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無情卻有情
同志們希望我們談?wù)勎乃囆蝿?,這個問題我說不出什么來。我對文藝界的情況很隔膜。我是寫京劇劇本的,寫小說不是本職工作。我覺得文藝形勢是好的。黨的三中全會以來,我覺得文藝形勢空前地好。我這不是聽了什么領(lǐng)導(dǎo)同志的意見,也沒有作過調(diào)查研究,只是我個人的切身感受。形勢好,是說大家思想解放了,題材廣闊了,各種流派都允許出現(xiàn)了。拿我來說,我的一些作品,比如你們比較熟悉的《受戒》《大淖記事》……寫舊社會的小和尚和村姑的戀愛,寫一個小錫匠和一個挑夫的女兒的戀愛,不用說十年動亂,就是“十七年”,這樣的作品都是不會出現(xiàn)的。沒有地方會發(fā)表,我自己也不會寫。寫了,有地方發(fā)表,有人讀,這跟以前很不一樣了嘛。有人問起關(guān)于《受戒》的爭議的情況。我沒有聽到什么爭議。只有《作品與爭鳴》上發(fā)表過國東的一篇《莫名其妙的捧場》。這篇文章主要是批評那些“捧場”的人的。其中也批評了我的小說,說這里的一首民歌“不堪入目”。我覺得對一篇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不同的意見,這算不得是有“爭議”?!盃幾h”一般都指作品有帶有傾向性的問題。這篇小說好像還沒有人拿來當(dāng)作有傾向性的問題的作品批評過。大家關(guān)心“爭議”,說明對文藝情況很敏感。有人問《文藝報》和《時代的報告》爭論的背景,這個問題我實在一無所知?!笆辍边@個提法,很多同志不同意,我也不同意。
我的小說有一點和別人不大一樣,寫舊社會的多。去年我出了一本小說選,十六篇,九篇是寫舊社會的,七篇是寫解放后的。以后又發(fā)表了十來篇,只有兩篇是寫新社會的。有人問是不是回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我沒有回避矛盾的意思。第一,我也還寫了一些反映新社會的生活的小說。第二,這是不得已。我對舊社會比較熟悉,對新社會不那么熟悉。我今年六十二歲,前三十年生活在舊社會,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會,按說熟悉的程度應(yīng)該差不多,可是我就是對舊社會還是比較熟悉些,吃得透一些。對新社會的生活,我還沒有熟悉到可以從心所欲,揮灑自如。一個作家對生活沒有熟悉到可以從心所欲、揮灑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創(chuàng)作的自由。所謂創(chuàng)作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虛構(gòu)。你的想象、虛構(gòu)都是符合于生活的。一個作家所寫的人和事常常有一點影子,但不可能就照那點影子原封不動地寫出來,總要補(bǔ)充一點東西,要虛構(gòu),要想象。虛構(gòu)和想象的根據(jù),是生活。不但要熟悉你所寫的那個題材,熟悉與那個題材有關(guān)的生活,還要熟悉與那個題材無關(guān)的生活。你要對某個時代、某個地區(qū)、某種范圍的生活熟悉到可以隨手抓來就放在小說里,很貼切,很真實。海明威說:冰山所以顯得雄偉,因為它浮出水面的只有七分之一,七分之六在海里。一個作家在小說里寫出來的生活只有七分之一,沒有寫出來的是七分之六。沒有七分之六,就沒有七分之一。
生活是第一位的。有生活,就可以頭頭是道,橫寫豎寫都行;沒有生活,就會捉襟見肘,或者,瞎編。
有的青年同志說他也想寫寫舊社會,我看可以不必。你才二三十歲,你對舊社會不熟悉。而且,我們當(dāng)然應(yīng)該多寫新社會,寫社會主義新人。
要不要有思想,有主題?當(dāng)然要有。我不同意無主題論。有人說我的小說說不出主題是什么,我自己是心中有數(shù)的。比如《歲寒三友》的主題是什么?“涸轍之鮒,相濡以沫”。一個作者必須有思想,有自己的思想。我們要學(xué)習(x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但是不能用馬克思或毛澤東的話,或某一項政策條文,代替自己的思想。一個作者對于生活,對于生活中的某種人或事,總得有自己的看法。作者在觀察生活,塑造形象的過程中,總是要伴隨自己的思想的。作者的思想不可能脫離形象。同樣,也不可能有一種不是浸透了作者思想單獨存在的形象。
所謂思想,我以為即是作者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生活中的美和詩意,作者自己體察到的生活的意義。我寫新社會的題材比較少,是因為我還沒有較多地發(fā)現(xiàn)新的生活中的美和詩意。所謂不熟悉,就是自己沒有找到生活的美和詩意。社會主義新人,就是一種社會主義的新的“人”,人的身上的新的美,新的詩意。必須是自己確實發(fā)現(xiàn)了,看到,感受到的。也就是說,確實使自己感動過的。要找到人身上的珠玉,人身上的金子。不是概念的,也不是夸飾的。不是自己并沒有感動過,而在作品里作出受了感動的樣子。比如,我在劇團(tuán)生活了二十年,應(yīng)該是比較熟悉的。有的同志建議我寫寫劇團(tuán)演員,寫寫他們的心靈美。我是想寫的,但一直還沒有寫,因為我還沒有找到美的心靈。有人說:你可以寫寫老演員怎樣為了社會主義的藝術(shù)事業(yè),培養(yǎng)新的一代;可以寫寫年輕人怎樣刻苦練功,為了演好英雄人物……我謝謝這些同志的好心,但是我不能寫,因為我沒有真正地看到。我要再找找,找到人的心的珠玉,心的黃金。
作品的主題,作者的思想,在一個作品里必須具體化為對于所寫的人物的態(tài)度、感情。
對于人或事的態(tài)度、感情,大概有這么三種表達(dá)方式。一種是“特別地說出”。作者唯恐別人不理解,在敘述、描寫中拼命加進(jìn)一些感情色彩很重的字樣,甚至跳出事件外面,自己加以評述、抒情、發(fā)議論。一種是盡可能地不動聲色。許多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作者就盡量不表示對于所寫的人、事的態(tài)度,非常冷靜。比如海明威。我是主張作者的態(tài)度是要讓讀者感覺到的,但是只能“流露”,不能“特別地說出”。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最好融化在敘述、描寫之中,隱隱約約,存在于字里行間?!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毙趴谡f了這些,請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