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獻忠身世及形象演變史

黃虎張獻忠 作者:蔣藍


張獻忠身世及形象演變史

柳樹澗堡地望

我一直堅信,一個人的才華或者異能,一定會從相貌上透露出來。即便是他靜靜地坐在一邊,什么也不說,人們從他的相貌上仍能發(fā)現(xiàn)他的洞察力與詭譎之力。一旦把“才”變成“財”之后,我就輕而易舉地發(fā)現(xiàn),財與暴力、酒色是如何在一張臉龐上沆瀣一氣的。

根據(jù)《隋書》記載,隋文帝楊堅“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重”。大意是,楊堅的相貌跟常人差異甚大,額頭突出崢嶸,上面有五個隆起的部分從額頭直插到頭頂上,下頜很長而且突出,目光四射,犀利駭人,手上有“王”字形的掌紋,下身短,上身長。這一副架勢,自然是“當為天下君”?!端鍟分羞€記載:齊王宇文憲對當時的北周皇帝宇文毓說:“楊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p>

中國人歷來相信,行非常大事之人,必有非常之相。身體不但是個人情欲的大本營,而且是意識形態(tài)的戰(zhàn)場。在西方身體政治研究譜系里,權力中人的身體政治,已經(jīng)超越了、放大了肉身,成為“魅力型統(tǒng)治”。對于具有特異相貌之人,西方不像東方人這般推崇。拿破侖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的身體先天就有缺陷,顯示不出權力的那種力量,你就必須用強硬的態(tài)度、行動來彌補。就黃虎張獻忠來說,他相貌奇特,絕非平庸之輩,但他沒有僅僅仰仗其富含的力量與命運坐享其成,而是茹毛飲血、刀耕火種,上下其手地打拼出了一個大西國世界。至于是否屬于“大人虎變,君子豹變”的類型,倒是供人評說。

位于陜西省定邊縣柳樹澗堡大西王張獻忠塑像 引自慕塞著《張獻忠本傳》

大西國皇帝張獻忠[生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死于順治三年末十一月(1647年1月2日)],字秉吾,號敬軒,延安府柳樹澗堡(今陜西省延安定邊縣)人。明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響應王嘉胤起義,自號“八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據(jù)考,一開始“八大王”是貶義,“八”實際是“疤”或“巴”,指無賴的意思,即“無賴大王”。后來逐漸成為尊稱,即“八門大王”。學者王綱自然不同意以上考證,他強力賦予了“八大”的偉大內(nèi)涵:“八”是“八方”,即敢“四方”(東、南、西、北)、“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意。以此命名,表示起義戰(zhàn)爭將取得全面勝利,權力將遍及四面八方,將治理整個中國。(王綱著《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51頁)

張獻忠故里:明延安府柳樹澗堡遺址(今定邊縣轄區(qū)) 引自慕塞著《張獻忠本傳》

在我看來,“八大”意義的變化,也表明“八大王”價值準則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飛躍。再看看他極不平凡的成長史,似乎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一個結(jié)論,經(jīng)歷可以“造就”一個人的相貌。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日,這一天俗稱“小重陽節(jié)”,張獻忠出身于陜西省延安府膚施縣柳樹澗堡一戶農(nóng)家。膚施縣隸屬延安府。也有學者指出,張獻忠是榆林人。這話也對,因為到了清朝雍正九年,設榆林府。以定邊、磚井、鹽場、安邊、柳樹澗五堡之地設立定邊縣,定邊縣就劃歸榆林府。

位于柳樹澗堡的明朝長城遺址 引自慕塞著《張獻忠本傳》

柳樹澗堡是明代逶迤長城區(qū)間的一個重要堡壘,始筑于明英宗天順初年,憲宗成化九年(1473年)棄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延綏巡撫董威復建,隆慶六年(1572年)增高,萬歷六年(1578年)磚砌。作為軍事要塞,當時屬延綏鎮(zhèn)西路十四營堡之一。據(jù)清嘉慶《定邊縣志》記載:“柳樹澗堡城……周圍凡三里七分,樓鋪一十八座,牌墻垛口邊垣三十三里二百三十步,墩臺四十八座,開東門、西門?!绷鴺錆疽驖緝?nèi)多植柳樹而得名。城堡雄踞于平緩的山坡上,三面臨壑,只有北邊與山相接。渾圓的山包上,長城直沖而下,到澗底又急轉(zhuǎn)向上,氣勢恢宏。(慕塞著《張獻忠本傳》,陜西省定邊縣史志辦公室2017年編印本,第2頁)

