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夢圓閩江畔

我的聯(lián)合國之路 作者:何昌垂


大學夢圓閩江畔

夢想成真

韶華似水。1970年,在中斷高考5年之后,一些地方開始從工農(nóng)兵中招收學員,定點培養(yǎng),學制三年。原則上從哪兒來,畢業(yè)后回哪兒去。工農(nóng)兵大學生,前前后后有七屆。1977年撥亂反正后,國家開始恢復高考,歷史航船回到了正確的航線,中國迎來了科學與教育的春天。那特殊的幾年培養(yǎng)的近百萬青年學生,成為特殊時代的產(chǎn)物。

所幸的是,這代人并沒有選擇沉淪與放棄。在那廣闊的農(nóng)村天地,他們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觸摸到了億萬貧困人民渴望過上幸福日子的心愿。他們多了認真思考和深刻反思的習慣,有了堅忍的意志和排除萬難的決心。這一段經(jīng)歷奠定了他們后來堅定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chǔ),成就了他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潮流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毫無保留的推動者,甚至引領(lǐng)者的地位。

1972年6月初的一天,我回到福清一中,在階梯教室參加摸底考試。階梯教室是一個獨立的教室,依山而建,竹林圍繞,夏天鳥歌蟬鳴,是當年上集體課的絕佳之處??上в捎凇拔母铩蓖Un,它被荒廢了多年。沒有莘莘學子相伴,它顯得那樣寂寞、蒼涼,以至于它滿身散發(fā)著一股霉味。記得那一天,全縣基層人民公社推薦的一百多名青年云集于此,埋頭答卷。這個“文革”時停辦的,曾經(jīng)為清華、北大等名校輸送過不少高才生的學校,又有了一些人氣,濁氣被驅(qū)散了,周圍的鳥兒也跳出寂寞,歡唱起來了。

這場摸底考試,的確無法和嚴格的正規(guī)高考相比。后來我才知道,那次“考試”也只是福建自己的“創(chuàng)舉”。參加考試的人是認真的,我們像參加高考一樣緊張??荚囍挥幸环N考卷,沒有分科,而且試題也很簡單。但現(xiàn)場氣氛緊張嚴肅,盡管絕不像現(xiàn)在的全國統(tǒng)考,出題刁鉆,戒備森嚴。我輕輕松松地按時完成了考試,交了卷。從福州大學和廈門大學來的監(jiān)考老師和縣教育局的人共同在場。摸底考試結(jié)束后,他們讓我們都回家等候通知。因為最終錄取,并不單單取決于這次的成績,主要還得看大隊和公社的推薦,看我們“文革”的表現(xiàn)以及我們思想政治覺悟。1972年基本上是革命造反派掌權(quán)的年代,“思想政治覺悟”的評判標準多少讓我擔心,因為我在“文革”中參加的是福建省的“三字兵”?!叭直睘閭鹘y(tǒng)意義上的好學生、學生干部,多數(shù)為革命家庭和貧下中農(nóng)家庭出身,但“三字兵”也是“?;逝伞钡拇~。

在煎熬的折磨中,我焦慮不安地等待著,度日如年。大概是7月30日,我實在熬不住了,決定進縣城看看。我騎著自行車,一口氣蹬了70里,到了縣城找到縣教育局。我碰到了林孝金老師,他原在福清一中教務處工作,被臨時借調(diào)到縣教育局。林老師對我很了解,也蠻喜歡我,一見到我就高興地說:“江鏡公社推薦了兩個人,但經(jīng)過有關(guān)方面的反復斟酌,大家最后還是認為從培養(yǎng)國家科技人才的角度看,你更有潛力,所以你被批準錄取到福州大學?!?/p>

盡管上大學是我夢寐以求的事,但猛然聽到這個消息時,我?guī)缀鯐灹诉^去,根本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是決定我命運的大事,我覺得比天還大。林老師看到我有點發(fā)愣,補充說:“趕快回去吧,你的錄取通知書也該到了,兩天前就已經(jīng)發(fā)出了?!?/p>

