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象征主義創(chuàng)作的端倪、翻譯浪漫派小說、同時加入共青團與國民黨、被逮捕

讓燈守著我:戴望舒?zhèn)?/a> 作者:北塔 著


第二節(jié)
象征主義創(chuàng)作的端倪、翻譯浪漫派小說、同時加入共青團與國民黨、被逮捕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發(fā)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旋即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市民罷市;由惲代英負責的上海學聯(lián)是“五卅”運動的公開領導機構之一,[5]上海大學在這一革命行動中充當了領頭羊的作用,因此在秋后算賬時也就成了重災區(qū),被勒令停辦檢查。望舒在“上大”的學習生涯就此中斷。

那年望舒才20歲,他還想繼續(xù)讀書,尤其想出國留學。當時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辦有震旦學院(1928年改稱震旦大學),學校設有法文特別班。學生在那兒學一年法文,有條件的就可以赴法留學;一時出不了洋的,可以在一年后升入本科班學習。望舒到底是哪一年考入震旦學院法文特別班的呢?

1984年,施蟄存在回憶文章中說:“1924年秋到1925年夏,戴望舒在震旦大學特別班讀法文?!庇终f:“1925年秋……望舒……升入震旦大學法科一年級?!?sup>[6]羅大岡也認為是1924年,不過,他的語氣不是那么肯定,他說:“我和他都是在上海震旦大學‘特別班’開始學習法語的,我們是前后同學。我是1927年暑假后考上‘特別班’的,戴望舒大約1924年考入‘特別班’?!?sup>[7]

1993年,香港三聯(lián)書店與人民文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了由施蟄存和應國靖合編的《戴望舒選集》,里面附了一張由應國靖執(zhí)筆的《戴望舒年表》,說望舒不是1924年而是1925年進的特別班,1926年才升入法文科一年級的。那本選集是施、應合編的,所以他倆那段時間頻頻接觸,施肯定看過那個年表,也就是說對于自己早幾年前回憶中的失誤的修正,施是認可的。其實,早在1987年1月出的《戴望舒評傳》中,王文彬、鄭擇魁就說:“一九二五年……六月四日,上海大學被帝國主義查封……戴望舒只得轉(zhuǎn)到震旦大學法文班學習?!?sup>[8]陳丙瑩在他1993年出的《戴望舒評傳》中也明確說:“1925年秋戴望舒轉(zhuǎn)至震旦大學特別班學習法文……1926年夏……戴則升入震旦法科一年級?!?sup>[9]

法文特別班每年只招收二三十人,由一位叫樊國棟的法國神甫全權負責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這位神甫的教學法很特別,而教學風格又極為嚴厲。他每天上午上兩堂課,第一堂課復習前一天的課文,第二堂課教新的。他要求學生當堂背誦前一天的課文,把背不出來的學生驅(qū)逐出教室。學生在草地上死勁地背,如果自以為背會了,可以進教室再背;如果再背不出來,還得出去,直到背出來為止。今天背不出來的,明天還得背,而且是新、舊一起背。學生除了每天對課文死記硬背,每周還要默寫一篇歷史類或哲學類的長文。自習期間,如果學生在教室里不認真學習,他就會敲打窗戶警告;休息期間,如果學生還在教室里用功,則會被他趕到室外去休息。這種教學法跟中國古代私塾老師的差不多。作為給兒童發(fā)蒙,再加上塾師鐵板的面孔和冷硬的戒尺,未免過于苛刻了;但對于青年來說,它是有效的,它能使學生又快又牢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望舒只學了一年,就能熟練地閱讀并寫作法文,應歸功于這種教學法,當然更歸功于他的語言學習的天賦。

本來,拿著震旦特別班的結(jié)業(yè)證書,望舒就可以去巴黎大學旁聽,但1926年夏季,當他拿到結(jié)業(yè)證書時,他父親卻一時湊不出供他留學的費用。

