厚成熟之美,是一種瓜熟蒂落之美。林語堂深得陶淵明的這一精神境界和旨趣,雖然他遠(yuǎn)遠(yuǎn)不能與陶淵明相提并論,但其中卻有著意味深長的理解和認(rèn)同。我們首先可在林語堂的天真爛漫的笑意中,體會到陶淵明式的快樂自得,那是一種對生活、對人生甘之如飴,充滿無限渴望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社會生活的一人一事,都會在作家心中煥發(fā)出生命的熱愛與美好的趣味。在林語堂筆下的自然景物、人與事及其都市往往不是外在化的,而是內(nèi)化的,有著血脈關(guān)聯(lián)的,具有靈魂的融會。如《秋天的況味》、《樂享余年》、《動人的北平》、《蘇東坡傳·序》等,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抒情,還是一種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和諧共處的人生感受。而且,這些作品筆調(diào)閑淡、醇熟、從容而快樂,極得陶淵明美好人生觀的情致,讀之常常有春風(fēng)化雨之感,給人以滿面春風(fēng)之意。在《文章五味》中,林語堂極力推崇清醇文字,因為其味雋永,讀來有甘美之妙;相反,卻非常反對那些過于酸苦,缺乏醇美之文。從中也可看出林語堂深得陶淵明的趣味。另外,在不事權(quán)貴,講究個性自由這些方面,林語堂也與陶淵明有共通之處。林語堂還談到陶淵明成熟的幽默,如經(jīng)常撫無弦之琴,又如酒喝多了,他就讓客人自便,而他自己則離席睡覺去了。這種不酸腐、無辣味的幽默是真正理解了生命悲劇和快樂人生后的必然結(jié)果。
有一次,陶淵明告訴他的兒子要善待仆人,他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绷终Z堂非常贊賞這句話,認(rèn)為這是合情之舉,是“一句極平易而極偉大的話”,并說:“這便是陶淵明的溫情。大概他已經(jīng)到了仁者存心相忘于道的境地,所以能這樣偉大?!保ā稖厍橹髁x》)陶淵明的這一觀點(diǎn)一直影響著林語堂對仆人的態(tài)度,也影響著他的近情思想。比如,林語堂一向?qū)依锏钠腿藥凸ず苡押?,讓汽車司機(jī)之女叫他外公,對廚師、洗衣工都有說有笑,和藹可親,對電工也引以為知己,常常對他的聰明才干大加贊賞。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林語堂夫妻外出,他們提前告訴仆人不回家過夜了,但因為有事突然回來,令他們吃驚的是,廚師和洗衣娘姨在他們的床上睡覺。這使妻子廖翠鳳大為惱火,堅決要趕他們倆離開林家,但林語堂還是網(wǎng)開一面,辭了洗衣娘姨,將廚師留了下來。后來,林語堂還將廚師住在農(nóng)村的老婆接過來,讓她洗衣服。林語堂女兒林太乙說:“父親的人生哲學(xué)是近人情的。他說:‘人在世上只能求做個合情理、和氣、平易近人的人,而不能希望做個美德的典型。’”(《翠鳳拉住了輕氣球》)林語堂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談?wù)摻椋河幸粋€人的女兒從外地寫來一信,她請求父親讓她繼續(xù)升學(xué)。父親馬上否定了女兒的想法,因為他根本沒有能力支付女兒的學(xué)費(fèi),結(jié)果在信中父親力陳何以不能讓女兒繼續(xù)上學(xué),有理有據(jù),不容置疑。林語堂認(rèn)為此時女孩的父親是個合理的人。但當(dāng)要將信封口之時,父親又將寫好的信拿出來,在信末加上了這樣的話:好了,女兒還是準(zhǔn)備繼續(xù)升學(xué)吧,至于學(xué)費(fèi)一事我自己來想法子就是了。林語堂說此時的父親是個近情的人。正因為父親近情,他才顯得可愛,有人情味,盡管不合道理。
總之,陶淵明主要是一個和諧者,而不是一個叛逆者。他的一生都是與世界人生融化為一體的快樂主義者,人們很少看到他內(nèi)心的沖突。在這一點(diǎn)上,林語堂雖然深得陶淵明的思想精神,但卻沒有達(dá)到陶淵明那樣純粹的境界,他與魯迅、與賽珍珠以及與許多人的矛盾可以說明這一點(diǎn);他對功、名、利、欲的強(qiáng)調(diào)和重視是這樣;他對女兒之死,對晚年生命的嘆息亦可做如是觀。如果說,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得道詩人,那么,林語堂還未能修煉成功。也是在此意義上說,林語堂將陶淵明推崇為和諧生活已達(dá)到爐火純青的境地,認(rèn)為沒有任何人比他更卓越。這也是林語堂酷愛陶淵明的前提與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