我如夢初醒,激動地道了謝,推起自行車,扭頭就跳上車,飛一般地往城南回家的路猛騎,腳下如安上了風火輪。那天下午4點多,我大汗淋淋、全身濕透地跑到大隊部,劈頭就喊:“我的通知書,我的入學通知書呢?”當我接過縣教育局寄來的信件,迫不及待地扯開信封時,福州大學錄取通知書讓我眼前一亮,就像一束耀眼的激光,我熱淚盈眶,什么都看不清了。是啊,從1968年回到村里,我做夢都在想有朝一日大學招生,我重回學堂。如今,夢竟然成真,我真的有書讀了,真比打了雞血還興奮呢!當求知無門,陷入彷徨之際,如天門頓開,又可以回學校了,對于一個想當科學家、大醫(yī)生的青年人,那興奮之情,那激動之態(tài),是今天的青年無論如何都無法想象的。我相信,從那一刻起,我的命運已經(jīng)發(fā)生轉(zhuǎn)折。一個大學生就要從這個貧困的漁村,從這個子女眾多的農(nóng)民家庭誕生了。不管怎樣,這是我們家好幾代人一個了不起的突破。對于我含辛茹苦的父母、老老實實的兄弟,對于我的家族甚至整個村莊,沒有什么能比這個消息更讓人熱血沸騰,更振奮人心了。

走進福州大學

1972年9月初,我扛著一個紅色的小木箱走進了坐落在閩江岸邊的福州大學。我上福清一中時二哥為我特制的木箱陪伴我度過了在福清一中的美好時光,見證了我夢想破碎后的彷徨與苦痛,又與我一起實現(xiàn)新的夢想,踏上新的征程。

福州大學始建于1958年。建校原因據(jù)說是崇尚教育的福建省委書記葉飛,決心開辦一個南方清華,造福一方。大學建在閩江畔,緊挨建于大唐時期的西禪寺,離著名的三坊七巷也不遠。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成為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區(qū)域內(nèi)有大量的古民居,包括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九處典型建筑。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群素有“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稱。盡管它們在“文革”中安靜低調(diào)地存在著,有些地方還是難逃浩劫,現(xiàn)今才變成福州主要的文化旅游勝地,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66年起,學校完全停課關(guān)門,直到1971年9月才招了10多個學員,說是辦試點班、探索經(jīng)驗。1972年秋天,福州大學迎來了第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工農(nóng)兵學員。閩江岸邊、西禪寺周圍、三坊七巷附近又有了熙熙攘攘的青年學子,再次充滿了生氣,響起了陣陣久違的讀書聲。

工農(nóng)兵學員以推薦為主。那時我們既不能憑自己的理想選大學,也不可能按自己的興趣挑專業(yè),原則只有一條“服從組織安排”。我沒有機會選擇清華、北大或者一所醫(yī)科大學的牙科專業(yè),也沒有進入廈門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yè),而是被安排在福州大學物理無線電系。后來聽說,之所以讓我到福州大學物理無線電系,是因為考慮到我在福清一中數(shù)理功底不錯。

我被分配在無線電二班。我們班有58位學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北京、上海、黑龍江、安徽、四川、江西、廣西、浙江、江蘇、湖北等。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幾個來自三線的兵工廠,已有多年工作經(jīng)驗;有高中畢業(yè)的;也有個別是剛進初中就停了課的,實際上還是小學畢業(yè)生。

考慮到這批學生的基礎(chǔ)差異較大,學校大膽采取了分班教學補課的辦法,在初始階段(實際上有6個月時間)實行“差異化教學”安排。學校號召學生“一幫一”,建立“一對紅”,口號是“不讓一個人掉隊”。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特有的術(shù)語,但摒棄偏見,確確實實帶來許多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的成效。拋開時代的局限,人性的善和人心深處潛存的愛是永恒的正能量,不管通過什么方式,一旦被激發(fā)出來,就會化成巨大的動力,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nèi)琊囁瓶?,很快投入了緊張的學習中,而且專注得讓我們似乎忘記了身邊的其他一切事。

