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暴邊上

六代之民:張中行別傳 作者:孫郁 著


風暴邊上

在張中行的回憶錄里,入學初期的環(huán)境被簡單化了。印象里一切都是靜謐的,悠遠的深切,甚至還帶著淡淡的書卷味。在閱讀他的這些筆記時,我就想,其實那是一個精神極度緊張、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外面的風雨集聚著,難道就沒有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難與民怨,都深嵌在人們的軀體里,不安定的情緒四處蔓延著。楊沫后來無法忍受寂靜的不變的書齋生活,也許不無道理吧。

他入學后不久,爆發(fā)了抗日的請愿運動。“九一八”事變,日本占據沈陽,引發(fā)學潮像浪一樣地涌來。查看那時的資料,就能感到空氣的緊張。對國恥的敏感,使許多學生已無法安心于考據和邏輯推理,文章和言論里不再僅僅是學術的話題了。學校里有兩種氛圍彌漫著:一是教授們的學究氣,各學院一流的思想者的輻射力照例很大;二是學校外的抗日的空氣對學生的沖擊,年輕人幾乎無法忍受教授們的寧靜。這些引起了一些師生的焦慮。于是也有人把目光投向時政,從學理上解析當下的難題。羅盛堯、胡嘉椿就寫了《介紹〈日本研究〉》,談到知己知彼的重要,希望從理性的高度上審查日本侵略問題。還有學者介紹日本占領朝鮮的情況,旨在引起殖民問題的討論。北大學生會那時是活躍的,關于抗戰(zhàn)的言論和聲明很多,幾乎每周都有批評政府不抵抗的憤怒言論。待到那年的12月12日,罷課簽名運動已經開始了。

教師的反應也是強烈的。12月4日,北大教職員對日委員會緊急啟事中有云:

日來對日外交情勢險惡,政府似有遷就之意。由本校多人要求召集本校教職員全體大會共商對此應持之態(tài)度及表示之方法,并有人主張本校教職員應聯袂赴京要求政府明白宣示外交方針。茲定于本日午后二時半在二院大講堂開全體大會。務請準時出席。如遇有課,可通知各院注冊股,分別布告請假,此啟。

教師的激情和學生的熱度幾乎合一了。學生的反應有兩種:大多是支持,反對乞憐的外交,主張對日宣戰(zhàn),類似的言論幾乎成了當時社會的主導;還有一種是不參與,不支持,旁觀的態(tài)度也是明顯的。學生內部在那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分歧。法律系三年級學生史家棋12月多次發(fā)表聲明,對被人利用表示不滿,其中一則聲明說:

頃見前日之五十余人反對罷課啟事內列有鄙人名字,查此事本人并未與聞。不知何人代為簽署,做此違法越軌之舉動。除查明其人依法提起質問外,特此鄭重聲明。

那時校園完全被抗日的熱情籠罩著,往日為學術而學術的氛圍淡化了。在那一期的《北大學生周刊》上,幾乎已看不到張中行剛入學時的面孔,完全是憂患的文字。因為是校慶,可是對母校歷史與現狀的解釋,幾乎只剩下了一種色調。主要目錄如下:

許德珩:《振奮起無私的精神來》

文 普:《文化戰(zhàn)線上的北大》

羅盛堯:《北大真的死去了嗎?》

郝瑞桓:《北大的精神》

焦步青:《紀念與國難》

孫善掄:《紀念感懷》

楊 廉:《國難與教育改造》

許采章:《愛國詩人陸放翁》

田文彬:《從準備到斗爭》

陳 湍:《從唯物論到唯物史觀》

包乾元:《殺吧,中華民國》

學生已沒有心情讀書了,整個校園被一種激越的情緒包圍著。連一些素被學問氣糾纏的人也被外來的風潮吸引了。胡適、周作人在那時都很憂慮,內心里理解學生的心情,也擔心其學業(yè)的荒疏。北大的領導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一方面是師生的壓力,一方面是政府的壓力,但同情師生的一面是多的??紤]到實際情況,校方幾次發(fā)出布告,要求復課,但學生的情緒太高,豈能靜下心來?在一些學生留下的詩文里,能感到情緒的激越,其狀比“五四”并不差的。臺上振臂一呼,臺下立刻應者云集?!暗侥暇┱堅溉ィ 背闪藢W生一時的意愿。于是大家紛紛南下,圍在南京政府。在這種氣氛下,張中行也參加了這次請愿示威??上娜沼浺呀洑в凇捌咂摺笔伦兊膽?zhàn)火,我們無法詳細了解他彼時的具體心境,僅據《流年碎影》的記述可知,他那時只是隨同前往的二百多人中的一員,既非領導者,也非消極者。參加請愿,除表示愛國外,他還有一點私情:“是借坐車不買票的機會,到南京看看?!弊雎殬I(yè)革命者,他是不會的。內心似乎也沒有多少亢奮,和那些詩人氣很濃的學生比,他的狀態(tài)是溫和而平靜的——從通縣師范時代起,對革命式的狂熱,他就開始保持著一種理性的冷靜態(tài)度。不過,那一次的參加抗議活動,對他是一次難得的經驗,他甚至也和大家一起絕食,場面是異樣的。他回憶說:

總是到南京的兩三天以后吧,照計劃,早晨出發(fā),人人手持小旗,由少數人帶領,邊走邊喊口號??谔栔挟斎挥幸罂箲?zhàn)一類;有沒有打倒不抗戰(zhàn)一類,不記得了。街道兩旁擠滿看熱鬧的人,雖然是不知道這群青年要干什么。這樣走出不遠,進了成賢街,忽然由街道兩旁闖出大批軍隊,兩個捉一個學生,拉上街口停放的大卡車,往東開向城外。我們不知道要運向哪里,如何處理,但既然抗不了,只好聽之任之。不久就知道,是送入孝陵衛(wèi)軍營,囚禁起來。為了表示抗議,決定絕食。估計消息不久傳出去,愛國學生被捕,這還了得。陸續(xù)傳來外面的情況,很多學校罷課了,有些學生也搶上火車來南京,不讓上就臥軌。由南京當局看,絕食是點火。北大的舊人則反應復雜,其中也會有自己的學生不吃飯,心里不好受。

持久的罷課也引來人們的焦慮,在校園里也出現了復課的啟事。12月15日,一部分同學發(fā)表布告云:

此次本校示威團南下示威,引起各地之響應,轟轟烈烈,震動全國,使政府當局,應覺民眾之勢力不可侮,乃積極幡然改圖,打消其承認“錦州中立區(qū)”之賣國計劃,使垂亡之東北,得暫延殘喘,皆我同學首倡之功也。但此次中日之糾紛,絕非短時期能解決,此稍有國際常識者皆知之。吾人能真正救國必以吾北大為全國民眾運動之大本營,做繼續(xù)不斷之努力,方能達吾等莊嚴神圣之目的,必先鞏固此大本營之壁壘而后可?,F在學校停課,教授與同學,均日見星散。最近期間,如無開課之望,不但本學期歸于停頓,恐下學期,亦將受其影響。事至如此,吾等學業(yè),固受莫大之犧牲,吾北大之前途,故將暗然無光,而吾人之救國大業(yè),究亦何從著手耶?吾等有見及此,乃發(fā)起上課運動,思集中全體同學力量,繼續(xù)做更悲烈而有效之救國壯舉,凡我同學,贊同此旨者,請即到各齋房簽名為盼。

不論“倡議者”怎樣溫吞,在那時的效力還是有限的。在這個意義上,我才理解了周作人《北大的支路》一文的用心。國難當頭,有什么辦法呢?讀書救國,是對的,但大學的任務不是干政,乃自由的讀書和思考,培育精神和智慧,這才是干路。在《流年碎影?小見聞和大見聞》這一節(jié)的最后,總結這次示威,他寫道:“鬧,對于不抵抗的當局也許作用不大,但可以讓侵略的日本敵人看看,中國人的心并沒有死?!背酥猓覀儧]有看到他對這次行動意義的更多的結語。這大概與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時的心境約略相同吧。因此,從南京回來后,他的熱很快地降了下來,走向了周作人的思路里。羸弱的學生,能夠救中國嗎?于是理性的力量上來,和非理性的存在打架。暴風雨之中,他的心卻慢慢靜下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