樊神甫的語言教學法成功了,但文學卻得靠望舒自己;因為樊神甫在文學上是個保守分子,對法國當代的象征主義和后期象征主義持排斥態(tài)度。他在課堂上教的還是浪漫主義的東西,如雨果、拉馬丁、繆塞等已經(jīng)被學院認可的經(jīng)典化了的作品。不過,望舒當時已經(jīng)有了自己喜好的方向和選擇的能力,正如施蟄存所說的:“一切文學作品越是被禁止的,青年人就越要千方百計地找來看。望舒在神甫的課堂上讀拉馬丁、繆塞,在枕下卻埋藏著魏爾倫和波特萊爾。他終于拋開了浪漫派,傾向了象征派。但是,魏爾倫和波特萊爾對他也沒有多久的吸引力,他最后還是選中了果爾蒙、耶麥等后期象征派?!?sup>[10]可以想見,當時望舒追逐世界最先進文學的迫切心情。從客觀上來說,后期象征派未必是最好的,而從主觀上來說,也未必是最適合于他的;但那是最“時尚的”,故而成了望舒的最愛,這是整個二十世紀以來(直到現(xiàn)在)許多中國青年作家的努力方向。

年輕人出于好奇和好變的心理,在喜好和學習方面往往東一榔頭、西一榔頭,或虎頭蛇尾。青年望舒在寫作上一直保持著強烈的變革心理和追新傾向,可以說是個文學時尚主義者。他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趕過了法國從浪漫主義到象征主義到后期象征主義約一百年間的文學風尚嬗變史。其實,他也未必像猴子撿苞谷似的,撿了前面的,就丟了后面的;在他研讀耶麥時,并沒有忘記波德萊爾,甚至沒有真的拋開浪漫派。

1982年3月10日,施蟄存在為《戴望舒譯詩集》寫序,一開頭就說:“戴望舒的譯外國詩,和他的創(chuàng)作新詩,幾乎是同時開始?!?sup>[11] 施蟄存的有些回憶和結(jié)論都不夠嚴密、謹慎、可靠。這個說法也有問題。我們固然可以說“望舒譯詩的過程,正是他創(chuàng)作詩的過程”。[12] 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將兩個過程理解為完全同步,即望舒在寫詩過程中一直在譯詩,寫、譯也確實關系緊密,相互影響,也不能因此過分強調(diào)兩者之間的關系并絕對化。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對望舒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體把握和評價,有將他的創(chuàng)作誤認為是西方詩歌影響下的產(chǎn)物,以為中國傳統(tǒng)詩歌和本土現(xiàn)實經(jīng)驗對他并不構成生成性因素,或者認為這兩個因素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認為它們只起到非常次要的作用。實際上,望舒在他那個時代是把中國古典詩藝跟西方最新詩藝結(jié)合得最好的現(xiàn)代詩人之一,而且他善于處理的是親身遭遇的現(xiàn)實,包括現(xiàn)時的心理體驗和反應。正是因為有這“三結(jié)合”,才使望舒的創(chuàng)作顯得艱難而量小,如果是拙劣的仿制,則一天就可以制造出一批來。也正是由于這“三結(jié)合”,才使望舒的詩作雖少而精,并使他就憑那些少而精的作品,奠定了在中國新詩史上的顯赫地位。

從史實而言,前面我們說過望舒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的時間說早的話,可能在中學時代之末;說晚的話,是在“上大”期間,不會下延到震旦時期。也就是說,他開始寫詩還是要早于譯詩。關于他的寫詩,由于他的詩作基本都結(jié)集出版了,所以我會在有關各部詩集的專節(jié)里加以評介;我將對他的翻譯方面的情況跟他的人生經(jīng)歷結(jié)合在一起談,中間會穿插譯作對他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情況。我不想證明他的創(chuàng)作是譯作的一一對應的產(chǎn)物。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望舒最早的譯詩是他在震旦讀書期間完成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篇目是雨果的《良心》;知情的施蟄存說:“那恐怕是他留存的一首最早的譯作?!?sup>[13]“恐怕”一詞的意思是,望舒可能還有其他更早或同時的譯詩,只不過亡佚了。《良心》在雨果詩歌中不算是一首非常出色的、重要的作品,但它取材于《圣經(jīng)》,所以樊神甫可能專門給學生們講過。我們不妨把它看成是望舒在學生時代的試筆,而不是他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他自己恐怕也未必看重這首詩和這回的翻譯,所以直到1948年,他才在《文訊月刊》第8卷第21期上把它發(fā)表出來。

望舒在震旦的兩年里,創(chuàng)作和翻譯都不多。其中有些發(fā)表于他和施蟄存、杜衡一起自費創(chuàng)辦的小型刊物《瓔珞》。這本刊名具有唯美主義傾向的小刊物初創(chuàng)于1926年3月17日,到4月17日就停刊了,一共才出了4期??锷纤械母寮际撬麄冏约旱闹g。