父親的心愿

1972年9月底的一天,福州和往常一樣藍天白云,秋高氣爽。我和同學們高高興興地來到物理無線電樓,參加“分班教學”的摸底考試。大概是10點左右,系指導員王志強悄悄走到我身邊,輕輕拍了我的肩膀一下,把我叫出教室。他低聲詢問有關(guān)我父親的身體狀況。我覺得有點怪怪的,但馬上明白過來,一定是父親出事了。因為20多天前我離開老家時,父親身體非常虛弱,他因高血壓偏癱在床已將近3年了。王指導員握著我的手,安慰我一定保持冷靜,并告訴我他批準我馬上回老家,并說他會安排鄭中欽和陳詩銓同學用自行車把我?guī)У礁V蓍L途汽車站。50分鐘后,我終于擠上一輛開往廈門的長途汽車,順路到漁溪鎮(zhèn)。下車后我小跑30多里,轉(zhuǎn)而登上去江陰島西部的小渡船。上岸后我又是一路小跑來到島的東岸,跳上小木船到了城頭村后,我又小跑了5里路。傍晚時分,我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家,見到父親雙目緊閉,安詳?shù)靥稍诖髲d東側(cè)的一張木床上,一息尚存。按我們老家的風俗,在老人斷氣之前應該把他從臥室移到大廳:一是把臥室干干凈凈留給后人;二是考慮老人是一家之主,生前在大廳主事,死后也在大廳守護子孫。

父親其實已無知覺,我一頭撲倒在他身上,號啕大哭。四哥對我說,父親在彌留之際,的確很想看看我,但他最后還是否定了自己的要求,說“昌垂他好不容易剛剛進了大學,現(xiàn)在一定很忙,就不要打擾他學習了”。母親哽咽著告訴我,我父親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我這個9個孩子中唯一的大學生能成為有出息人、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梁。

那年7月,我捧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到父親床前,當看到家里終于出了一個大學生時,躺在床上的他側(cè)過僵硬的身軀,背著我流下了喜悅的淚水。我知道父親此時比誰都更欣慰更幸福,因為當年他“賣衣當褲也要讓我上大學”的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

我這輩子感到特別遺憾的是:父親他老人家沒有福氣等到我大學畢業(yè)后,步入中國科學院這個中國最高的科學殿堂;也沒有福氣看到我結(jié)婚、給他生了個孫子;更沒有福氣看到我進入聯(lián)合國這個“高大上”的國際組織,為全球服務。我常常想,哪怕父親能用上國家發(fā)給我的第一個月36元工資中的1元錢,我也會感到無限的釋懷。父親若還在世,看著我20多年來馬不停蹄,足跡天涯,跑遍了五大洲100多個國家,為各國農(nóng)村的發(fā)展、農(nóng)民的溫飽而努力工作,他將會有何感想,對我有何囑咐?

我會很驕傲地告訴父親:我所在的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的任務是幫助世界各國消除貧困與饑餓,我們通過各種形式幫助貧窮落后的國家,特別是幫助掙扎在死亡線上、饑寒交迫的農(nóng)村勞苦大眾,譬如,幫助他們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糧食、提高營養(yǎng)水平。我還會告訴父親:每當各種災害臨頭,我和我的同事就會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參與救濟災民,為他們提供農(nóng)具、種子、化肥和農(nóng)藥,幫他們盡快恢復生產(chǎn);我們向他們傳播農(nóng)業(yè)科學知識,培訓技術(shù)人才;我們還幫助他們的國家和政府制定相關(guān)政策,讓農(nóng)民經(jīng)濟收入提高,過上好日子。父親自己就是一個農(nóng)民,他清楚農(nóng)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唯一的奢望就是能看到自己的子孫過上好日子,吃得飽飯,上得起學。父親在天之靈一定會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無比的欣慰。

工農(nóng)兵學員是這個古老而又現(xiàn)代國家的一個時代的符號。無論后來人們?nèi)绾卧u價這個時代,只要沒有偏見,這些學員終究是中國特殊年代的產(chǎn)物,代表一個時代的傷痕,也擔負著一個時代的責任。后來的發(fā)展證明,這代人并沒有被蹉跎歲月壓垮,他們依然承擔了一代人應當承擔的職責。