清初抱陽生筆記《甲申朝事小紀》記載了“張快的兒子”的一樁小事——

張獻忠,陜西膚施人,陰謀多狡。父快,屠沽而賤;母沈,并早死。獻忠依丐徐大為沽,嘗竊鄰人雞,偶見,詈之,獻忠曰:“吾得志,此地人亦如雞焉!”其殘忍之心,少年已萌。及長,益無賴。

屠沽之輩的出身并不低賤,倒是讓人一再聯(lián)想起“自古英雄出屠沽”的古訓。但“此地人亦如雞”的“一視同仁”法則,足以顯示少年張獻忠的卓爾不凡。明朝黃溥《閑中今古錄》說:“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狈N子就此埋下,會長出怎樣的荊棘刺叢呢?

相貌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

引人揣測的是,張獻忠的相貌是什么樣子呢?

清初無錫計六奇編纂《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兩書詳細記述多是作者本人親歷之事,被學術界很多人認定為無大誤的史書?!睹骷颈甭浴酚涊d說:張獻忠“幼有奇力,兩眉竦豎而長,面有微麻,遍體生毛,天性好殺,不耐久靜”。為了彰顯其“天性好殺”,《明季北略》舉的例證是:“初從塾師,與同舍生訌,一拳撲殺之,家貲數(shù)千金,一時俱盡。父大怒,逐之,漂泊異鄉(xiāng)?;虍惼涿玻瑔栔?,知文而勇,收以為子,與之延師。復與同學者爭,更毆死兩生,逸去?!边@就是說,張獻忠連續(xù)兩次的出手,就擊殺了3位同學,初次展示了“黃虎”的本性。有這么“天性好殺”的典型嗎?我以為,記錄者有些夸張,但這也未始沒有可能。在一個惡劣的環(huán)境里,“輕死易發(fā)”的性格不是本性,而是環(huán)境使然。

后來張獻忠為混飯吃,去安定縣(今子長縣)縣衙當捕快。他體格健碩,順利被縣衙錄用。擔當起安定縣的治安大員了,張獻忠威風凜凜,安定縣真的就“安定”了嗎?安定百姓經(jīng)??梢钥吹侥樕ⅫS、聲若巨雷的張獻忠在大街小巷出沒,他們大老遠就喊:“黃虎來了!”這是一種警示的提醒,可以制止小兒啼哭?!包S虎”正是當?shù)厝私o他起的綽號。

有一個說法是,黃虎某天陷入了罕見的沉思,突然覺悟了,不禁拍案而起:“大丈夫生當鼎食,死亦封侯,立功疆場,拼個封妻蔭子。豈能久居人下,碌碌無為至此!”立馬就辭職走人。世界很大,我想去闖一闖。另外一種流傳在當?shù)氐恼f法是,張獻忠當捕快并不安分,居然與官府通緝的一名要犯的妻子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因觸犯王法被開除。(慕塞著《張獻忠本傳》,陜西省定邊縣史志辦公室2017年編印本,第9頁)

犯事被革職,黃虎只好跑去延綏鎮(zhèn)投軍。但他想不到的是,邊兵受到了嚴重的欠餉拖累。鑒于欠餉日久,官府只好默許士兵搶劫民財來聊以度日。邊地窮困,到了搶無可搶時,一些膽大妄為者就打起了榆林城的主意。有一次,他們竟然去搶劫庫銀。這還了得!庫銀可是官府的禁臠。參與掠搶的18個士兵全部被抓,其中就有張獻忠。

嘉慶七年(1802年)刊本《延安府志》

延綏鎮(zhèn)總兵王威怒不可遏,決定將這18人集體砍頭示眾。王威下達了死刑令,就在行刑當天,一個貴人如同命中救星一般出現(xiàn)了!此人是靖邊營城總兵陳洪范。