望舒在《瓔珞》上發(fā)表的詩作主要是散文詩《凝淚出門》《流浪人之夜歌》《可知》《夜鶯》(第1期,用筆名“信芳”)等,還有他翻譯的詩歌《瓦上長天》《淚珠飄落縈心曲》,另有評論長文《讀〈仙河集〉》。

這兩首譯作都是魏爾倫的,魏爾倫是法國象征主義的主將之一,作品以音樂性見長,音調(diào)中飽含情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內(nèi)心深處微妙、縹緲而轉(zhuǎn)瞬即逝的感受,一度曾被奉為“法國詩歌之王”。魏爾倫的作品在法語中確實具有令人迷醉的音色和神韻,但那是表音文字擅長的領域,用象形表意的漢語翻譯出來,效果會大打折扣。至今為止,魏爾倫詩歌的漢譯還沒有真正成功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可能成功。望舒用民間小曲的形式來譯魏爾倫,但措辭則像宋詞小令,而且用的是文言文。如《瓦上長天》:

瓦上長天

柔復青!

瓦上高樹

搖娉婷。

望舒后來的詩歌翻譯是典型的詩人譯詩,首先他譯的都是他所喜歡的、合乎他自己口味的詩人的作品,隨著不同時期他的美學口味的變化,他的翻譯對象也會有所不同。如魏爾倫是他早年最青睞的詩人,后來他轉(zhuǎn)向果爾蒙,再后來是洛爾加等。翻譯家的翻譯在很多時候是別人約的,哪怕是自己選的,也未必跟心靈相互契合;望舒一生也應約譯過一些足以安身而不可立命的東西;但他的詩歌翻譯則完全是他自我的一種折射。這就引起了作為詩人的望舒的詩歌翻譯的一個問題。即他在翻譯不同詩人的作品時,會因壓不住自己的才情而時時留下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印記。望舒之譯魏爾倫,跟他早年的詩風如出一轍。所以我一向不同意望舒是西方現(xiàn)代詩歌亦步亦趨的追隨者的說法,他在翻譯西方詩人并受他們的影響時,尚且在內(nèi)化并同化他們,更不用說在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任意取用、拿捏了;當然這其中他借了傳統(tǒng)詩歌的力量。卞之琳曾說,魏爾倫之所以對望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是“因為這位外國人詩作的親切和含蓄的特點,恰合中國舊詩詞的主要傳統(tǒng)”。[14] 鄭擇魁、王文彬也有類似的說法:“起初,他通過魏爾倫對象征派詩藝的吸收倒轉(zhuǎn)過來融化于中國舊詩風之中,側(cè)重于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繼承。這種情況反映在他的譯品中最為顯著?!?sup>[15]望舒對他者的吸收從來不是單向的受,而是雙向的“受”“授”;通過翻譯,他使翻譯對象受了他的影響而淡化了一些特征;作為詩人的翻譯家,望舒的主觀力是很大的,他不會輕易為任何一種外來的因素所左右。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的《戴望舒全集》散文卷中沒有收入《讀〈仙河集〉》一文。其實這篇翻譯評論在望舒早年的寫作中是用力較多也比較重要的?!断珊蛹肥抢钏技兎g的一部法語詩集,副標題是“法蘭西詩選譯小集”,內(nèi)收廿四家詩人的七十首詩,其中有十首選自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李曾就讀于巴黎大學文科,1925年歸國任學術重鎮(zhèn)東南大學歷史系教授,與“東大”西洋文學系教授吳宓過從甚密,所以李的翻譯1925年11月發(fā)表于吳宓主持的《學衡》第47期。李在當時的法語界也算是一權威人物。但望舒拿李的翻譯跟原文對讀,發(fā)現(xiàn)錯誤連篇,他以相當不錯的中法文修養(yǎng)加上年輕人的膽量,對李的翻譯做了細致而可信的探討,也有切實而嚴格的批評。一個小人物對一個大人物的批評文章自然發(fā)表不出來。一氣之下,望舒跟朋友們自費辦起了《瓔珞》,以傳出自己的聲音。也許,最值得稱道的是,望舒這種不迷信權威和敢于叫板的心性。《讀〈仙河集〉》雖然是小人物在小刊物上發(fā)表的小文章,但它的影響卻不小。據(jù)說李思純看到此文后,幾乎再也沒有發(fā)表過譯詩。[16]

