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1]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2]。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4]。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1]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古時為楚蜀交界。[2]從:向。[3]大荒:廣闊的田野。[4]海樓:海市蜃樓。
【詩評】
(清)丁龍友: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
【賞析】
本詩是詩人出蜀東下所寫的告別故鄉(xiāng)的抒懷詩。開元十四年(726年),詩人滿懷“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情懷離開蜀地東下。本詩就是在旅途中寫的。從詩的內容上看,本詩應該是詩人在船里吟誦的,他與送行的人應該是同舟共發(fā)。本詩描寫了詩人路過荊門時所見的兩岸的瑰麗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的胸襟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詩題中的荊門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在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
首聯(lián)兩句說明了詩人遠游的目的地——楚國。詩人從水路走,乘船過巴渝,經(jīng)三峽,一路奔向荊門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國故地的湖北、湖南游歷。當時,詩人坐在船上,一路上興致勃勃地觀賞著大江兩岸高聳入云的崇山峻嶺。
頷聯(lián)寫隨著船的前行,詩人眼中景色的變化。當船行駛到荊門一帶的時候,兩岸的崇山峻嶺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馬平川的曠野平原。詩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遼闊,詩人的視域頓時由狹窄變得開闊起來,心情也隨之變得更加暢快?!敖氪蠡牧鳌敝械摹叭搿弊钟玫眉荣N切又極有分量。隨著滾滾奔騰的江水,看著濺起的朵朵浪花,聽著“嘩嘩”的流水聲,詩人頓時煥發(fā)了青春的朝氣。這兩句的筆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歷,杜甫停船細觀。
接著,詩人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不再寫山勢與流水了,而寫到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夜晚,江面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面鏡子,可以從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麗、變幻無窮,生成海市蜃樓一樣的奇異景色。詩人用云彩結成的海市蜃樓反襯天空的遼遠、江堤的廣闊,用水中的月亮襯托水面的平靜,對比效果突出。
尾聯(lián)寫鄉(xiāng)情。面對荊門附近的風光和流過家鄉(xiāng)的江水,詩人突然開始思念家鄉(xiāng)。但詩人不說自己思鄉(xiāng),而是用“故鄉(xiāng)水流經(jīng)萬里為他送行”的別致寫法,表達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全詩結構層次分明,波瀾起伏;意象瑰麗,風格宏偉,意境高遠。尤其是第二聯(lián)兩句詩,更是寫得大氣非凡,體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歷來為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