那天,陳洪范恰好來營房拜訪王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張獻忠,立即死馬當成活馬醫(yī),哀號不已,向陳洪范乞求一命。而這位陳大人一見身材高大的張獻忠,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兩道眉毛斜插入鬢,大感驚奇,認為此人骨骼清奇,英氣逼人,“這是國家棟梁??!”他轉(zhuǎn)身便向王威請求赦免。陳洪范的請求立即產(chǎn)生了效果,但軍法所在,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張獻忠被重打一百軍棍予以除名,其他17個長相平庸的凡夫俗子都被砍掉腦袋……

張獻忠從此便流落鄉(xiāng)間。誰能料到歷史的吊詭,這個陳洪范,后來升格為將軍了,還會和左良玉合作在湖北大破張獻忠,屆時張獻忠還要向這位救命恩公乞降一次。異人有異相,異人更有異遇。所謂出人預料的狡黠,遠不是尋常人等可以遭遇的。

這就可以發(fā)現(xiàn),早年張獻忠已是頭角崢嶸,而且一望可知。加上后來穿行于腥風血雨,厚黑與狡黠相互纏繞,相貌向著極端化方向發(fā)展,變得不怒自威。

張獻忠大約是崇禎二年(1629年)回到柳樹澗堡的。刑場上刀光一閃、人頭落地的場景一再閃現(xiàn)。他改弦易轍,想過安穩(wěn)的日子。在柳樹澗堡家里養(yǎng)傷期間,他請工匠用珍貴的檀木為陳洪范刻一雕像,供奉家中,每日上香行禮。他無限感念素昧平生的陳洪范。

從這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張獻忠的人性。人性總是多面的,在不得已之際,蟄伏在人性中的惡力會異軍突起,成為一個人與世界較量的絕對力量。

陳洪范,字東溟,遼東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武舉。授高臺游擊,后調(diào)到紅水河升任參將。歷任陜西行都司掌印。后因事獲罪被降官為慶云參將,調(diào)赴開原,又因為膽小怕事、怯懦被罷免。陳洪范善于鉆營,很快又當上了總兵鎮(zhèn)守居庸關。我曾經(jīng)閱讀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陳洪范致吳三桂書,是南明弘光政權與清朝舉行和談的北使議和團成員陳洪范,致降清明將吳三桂的親筆信。陳洪范在信中首先贊揚吳三桂“忠義動天,借兵破賊”,即借助清兵把李自成農(nóng)民軍趕出北京,是有功于明朝。同時感謝“清朝仗義助兵,復為先帝(崇禎皇帝)發(fā)喪成禮”。實際上,他是借此達到北上議和,延緩清兵南下,維護南明弘光政權的目的。陳洪范在信中還以“崇封”(許以高官厚祿)、“托誼葭莩”(親戚的代名詞)為餌,懇請吳三桂“鼎力主持”,玉成此事。

由此可見,最后大清的陳洪范比起張獻忠來,明顯要靈活得多。

在后來的正史與稗官野史里,對于張獻忠的相貌描述沒有更為出格之處,有些不過是添油加醋,竭力渲染其靠近“獸”的一面。

歷史文獻《爝火錄》描述說:張獻忠“兩眉竦望(竦音sǒng,同悚,可怕,毛骨悚然)面黃微麻,身長虎頷,遍體生毛,號黃虎”。

更有甚者,如查繼佐的《罪惟錄》,說黃虎“多須、毛身、齒長足俞咫(音zhǐ,古代稱八寸為咫),圓銳如錐”。這就是說,張獻忠是一個黃面獠牙、渾身長滿毛的妖怪。而且獠牙的長度顯然超過了猛虎……這類妖魔化的記載,作者冬烘,不足為據(jù)。