望舒在《瓔珞》上還發(fā)表了他翻譯的《少女之誓》。望舒最初譯的詩是浪漫主義巨擘雨果的《良心》,最初譯的小說就是浪漫主義小說名家夏多布里昂的《少女之誓》。

望舒是何時翻譯《少女之誓》的呢?《少女之誓》由開明書店出版于1928年9月,在《譯者題記》的最后,望舒說:“這本譯文在我書堆中已擱置了整整的三年了?!本退氵@題記是他于這年9月趕寫的(以1920年代的出版速度,不可能那么快),三年之前,也應該是1925年9月,甚至更早些,如1924年的某個時候。但無論是1924年還是1925年都不可能。望舒是在1925年夏進震旦大學開始學習法語的,在此之前,他怎么可能譯法語文學作品呢?哪怕是1925年9月也不太可能。因為即使望舒確實是語言天才,而樊神甫也確實是良師,他又怎么能在學了三五個月后,就翻譯文學作品,況且是夏多布里昂那樣的頗為復雜難弄的作品呢?——那可不是只有幾百字的微型作品!

鄭擇魁、王文彬在他們出版于1987年的《戴望舒評傳》中說望舒“隱居在松江施蟄存的家中……翻譯了夏多布里昂的《少女之誓》”。[17] 1995年,王文彬在其獨立完成的《戴望舒與穆麗娟》一書中,說得更加具體:“同年(指1927年)秋冬之交……望舒他們……開始文學工場的工作。在最初幾個月,望舒翻譯了夏多布里昂的《少女之誓》?!?sup>[18] 這么說來,望舒是在1927年底或1928年初,譯出《少女之誓》的。望舒在1927年4月12日,即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回到杭州待了幾個月,和杜衡一起到松江施蟄存家中。陳丙瑩也有類似的說法:“‘四·一二’之后……戴望舒……與杜衡就遷居到松江……短短的時間里,望舒譯出了法國夏多布里昂的《少女之誓》。”[19] 這似乎成了定論,即望舒翻譯《少女之誓》的時間是在1927、1928年之交,地點是在松江施家。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只能說望舒自己記憶有誤。望舒是學外語的,晚年又寫過關于古典作品的考證文章;這兩方面的事情都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可是為什么那時他那么年輕(才23歲),事情才過去一年左右,他就記不清楚了呢?筆者揣摩,其中原因有二。這第一個原因是,他在松江鄉(xiāng)下,盡管有文學,有好友,還有美女(當時望舒正在追求施蟄存的漂亮妹妹),但他還是覺得日子過得太慢、太悶,不說度日如年,也是度日如月。他已經(jīng)大學都畢業(yè)了,怎么能老在朋友家“寄居”呢?要么出去工作,要么繼續(xù)上學,他得有所決斷,有所行動。正是出于這種紛亂、急切的心態(tài),他把一年感受為三年了。

這第二個原因是,“三年”乃虛指,自從《詩經(jīng)》以來,“三秋”“三年”都可以是虛指,只表示時間(心理感受中的時間)長而已矣。望舒寫詩不求發(fā)表,不求馬上發(fā)表,但他希望譯作能盡快發(fā)表,而等待,尤其是對于身處逆境、性子急躁的青年望舒來說,哪怕一時一刻,都是漫長的;而對于追求永恒價值的詩人望舒來說,他可能并不關心鐘表刻度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時間,甚至不關心自己對時間的記憶;與永恒的詩藝相比,一天跟一個世紀有多大差別呢?所以望舒在時間表述只說了個大概。

望舒雖然沒有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跟革命結(jié)合起來;但革命影響了他的思維和人生。首先是他的詩歌本身在美學上具有革命意義,其次是他把沒有放入文字的革命激情放在了行動之中。

《瓔珞》短命夭折之后,沒過多久,經(jīng)“上大”一老同學介紹,望舒、杜衡、施蟄存這上海文壇的“三駕馬車”加入了共青團,望舒還擔任了團支部的負責人。他們的政治訴求一發(fā)而不可收。入團之后又入了黨,但是入的不是共產(chǎn)黨,而是國民黨。

