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洋中國制度框架的古今之變

濤聲回蕩:楊國楨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 作者:陳春聲,鄭振滿 著


海洋中國制度框架的古今之變

蘇基朗[1]

今天的研討會是楊國楨老師的八十大壽盛會,我很榮幸收到邀請,有機會在這個大會上發(fā)言。首先,我要衷心祝賀楊老師青春長駐,并且我希望您可以再用20年繼續(xù)為史學界培養(yǎng)另外一批60位博士學者,并且把中國海洋史打造成世界公認的第一流的學科。我沒有為楊老師帶來什么賀禮,但希望送給楊老師一個小故事,希望以這個小故事作為生日禮物。1998年,我還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一位40多歲的青年學者。有一天,我在系里面很意外地認識了鼎鼎大名的楊老師。他和我談學問,一談談了三個小時,我們從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區(qū)域的歷史談到共同有興趣的法律史,我們談得十分愉快,我非常興奮。楊老師剛才告訴我說他還記得那天的談話,當天的情況對我來說還是歷歷在目。獻給楊老師的小故事就從那次見面展開。90年代以前,我是研究歷史地理、社會經(jīng)濟史、區(qū)域歷史的;90年代開始,做法律史。當年研究中國社會經(jīng)濟歷史的人,一般來說,會接受在中國學界一個流行的看法,認為在中國近代以前,法律是不重要的,所以不屑研究;從90年代開始,慢慢有一批原來研究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的學者,開始認為法律在中國歷史研究上需要重新定位。當年研究中國法律史很困難,沒有今天這么容易。史料很難找,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不多,法律專業(yè)知識晦澀難懂,更重要的是法律史并不是中國歷史學界的主流。有的時候,還會被同行所輕視、排斥。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正當我在法律研究上掙扎求存,不知能不能或應不應該繼續(xù)下去,差不多要投降了,要放棄的關鍵時候,楊老師來了。楊老師,聽您一席話,我感到非常震撼,非常鼓舞,結果就堅持下來,在法律史安身立命,一干20年。我還沒有退縮,沒有一點后悔,而且越戰(zhàn)越勇,計劃退休后,再做20年,還是研究中國法律史。這都是拜楊老師所賜。雖然我不是您的學生,但是您對我一輩子的學術生命曾經(jīng)發(fā)生過極大的影響,也許您不一定知道。這是我送給你的一個小故事,算是一份小禮物。

下面,就中國海洋史的制度框架,很簡單地談三點反思。第一點是海洋中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意思?什么理念?是一個地理概念,一個歷史現(xiàn)象,還是一個什么東西?這個東西呢,我覺得還有很大的空間給我們?nèi)ニ伎肌5诙c,是體系的框架。我們現(xiàn)在思考、研究中國海洋史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要討論它的體系。一方面是國家制定的法律規(guī)范、政府政策方略以及各級行政細則條例等;另一方面,也涉及民間形成的各色鄉(xiāng)規(guī)民約或者是風俗人情習慣。雖然,兩者有時是沖突的,但更多是相輔相成。為海洋中國的紛紜人事,提供了總體的結構舞臺。但是這個舞臺,除了中國本土的法律風俗,也包括了境外各國各地的法律民情。我們要了解海洋中國,不能忽略這一個層面的知識。最后一點,海洋中國論述在今天有什么意義?今天中國早已走進世界;今天中國歷史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今天中國在倡議“一帶一路”,實際已經(jīng)在要求通海洋中國的古今之變。新的實證地建構海洋中國論述對“一帶一路”的長治久安至為重要。

左起:蘇基朗、楊國楨、濱下武志、王國斌


[1] 作者系澳門大學學生事務副校長、歷史系講座教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