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律詩對仗的位置

中國古典詩歌寫作 作者:經(jīng)本植 著


第四節(jié) 律詩的對仗

對仗也稱“屬(zhǔ)對”。唐代宮廷中的儀仗兩兩相對,所以也把兩兩相對的對偶句稱為“對仗”。

形成對仗的根本原因在于漢語自身具備的特點。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和雙音節(jié)詞為主,便于在詩文中排列整齊,形成對仗,從而使詩文具有一種整齊美。唐代詩歌的對仗上承六朝駢文的駢偶之風,而又有所發(fā)展變化。

一、律詩對仗的位置

四聯(lián)的五律和七律一般要求中間兩聯(lián)(頷、頸兩聯(lián))對仗,這是普遍規(guī)律。此外還有在中二聯(lián)對仗之外,首聯(lián)也用對仗的。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nèi)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珩R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或者在中二聯(lián)對仗之外,還在尾聯(lián)用對仗的。如:

李嶠《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

主家山第接云開,天子春游動地來。羽騎參差花外轉,霓旌搖曳日邊回。還將石榴調(diào)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鸞輅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凰臺。

清沈德潛評點此詩說:“初唐每多對結?!?sup >[60]即指以對仗作結。

也有一些律詩只在第三聯(lián)用對仗。如: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囗懭胨?。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三、四語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必有不得不散之勢乃佳?!边@種頷聯(lián)不用對仗的律詩,常在首聯(lián)用對仗。前人稱首聯(lián)用對仗的為“偷春體”[61],意謂似梅花偷春色而先開。如: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沈氏又說此詩:“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須整齊。”[62]

全篇用對仗或全篇不用對仗的律詩均屬例外。前者如: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沈氏說:“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sup >[63]后者如: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沈氏說:“不用對偶,一氣旋折,律詩中有此一格?!?sup >[64]

總的說來,四聯(lián)律詩的對仗通例是用于頷頸兩聯(lián),而尤以頸聯(lián)的對仗偏嚴求工。

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均須對仗。絕句的對仗則較自由:可不用,可全用,也可只用于一聯(lián)。明人吳訥《文章辨體?外集》卷首序題“絕句”下引《詩法源流》云:“絕句者,截句也;后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四句;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后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對者,是前后各兩句?!?/p>

二、對仗的要求

1.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如唐玄宗李隆基《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鄒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頷聯(lián)“地”對“宅”,名詞;“猶”對“即”,副詞;“鄒氏”對“魯王”,名詞;“邑”對“宮”,名詞。頸聯(lián)“嘆”對“傷”,動詞;“鳳”對“麟”,名詞;“嗟”對“怨”,動詞;“身”對“道”,名詞;“否(pǐ)”對“窮”,形容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