珍惜每一寸光陰

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特別苦難和饑渴的年代,絕對無法理解那一代人的艱難、彷徨。當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天窗時,你無法想象我們是如何興奮,如何狂熱地珍惜時光,又如何自虐般勤奮。一進校門,我們?nèi)缤蛄伺d奮劑,恨不得一小時當作一天使,一天掰成兩天花。沒有人愿意掉隊,沒有人舍得浪費時間。要把以往大學四年的課程壓縮成三年,對大部分人來說,的確是在跟時間賽跑。在物理無線電系,我們系統(tǒng)地學完了無線電專業(yè)的基礎(chǔ)課程,如高等數(shù)學、微積分、場論、偏微、電工基礎(chǔ)、無線電基礎(chǔ)、電波理論等,以及無線電專業(yè)課程,如天線、接收與發(fā)射、雷達等?;叵肽且粚脤W員中,個別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他們的確困難重重,但“勤能補拙”,幾乎沒有人自暴自棄。多年后,一些人還成為大學教授、研究所研究員或高級工程師,擔負著共和國建設的重任,忠實地履行著一代人的職責。我說這些,并非想以偏概全,掩飾客觀,粉飾歷史,但起碼我在福州大學的絕大多數(shù)同學當年是這樣辛勤刻苦地學習的。

重新回到學校的學員盡管如饑似渴地抓住機會學習專業(yè)知識,但當時對大部分學員來說,學習外文還缺乏目標與動力。于是,堅持學習外文的個別學生會被當成另類,有時還受到善意的嘲笑。我和來自浙江諸暨滿身書生氣的徐成岳同學卻很喜歡英語,堅持每天自學,同學們?yōu)榇私o我們分別取了“何博士”和“徐教授”的綽號。每天早上6點,我們就帶著英語書,跑到東門的小湖邊背英語單詞,數(shù)年如一日,風雨無阻。1975年秋,我在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時,正趕上國家要組織遙感科技的調(diào)研和立項,所里領(lǐng)導決定讓我參加衛(wèi)星組的工作,英語水平要求高,因為我有一定的英文基礎(chǔ),我的學習能力馬上派上用場,應了“蒼天不負苦心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說法。

老師的良心,就是民族的希望。我特別懷念那時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情,猶如劫后重生才有的真摯感情。大學多年沒有招生了,全社會在焦慮,家庭在盼望。其實,作為職業(yè)人的老師也在著急?!拔母铩敝?,許多老師正步入中年,事業(yè)如日中天時,卻被橫掃成牛鬼蛇神。因此,當學校恢復招生,他們能重啟教案,重拾教鞭,拿起粉筆,全身心地站在講臺上為學生授課時,他們無比珍惜,猶如浴火重生。

當然,在那年頭,教師到底要傳什么道?授什么業(yè)?解什么惑呢?這批經(jīng)歷過“文革”的老師,雖然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態(tài)度還是小心翼翼,但他們更清楚的是一種責任:教師是社會的精神遺傳基因。僅僅出于這個原因,教師們知道他們首先應該教授為人之道,傳授專業(yè)知識,分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從心里感激那些老師,他們與我們學生一樣,有饑渴,有期盼,更有行動,就是要把失去的時間統(tǒng)統(tǒng)找回,因而更加廢寢忘食、忘我勞動?!拔母铩敝衅茐牧说膸熒湃?,被我們共同重新找回。記得一大批老師,莊瓊珊、石俊明、王志強、程正剛等,晚上經(jīng)常來到教室,輔導同學們晚自修,到深夜11點是常態(tài)。莊瓊珊是我們的高數(shù)老師,她治學嚴謹,認真負責,是一位讓人終身不忘的好老師。她認真批改每一個同學的作業(yè),還常??湮业淖鳂I(yè)工整。我們無線電二班有58個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老師們得付出多少心血可想而知。是啊,當年,老師周末加班備課、為學生批改作業(yè)變成常態(tài),帶病給學生補課的例子比比皆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