當時上海國民黨有兩派,一右一左。左派黨員大多數(shù)是共產(chǎn)黨員或共青團員。望舒他們?nèi)氲木褪亲笈?,是所謂的“跨黨分子”。在三人入黨之事上,望舒顯得最積極,這事是他張羅的。當時上海處于軍閥孫傳芳的殘暴統(tǒng)治之下,無論共產(chǎn)黨還是國民黨,無論國民黨左派還是右派,都是“匪徒”,都在“應予逮捕”之列。[20]

望舒他們選擇在當時入黨是很危險的。

“文壇三劍客”[21]同住一個宿舍,一同參加秘密活動。他們與黨部的聯(lián)系,靠的是一個地下交通員。此人行蹤詭秘,來去無痕。他會突然之間出現(xiàn)在他們的寢室門口,留下一個通知、一份簡報或一疊傳單,然后迅速消失。望舒他們都不知他姓甚名誰。他們?nèi)艘话氵x擇晚上八九點鐘出去散發(fā)傳單;“一個人走在前,留神有沒有巡捕走來。一個人走在后面,提防后面有人跟蹤。走在中間的便從口袋里抽出預先摺小的傳單,塞入每家大門上的信箱里,或門縫里。有時到小店里去買一盒火柴、一包紙煙,隨手塞一張傳單在柜臺底下?!?sup>[22]

由于望舒他們頻繁的革命活動,終于被逮捕了。1926年陰歷年底的一天,望舒和杜衡去一個團小組所在地,發(fā)現(xiàn)屋子里沒有人,只有滿地亂糟糟的紙張。他們心中暗叫大事不好,正準備開溜,被守候在后門口的便衣抓了個正著。他們被戴上手銬,押送到了巡捕房,并被連夜提審。一個法國警官問他們是不是共產(chǎn)黨。望舒說不是。警官又問他們?yōu)楹蔚侥撬孔永锶?。望舒急中生智,用上了他善于編故事的才華,說去年有一同鄉(xiāng)住在那一帶,好久沒見了,想去看看,也許是走錯了路。

警官半信半疑,命令他倆把衣服脫掉,搜身一遍,沒發(fā)現(xiàn)任何疑物,又把他倆吊在一個架子上,進行拷問。他倆堅決說自己不是共產(chǎn)黨。此時,已經(jīng)是深夜,兩人被送入一個黑咕隆咚的大房間,里面鬧哄哄的,有好多人睡在長凳上;他倆也各自找了一條長凳,睡下。這是望舒平生第一次被“監(jiān)禁”。

第二天早上,望舒寫了張紙條,給看管他們的牢頭,告訴他將紙條送到震旦同學陳某家,便可得五個大洋的賞錢。那禁子被重賞所驅(qū)使,很快就把紙條送到了陳家;陳的父親是當時法租界中法會審公堂的法官,號稱陳大老爺。陳大老爺立即給巡捕房打電話,說望舒和杜衡是他公子的同學好友,絕對不是共產(chǎn)黨。他愿意以本人名義擔保。于是兩人得到開釋。巡捕房還給他倆一人吃了一碗面條。兩人一開始擔心一吃面條又要被嚴刑逼供,所以不敢動筷子。后來,實在餓得受不了了,橫下心來,吃了再說。早餐后,兩人回到睡凳上,呆坐到下午,有人來讓他們在一份文件上簽名、按手印,然后用小車把他倆送到了陳家。

1927年4月12日,國民革命軍剛剛在上??刂凭置?,蔣介石就掀起反共大潮,宣布取締所有與共產(chǎn)黨有關的組織,到處抓人。帝國主義列強公然聲稱支持蔣介石的“革命行動”,所以連震旦大學這樣的教會學校里,都貼滿了反共標語,形勢十分嚴峻、恐怖。望舒他們“覺得不能再在上海耽下去。于是做出散伙的計劃,賣掉家具什物,付清房租”。[23]施蟄存回松江,望舒和杜衡回杭州。

在上海那樣的亂世中的亂世,望舒就這樣草草結(jié)束了學業(yè)。在“上大”和震旦這幾年里,他與純粹的學生不一樣。他不僅學到了語言技能、文學知識,而且接受了革命思潮,反對黑暗、追求光明,積極改造社會等共產(chǎn)主義思想成了他主要的政治訴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