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比較文學,用錢鍾書先生的話來說,是專門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它既包括不同國家、民族、語言之間文學的比較,也包括文學同其他學科(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比較,還包括跨越文化領域的跨文化比較。作為一門學科,比較文學有它自己萌芽、形成、發(fā)展的歷史,有它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研究手段與研究目的;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然還只有一個多世紀,且至今有學者對它是否能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尚存有疑議,但它無可否認的生存力及影響,卻使人們不得不看到它應該存在并將不斷發(fā)展的趨勢與活力;它的誕生與存在,為文學研究拓展了視野,開辟了新層面,使某一個別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學能從自身封閉或半封閉的文化體系中解放出來,被置于多種文化發(fā)展脈絡的背景之下,得以充分地識別自己,發(fā)掘自己,審視自己,從而獲得全部的詮釋與理解;它使文學從此不再拘囿于小天地,而是來到了廣闊的世界大范圍中,極利于人們以宏觀的目光洞悉文學作品的個性與共性,進而窺探、把握文學本身的特質(zhì)、內(nèi)蘊與發(fā)展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比較文學在它被正式確立其地位與價值之時,即以迅疾的步伐,從歐洲走向美洲,從西方走向東方,成為世界范圍研究文學的學者極感興趣的學科之一。
比較文學的發(fā)展,誘發(fā)了關心它的學者對其已走過的歷程進行研究的興趣——因為缺乏歷史的透視會使這門學科的定義與范圍難以界定,自然也就難以促使它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推進與發(fā)展;而業(yè)已累積的歷史經(jīng)驗可以有助于人們了解過去,辨識謬誤,深入理解學科內(nèi)涵,并進而開拓今天的研究視閾。
歷史學研究的任務是描述系統(tǒng)發(fā)展的方式與原因,而比較文學史則是專對比較文學這一特定學科的發(fā)展作系統(tǒng)有序的考察與描述,以期引發(fā)人們對比較文學本身乃至文學發(fā)展中規(guī)律性東西的探討。20世紀30年代中期,我國學者傅東華翻譯了法國人羅力耶(又譯洛里哀)的《比較文學史》,第一次在中國系統(tǒng)介紹了比較文學歷史,此后,了解并研究比較文學歷史成了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及課題之一。
比較文學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上,乃是指一國或一地區(qū)中比較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廣義上,則自然是指世界范圍內(nèi)比較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傅東華在《比較文學史》“譯序”中寫道:“比較文學史這個名詞,驟然看時,很容易解做‘比較的文學史’,其實應該解做‘比較文學的歷史’,而所謂‘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意蘊,也不僅如詞面。”他同時寫道:“在這種方法(指比較文學——作者注)未被應用于文學史之先,(一)文學史只能是國別的,而統(tǒng)合全世界的文學和歷史及說明世界文學主潮相互影響的歷史無從做起;(二)文學史只能是傳記的、批判的,而文學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無從說明。故比較文學史的概念之構成和應用,不能不說是近代文學研究上——特別是文學史研究上——的一大進步。”傅東華還進一步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比較文學史與一般文學史一樣,其結論必須與文學史(比較文學史)的史實相符,要以實在的史實與其結論相核對,這樣才能體現(xiàn)史家的嚴謹性。
世界范圍的比較文學從它正式被確立為一門學科開始,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程,這段歷程雖然有曲折反復,有高潮低潮,但總的趨勢是逐步擴大、逐步深入、逐步興旺的。法國人最早起用“比較文學”名詞而成為比較文學的先驅(qū),并率先形成“法國學派”,這使得法國成了世界比較文學的早期中心。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不甘居后,他們的步子實際上與法國人幾乎同時邁出,只是起初這個步子邁得不夠大、不夠堅實,以至到了20世紀50年代,才異軍突起,形成了與“法國學派”對立的“美國學派”。兩大學派各擅其長,各領風騷:前者首倡實證考據(jù)性的影響研究;后者力創(chuàng)重在闡明文學實質(zhì)的平行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究其實,這兩大學派并無根本矛盾,都旨在探索各國文學的相互關系和世界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只是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應該承認,兩個學派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兩者互補,方可相得益彰,從而完善與充實比較文學學科本身。隨著世界范圍的比較文學研究的逐步深入,所謂的兩大學派實際上正漸消其形,同時涌現(xiàn)了更多的新學派、新理論,并開始重視東西方文學的比較研究——這為世界比較文學揭開了新的一頁。
從世界范圍看,除法、美兩家外,歐亞地區(qū)其他一些國家的比較文學發(fā)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俄羅斯(蘇聯(lián))、日本,它們也都在為比較文學的學科創(chuàng)建、比較文學的理論建設作努力,力求創(chuàng)立新的學派和風格。這方面,作為東方文明古國的中國,也已經(jīng)并將越來越受到世界比較文學界的注目與重視。中國的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雖起步較晚,但實際涉足比較文學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千年以上。早在西漢時代(甚至更早),史書上已有關于跨國度、跨民族的文化史料與神話傳說方面比較的記載;自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后,屬于比較文學范疇的早期媒介學、流傳學、淵源學達到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從事翻譯、考證佛學的學者;明清以后,中外文化有了直接的沖突和接觸,比較文學更有了進展。當然,作為一門學科,中國的比較文學正式起始于“五四”時期,在現(xiàn)代近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它緩慢地前進著,涌現(xiàn)了許多熱心于這門學科的學者和文人。然而,由于時代的因素,中國的比較文學走著并非直線形的路,到1978年后,中國大地萬物復蘇,比較文學才進入了它的復興及高潮期,開始真正崛起了,以其新的姿態(tài)站立在世人面前,讓世界刮目相看。
中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大體上可分為七個時期:史前期(先秦—19世紀末)、發(fā)軔期(19世紀末—1919年)、初興期(1919—1934年)、發(fā)展期(1934—1949年)、滯緩期(1949—1978年)、復興期(1978—1985年)、高潮期(1985年后)。這七個時期,從時間上看,長短不一,從比較文學發(fā)展的成績看,高下不一。我們這樣劃分階段,基本上按比較文學在中國發(fā)展的具體狀況,并結合社會歷史條件予以考慮,其中臺灣、香港地區(qū)另當別論(本書單列一章敘述)。
本書原則上以20世紀為限,上起1901年左右,下迄2000年,以整整一百年的比較文學發(fā)展作為本書的敘述范圍,各個歷史階段按章分述,以期為讀者提供整體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