我的判斷是,張獻忠身體魁梧,臉形稍長,臉色微黃,臉頰和下巴有短須,眉目大體端正?!鹅呋痄洝飞险f他“兩眉竦望”?!榜怠钡谋疽鈶小肮Ь础敝?。就是說,張獻忠的眉目端正,說起話來是聲若洪鐘,如果他的胸廓再予以共鳴,即是“吼聲如雷”??梢姡らT粗豪者一般是闊口,兩排好牙,長有獅子鼻,脖子絕不會細小,胸廓具備良好的共鳴箱功能,只有這樣的體格,才可能升格為“胸懷天下”的王者境界。所以,黃虎是一個外形壯碩、體格剽悍的高個子。

大型貓科動物里,獅子是吼,聲音粗獷兇悍,可謂獅子一吼,地動山搖。老虎不同,老虎展示的是嘯的威力,老虎叫聲沉渾有力,聲音渾厚。所謂“獅吼虎嘯”就具有如此的分野。顯然,西方對于王者總是希望他發(fā)出獅子吼,東方這渴望并權者具有虎嘯的不二法門。比如《彼得前書》指出:“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在一個朝綱解紐的松懈時代,鑒于體制的洪鐘喑啞,氣若游絲,繼之者壇壇罐罐一陣亂響,古語“瓦釜雷鳴”是也。無師自通者,一旦接過強力聲音的傳聲筒,自然就可以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坝星闊o意東邊日,已怒重驚忽地雷?!彼裕涔θ绾螘呵曳旁谝贿?,繼任者必須吼聲如雷,這往往是三國英雄、瓦崗寨豪杰、水滸兄弟等一批批風云人物的看家本領。

我注意到,對于黃虎的大嗓門,對于這一發(fā)布生死之令的機關,古人描述尤其多。而且,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黃虎不僅僅嗓門粗獷,還有激流轟擊礁石的滔滔氣勢。

佚名《紀事略》記載說他“魁梧驍黠(勇猛而狡猾),聲若巨雷”。

查繼佐《罪惟錄》說,黃虎吼叫起來,“氣勢渚流”(渚音zhǔ,指的是置立在河間灘頭的孤石)。驚濤與駭浪,黃虎囊括了打擊與承受打擊的聲音,儼然是聲音暴力的統(tǒng)一體。這是一句高度形象化的描述。

古洛東整理的《圣教入川記》記錄了兩位西方傳教士的親歷敘述:“二人親見獻忠震怒,七竅生煙?!?、“野心難化,喜怒無常,咆哮如虎,怒罵之聲,遠近皆聞?!?/p>

這種聲浪的持續(xù)性發(fā)力沖擊,就像從北方滾滾而來的沙暴沖刷脆弱的柳樹澗堡的土墻建筑,一浪高過一浪,明顯具有一種人間警報的性質(zhì)。

無名氏撰《獻賊紀事略》指出:(獻)“忠怒氣沖天,須發(fā)為豎,咆哮之聲,徹于街衢?!?/p>

在一個沒有麥克風的時代,“咆哮哥”依靠咆哮發(fā)布一系列國家大計與方針。可以想象,這種角質(zhì)化嗓子發(fā)出的震撼力,讓成都的小青瓦建筑與川西林盤搖搖欲墜,分崩離析。

盡管大海里的水從不咆哮,它的寬闊讓那些敢于咆哮的東西自慚而低伏。李白感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虎的鮮明個性,通過吼聲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他在歷史上留下的這一系列“聲音政治”造像,晴空霹靂,歷史將永遠回蕩他“最后的吼聲”。

葛洪《抱樸子》指出:“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魯莽使然,急于求成,絕對不是有魄力;心境平和,從容周全也不應視為缺乏魄力。問題在于,這些理由無法阻止咆哮者的發(fā)音術。

快人快語,吼聲連連,黃虎的吼叫宛如柳樹的枝丫,發(fā)出刺破硬風的叫喊,讓我們聯(lián)想起黃虎幼年的鐵匠生涯,這進一步暗示了柳樹澗堡裹挾著黃沙的南沖風向,以及他急于實現(xiàn)虎蹈羊群的大歡喜。

