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姓氏名號及其他

作家筆名趣話 作者:武德運


姓氏名號及其他

姓名是人們相互區(qū)別、相互聯(lián)系的標志和符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概莫能外。就一個人來說,往往有“小名”和“大名”之分。小名亦稱“乳名”或“幼名”,是出生不久起的名字,一般比較隨意。大名亦稱“官名”或“官號”,是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此外,有的作家(作者)、學者還有筆名,少部分作家,尤其是書畫家,還有字、號——這是過去的遺風。

現(xiàn)代人物的姓名是古人姓名發(fā)展衍化的結果,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記。相對來說,現(xiàn)代人的姓名比古人的姓名要簡單得多。那么,古人的姓名是怎么一回事呢?概括說來,古人有“姓”有“氏”,還有“字”“號”等。

據歷史學家研究,中國人的“姓”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遠古時代,即母系氏族社會。據學者研究,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都有姓氏,但從人類歷史看,人人都有姓氏只是近幾百年的事,中國人則要早得多。

在古代,先有“姓”后有“氏”。“姓”與母系社會有關,“姓”字由“女”和“生”組合而成,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上古社會,一個姓就是一個族的族號、一個部落的標記。后來,子孫繁衍,一個部落又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個分支用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志,于是出現(xiàn)了“氏”,所以說先有“姓”后有“氏”?!靶铡笔茄夑P系的標志,是不變的;而“氏”是同姓大族派生的分支,是可以變的?!笆献濉边@個名稱是后世給定的,“氏”即“姓”,“族”即“家族”。由此可見,“姓”和“氏”是兩個概念,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也就是說,“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后來由于社會制度和生活習俗的變化發(fā)展,“姓”與“氏”的界限逐漸消失,自秦漢以后,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概念,統(tǒng)稱為“姓氏”。簡化稱謂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表示人類社會朝著便利生存、生活的方向發(fā)展。

那么,“名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現(xiàn)在“名”和“字”合在一起,是一個概念,在古代卻是不一樣的?!懊笔怯仔r所取,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代號。長大以后,“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說,男子20歲舉行“冠禮”,就是把頭發(fā)挽起來盤成發(fā)髻,表示已長大成人;女子到15歲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插上簪子,說明是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了。這就是說,男女都是到成年時取“字”,所以“字”就是根據各人的名字而取的“別名”。“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謂“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與“名”互為表里,所以又稱“表字”。正因為“字”是根據名而取的,在意思上當然多有聯(lián)系,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稜栄拧め尩亍吩唬骸皬V平曰原?!倍鸥ψ肿用溃墩f文》曰:“甫,男子之美稱也?!表n愈字退之,“愈”是超過、進取的意思,“退之”與“愈”的意思相反,反映了儒家折中、調和的觀點。白居易字樂天,“居易而樂天”,名與字互補。岳飛字鵬舉,舉就是飛。如此等等。名和字的聯(lián)系有多種類型,有的一目了然,有的是近義詞、反義詞,或者由于古今語義的變遷還得費一番考究,但不管如何,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一般熟人相見,對自己,在別人跟前稱名,以示謙虛;對別人,稱字而不稱名,以示親切、敬重,同時也反映稱人者有教養(yǎng)。名和字連著說的時候,通常是先稱字后稱名。

一些文人或有身份的人,在名和字之外還有“號”?!疤枴笔且环N固定的“別名”,所以又稱“別號”。《說文》解釋:“號,呼也。”稱呼別號表示特別的敬重。古代文人往往以自己的志趣、住地、愛好等為據取號。陶潛因住宅旁有五株柳樹而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歐陽修號“醉翁”,白居易曾在河南洛陽香山筑石樓而取號“香山居士”,近代人鄒容號“革命軍馬前卒”,秋瑾號“競雄”。至于號的形式,有兩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及四個字以上的。與“號”有關的還有綽號、混號、諢號等。這些一般都是別人給起的,可以統(tǒng)稱為“外號”?!巴馓枴庇袝r還有戲謔的意味。江湖武俠多有外號,如花和尚魯智深、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等。此外,還有一些對特定人物的尊稱,那并不算正式的名字,如“大成至圣先師孔子”“詩圣杜甫”“藥圣孫思邈”“書圣王羲之”“茶圣陸羽”“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等。

古時候,為了表示對一些人的尊敬,還有稱地望、官爵、謚號的習俗。所謂“地望”,是指名門大族所特有的標識其身份的籍貫。人們?yōu)榱吮硎緦τ新曂娜说木磁搴脱瞿?,往往在姓之后加上地名。譬如,唐代詩人韓愈自稱昌黎人,就稱他為“韓昌黎”;唐代詩人柳宗元系河東人,亦稱“柳河東”。稱官爵的,如屈原稱為“三閭大夫屈原”,杜甫稱為“杜工部”“杜拾遺”,王維稱為“王右丞”等。謚號,則是對古代帝王、王公大臣等有特殊貢獻的人,朝廷在他們死后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的一種特殊稱號,如周宣王、隋煬帝、范文正、岳武穆。還有在姓之后加“子”字的,表示對男子的尊稱或美稱,如孔子(本名孔丘)、墨子(本名墨翟)、老子(本名李耳)。當然這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稱呼,在古代特指有學問的人。

古人的姓、氏、名、號等多種稱呼,確實比較繁復,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就嚴厲地批評過這種現(xiàn)象?,F(xiàn)代人的名字簡單明了,當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古人姓、氏、名、號等多種稱呼是歷史形成的,是客觀存在的,應當有所了解。掌握古人的姓、氏、名、號等有關知識,對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很有幫助,因為這些常用作文集名或有關書名,如李白的《李太白詩集》、杜甫的《杜工部集》、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集》、陸游的《陸放翁詩集》、張載的《橫渠先生學案》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