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道
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
花枝雖淺淡,幸可托貧家。
插花
好花生在樹上,只可遠賞,而供之案頭,便可近玩。于是我們就從樹上摘了下來,插在瓶子里,以作案頭清供,雖只二三天的時間,也盡夠作眼皮兒供養(yǎng)了。插花的瓶子,正如今人所謂豐富多彩,各各不同,質(zhì)地有瓷、銅、玉、石、磚、陶之分,式樣有方、圓、大、小、高、矮之別。這還不過是大綱而已;若論細則,那非寫一部專書不可。單以瓷瓶而論,就有什么官窯、哥窯、柴窯、鈞窯、郎窯、定窯等名目,式樣之五花八門,更不用說。銅器又有什么觚、樽、罍、觶等名目,就是依著它們的式樣而定名的。其他玉石磚陶用處較少,也可偶爾一用。比較起來,還是用陶質(zhì)的壇或韓瓶等插花最為相宜,壇口大,可插多枝或多種的花,如果是三五枝花,那么用小口的韓瓶就得了。安吉名畫家吳昌碩先生每畫折枝花,喜畫陶壇和韓瓶,瞧上去自覺古雅。
插花雖小道,而對于器具卻不可隨便亂用。明代袁中郎(宏道)的《瓶史》曾說:“養(yǎng)花瓶亦須精良,譬如玉環(huán)飛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賀李,不可請之酒食店中。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瓶,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窯,細媚滋潤,皆花神之精舍也?!睋?jù)他的看法,大概插花還是以銅瓶為上,所以有“青翠入骨,砂斑垤起”之說;而瓷瓶次之,即使是名窯,也不得不屈居其下。但我以為也不可一概而論。譬如粗枝大葉的花,分量較重,插在瓷瓶中易于翻倒,自以銅瓶為妥善。記得前幾年蘇州怡園開幕時,我舉行盆景瓶供個人展覽會,曾用一個古銅瓶插一枝懸崖狀的枇杷花,枝干很粗,主體一枝,另一枝斜下作懸崖形,而葉子十多片,每片好似小兒的手掌般大,倘用瓷瓶或陶瓶來插,定然不勝負擔,因此不得不借重銅瓶了。元宵節(jié),我從梅丘的一株鐵骨紅梅樹上,折了一枝粗干下來,也插在一個古銅瓶中,不但覺得舉重若輕,而且色彩也很調(diào)和,紅艷艷的梅花,襯托著黑黝黝的瓶身,自有相得益彰之妙。這一夜供在愛蓮堂中,與燈光月色相映,真的賞心悅目,美不可言。
銅瓶蓄水插花,可免嚴冬凍裂之弊。據(jù)說出土的古銅瓶,因年深月久地受了土氣,插花更好,花光鮮艷,如在枝頭一樣,并且開得快而謝得慢,延長了壽命。結(jié)果子的花枝,還能在瓶里結(jié)出果子來,可是我沒有親見,不敢輕信。瓷瓶插花,自比銅瓶漂亮,但是嚴冬容易冰碎,未免美中不足;必須特制錫膽,或是利用竹管,更是惠而不費,否則在水中放些硫黃,也可免凍。
插花不可太多,以三枝或五枝最為得當,并且不可太整齊,應(yīng)當有高有低,也應(yīng)當有疏有密。瓶口小的,自是容易插好。要是瓶口太大,那么李笠翁[1]在《閑情偶寄》中發(fā)明“撒”之一物,說是以堅木為之,大小其形,不拘一格,其中或扁或方,或為三角,但須圓形其外,以便合瓶。我以為此法還是太費,不如剪一根樹枝,橫拴在瓶口以內(nèi),或多用一根,作十字形,那么插了花可以穩(wěn)定,不會動搖了。
《瓶史》全文不過三千多字,分作十二節(jié):一為花目,二為品第,三為器具,四為擇水,五為宜稱,六為屏俗,七為花祟,八為洗沐,九為使令,十為好事,十一為清賞,十二為監(jiān)戒。我先后讀了兩遍,覺得他似乎在賣弄筆墨,切合實際的地方實在不多。譬如洗沐一節(jié),就是在花上噴水,這是很簡單的一回事,什么人都干得了,而他老人家偏偏鄭重其事,還指定什么花要什么人去給它洗沐,甚至同是一枝花,偏要給它們分出誰主誰婢,這實在是一種封建思想在作怪,不知道他是用什么看法分出來的。那些被派為婢子的花,如果有知覺的話,也許會對他提出抗議吧。
中國古籍中關(guān)于插花的,似乎只有《瓶史》一種。其中如品第、器具、擇水、宜稱、好事諸節(jié),也自有見地。此書傳到日本,日本人對于插花向有研究,就當作教科書讀;甚至別創(chuàng)一派,名“宏道流”,表示推重之意。中郎品第花枝十分嚴格,非名花不插,如牡丹必須黃樓子、綠蝴蝶、舞青猊,芍藥必須冠群芳、御衣黃、寶妝成,梅花必須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我以為插花不比盆景,選擇無妨從寬,一年四季,什么花都可采用,或重其色,或重其香,或則有色有香,當然更好。不過器具卻要選擇得當,色彩也要互相襯托,對于枝葉的修剪,花朵的安排,必須特別注意。如果插得好,那么即使是閑花凡卉,也一樣是足供欣賞的。
江寒汀 《歲朝清貢》
插花的器具,不一定單用銅瓷陶等瓶樽,就是安放水石的盤子或失了蓋的紫砂舊茶壺等,也大可利用。我曾在一個乾隆白建窯的淺水盤中,放了一只鉛質(zhì)的花插,插上一枝半懸崖狀的朱砂紅梅,旁置靈璧拳石一塊,書帶草一叢(用以掩蔽花插),自饒畫意。又曾在一只陳曼生的舊砂壺中,插一枝黃菊花,花只三朵,姿態(tài)自然,再加上一小串猩紅的枸杞子,作為陪襯。有一位老畫師見了,就說:“這分明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徐青藤[2]的畫啊!”
【注釋】
[1] 即清人李漁,號笠翁。
[2] 即明人徐渭,號青藤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