難以想象,胡須亂如飛蓬的牙口里竟然會發(fā)出如此雄渾或尖利的聲音。但事實就是這樣,使人們在習慣于聆聽鶯聲燕語之余,還要有承受“鐵鍋炒沙子”的心理準備。聲音的逐步放大或者“復原”,是跟一個人力量的衰退同步的。當初那些需要屏息聆聽的促膝談心,現(xiàn)在幾十米開外就能一清二楚。仔細想想覺得也是合理的,別人克制了那么多年的怒火或裝腔作勢,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何況,這還只是聲音的打擊,并不是很當真的??茖W已經(jīng)證實,即使一個人不間斷地暴喝60年,其花費的能量也燒不開一杯水!所以,這種并不消耗大量體力的運動是受人喜愛的。

大聲吼叫的人有的并不是由于粗俗和無所謂,而是嚴峻的現(xiàn)實太不像話了。比如民不聊生,比如“路有凍死骨”,比如苛政猛于虎,氣血充盈者往往已經(jīng)使用過所有的柔媚招數(shù),忍受、忍耐、吃屎般的屈辱太多了,不但毫無成效,反而成為自己軟弱的把柄。當他們首次以獅子吼的功夫給人民制造了空前的震驚以后,聽眾被當頭棒喝,清醒了很多,說不定就有所收斂,準備萬眾一心加油干。一當取得初步成績,獅子吼者就只能“宜將剩勇追窮寇”了,并希望聲音的教化作用能夠深入人心。

跟獅子吼相配合的東西比較多——持續(xù)的高分貝鳴響、辛辣的挖苦和揭發(fā)、罵街式的語言、地毯式的轟炸以及梳頭一般的反反復復強調(diào),直到對方被數(shù)落得頭皮發(fā)麻,找不著北。為了進一步強調(diào)自己的理直氣壯,演講者往往雙手叉腰,時不時地揮舞手臂,加大感染力度,但由于口干舌燥,嘴角白泡子直翻,五官也由于表情過度而挪位,看上去當事人顯得生動、疲憊,但大義凜然。

每舉行一次獅子吼,自然要消耗很大的精力,當事人覺得元氣大傷,被痛罵者為息事寧人,只好擔當起護理員的角色,使女人覺得,自己苦口婆心,就立竿見影了,還是值得的。這下好,等下次吧!

但在生活中,就我所接觸的范圍來看,獅子吼一般是無效的,這在于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語言威脅,左耳進,右耳出,最多把自己的聽覺當成是下水道罷了。之所以還有不少女人仍然樂此不疲,可能主要還是為了自說自話。

再看看古人對黃虎吼聲之外的銀鉤鐵畫——

吳梅村《鹿樵紀聞·闖獻發(fā)難》說,張獻忠“黃面而長身而虎頷,號黃虎”。

同治《成都縣志》卷六《紀闖發(fā)難》記載說,黃虎“貌魁梧,面長一尺六寸”?!懊骈L”如此,就比傳說中的蘇東坡略遜一籌了,應該是包含了“須長”。

乾隆五十二年《遂寧縣志》卷十二《政事部》說,黃虎“面黃、身長、虎頷”。

徐鼒的《小腆紀年附考》卷二上也說,黃虎“身長而瘦,面微黃,須長一尺六寸,僄(音piào,敏捷)勁果俠,軍中號‘黃虎’”。黃虎其實不是軍中才有的美稱,而是張獻忠在故鄉(xiāng)依靠拳頭和吼聲,贏來的江湖聲譽。

其他如《明史·流寇傳·張獻忠傳》《明紀》卷五十八《福王始末》《平寇志》和《綏寇紀略》等文獻上,所敘張獻忠的相貌大都概同。他在大西宮廷金鑾殿里獨坐,兩道一眼望去就能令人膽寒的豎眉之間,還有清晰可見的箭疤。

根據(jù)上敘史料記載,較為充分地描繪出了張獻忠的相貌輪廓。

根據(jù)英雄惺惺相惜的道理,張獻忠的四大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個個相貌堂堂,英武出眾。反過來看看張獻忠的老對手李自成,就有些意思了。

張獻忠與李自成同為陜西人且同歲,均做過地方小卒,他們早年均又與“販棗”有關,況且李自成的小字就是“棗兒”。彼此經(jīng)過幾次交往,榫方卯圓,黃虎早把對方視為眼中釘。

據(jù)《紀事略》載:“崇禎十七年甲申,聞闖賊李自成陷燕都,改號尊稱,先帝身殉社稷,自成傳檄江左。獻忠對北罵曰:‘李自成米脂一樂戶耳,市井無賴,鄉(xiāng)閭不齒。向著領十萬過延安,略榆林,一敗于丁其銳,再敗于賀瘋子,見承疇而喪膽,聞左、祖則魂銷。僅剩殘騎一十八人,北遁沙漠。后奔回營,曹操綁正軍法,非我解救,久已登鬼矣!我給予衣食鞍馬,休息調(diào)養(yǎng)月余,竟飽揚而去。今一旦妄自尊大,傳檄辱我。吾兩雄并立之勢,況我今帶甲馬百萬、戰(zhàn)將千員,何難飛渡長江,正位金陵,養(yǎng)威蓄銳,然后北伐,執(zhí)子嬰于咸陽,殪商辛于牧野,直反掌事耳?!?/p>

張獻忠主要行軍路線圖 來源于四川省博物院資料,蔣藍攝

這一番“直聲天地”的談話,可以看出黃虎的胸襟與此消彼長的力量比較。關于“樂戶”的說法有些夸張,但對于風流倜儻的少年時代而言,也并非張獻忠虛構。

在明朝通緝李自成的布告上,文字素描出來的李自成是“為人高顴深頔(音dí),鴟目曷鼻。聲如豺”。其實這不過是對古語“故啖食人,亦當為人所殺”的描紅作業(yè)。《明史·李自成傳》記載:“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痹诖耍罾^遷這位被西夏追認的皇帝不但使家鄉(xiāng)米脂有了一個叫“李繼遷寨”的地方,也順理成章地與李自成有了某種族緣關系,甚至種種跡象表明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因此有史料說李自成是黨項人,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李自成雖不是兇神惡煞,也一望即知絕非懵懂村夫。特別是李自成后來作戰(zhàn)中一只眼睛中箭,徹底瞎了,相貌更是不怒自威。就像洪秀全一樣,可以肯定都不是什么美男子,更不是后來宣傳畫、連環(huán)畫、舞臺上凸顯的那樣濃眉大眼、英氣逼人。

尤其引人聯(lián)想的是,中國歷史上“聲如豺”的帝王還有兩位:秦始皇、越王勾踐。

豺的叫聲并不洪亮,而是一種拉長如牛筋一般堅韌的凄厲嗥叫,既有楔入對手身體的撕裂聲,更有豺自己四肢被拉斷的嘎嘎之響,顫抖的弓弦彈破空氣為柳絮,塵埃直往聽眾的頭骨縫里鉆。

多部筆記記載了李自成、張獻忠的體格差異:黃虎“強健不及李自成,而狡毒過之”(柴小梵著《梵天廬叢錄》,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卷十三,第371頁)?!皬娊 边@一點上,讓黃虎非常在意,因此他十分鄙視李自成的相貌,兩人后來分道揚鑣,與張獻忠惡心李自成長得丑陋有關。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在湖廣境內(nèi)相繼出現(xiàn)了兩個農(nóng)民政權,一是以李自成為首的襄陽政府,一是以張獻忠為首的武昌政府。

李自成得知武昌政府成立,大為惱怒,立即發(fā)出通緝令:“有能擒拿張獻忠者,賞千金。”一再折辱之余,極度膨脹的李自成派人給張獻忠送去一封威脅意味濃厚的祝賀信:

“老回回已降,曹操、革里眼、左金王皆為所殺,行將及汝矣?!睆埆I忠一把將信撕得粉碎,指天發(fā)誓,七竅生煙。這時,明朝廷也與張獻忠一樣急火攻心,向天下頒布并提高擒斬李自成、張獻忠的賞格:凡能擒斬李自成者,賞萬金,世襲侯爵;擒斬張獻忠者,官一品,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賞5000金。從官家懸賞的賞格標準看,李自成的身價比張獻忠高出一倍。而李自成開出的身價,才區(qū)區(qū)“千金”!張獻忠豈能不羨慕、嫉妒、恨。

官家兩眼漆黑,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這一賞格,讓黃虎非常不舒服。

后來看到明朝通緝令上形容李自成相貌文縐縐的話,張獻忠不禁哈哈大笑,他聲若洪鐘:“什么鳥鴟目曷鼻?那李自成不就是一個蝙蝠頭嘛,讓人見了惡心三天……”張獻忠私下就稱呼李自成為“李蝙蝠頭”。蝙蝠頭,除了獐頭鼠目的猥瑣之外,還多了幾分陰毒和詭詐。而張獻忠,畢竟是堂堂黃虎啊。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詩人劉禹錫《壯士吟》的開頭:“陰風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燒地,連吼入黃茆……”

黃虎的服裝史

“克里斯瑪型”的領袖一般都拒絕穿上他本人大力提倡的制服。制服具有強制性與束縛性,那是手下穿的,猶如鐵的紀律一樣。作為體制的規(guī)劃者,他們必須棋高一著,直搗本質(zhì)。

在我看來,思想深邃、行為詭譎之人一般都不大注意穿著,那是他們靈魂不堪重負的結(jié)果,只有發(fā)展到“皇帝的新衣”階段,才能讓他們稍稍喘一口氣。所以,人們只記住了他們的思想;反觀平庸之輩十分注重穿著,那是他們內(nèi)部空空蕩蕩急需包裝的原因。所以,人們只記住了他們的時裝——這并沒有什么壞處,也可以美化環(huán)境啊!

在黃虎看來,馬屎和牛屎不一樣。如果說牛屎像一攤稀糊糊,那么馬屎則非常光鮮,且是一坨一坨的,非常硬扎,這才有“馬屎外面光,里面是一把糠”的俗話。話粗理不糙,他是看重本質(zhì)的。

關于黃虎的衣著,歷史上也有記載,大體是穿著隨意而追求身體的快活和意氣風發(fā),這符合他的性格。注意,“快活”是黃虎多次提及的一個關鍵詞,我也不妨視之為其身體政治的最高目標。

《明季北略》指出:“獻忠戴尖氈帽,服織錦胡桃花衣,軟靴,布毯于地而坐?!边@是關于黃虎衣著最為細膩的刻畫,這一身行頭并不低廉。至于他喜歡“碗酒大肉,席地傳飲”,看起來酒碗盛滿情義,江湖英雄的恩愛情仇,一碗足以盛天地。女人、孩子不過是衣服而已。

《綏寇紀略》卷十《鹽亭誅》載:張獻忠稱帝后“厭苦朝會,擲所御冠,舉足足尚其中,索大巾著之快”?!缎√蠹o年附考》載:(獻忠)“厭苦朝會,擲所御冕,足踏之,索大帽著之乃快?!彼@然承受不了“沐猴而冠”的服飾約束,黃虎拒絕“錦衣”,但并不拒絕“玉食”,他是以布衣的外表與民眾打成一片。他身輕如燕,但責任更重了。

直搗本質(zhì)的人就是手握真理的人。

黃虎看重什么本質(zhì)?是權力本質(zhì),對于權力的符碼則是鄙夷的。1647年元旦翌日,張獻忠在西充縣鳳凰山下遭遇清軍突襲時,當時為嚴寒時節(jié),他正在吃早飯,故“衣飛蟒,半臂”。由此可以看出黃虎經(jīng)風沐雨的強壯體格。多數(shù)史籍都是如此記載。1644年冬黃虎在成都稱帝后,無論出行或集會,衣履都比較隨便,御風塑圣魂,逍遙天地游,我沒有見到記載黃虎穿大西官服的任何資料。

在御用、御衣、御風、御食、御女、御刀的譜系當中,耳濡目染,柄權者一旦入其彀被“御意識”改造了價值觀,他立即就擁有了“御天下”的王者幻覺。張獻忠并沒有“抵御”這些,因為他的立足點是探尋從民間大地通達宮闕的捷徑。他在談話、圣旨中提到的御筆、御硯、御酒,不是在哀嘆明王朝的無可奈何花落去,而是應該快馬加鞭,開創(chuàng)一個快活的世界。

駕!——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