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智擒權(quán)臣鰲拜
八歲的小康熙離開了溫馨的庭園,被祖母孝莊接到慈寧宮去,此時此刻的康熙在祖母眾多的孫子中,無疑是最受寵愛、寄予希望最多的皇孫?,F(xiàn)在他們祖孫倆談?wù)摰脑掝}已不僅僅是讀書寫字、禮節(jié)規(guī)范了,而且還有了如何問政用人、如何治國平天下之類的內(nèi)容。從登基大典舉行后,每次臨朝,小康熙都高高在上地坐在御座上,在“萬歲”不絕于耳的呼聲中君臨天下。不過,他只是禮儀性的最高君主,一般政務(wù)仍是由四大輔臣處理,重大事務(wù)由四大輔臣奏報請示太皇太后裁決。如果這樣的日子能夠平平靜靜地過去,直到康熙真正親政為止也好,但朝廷中尤其是四大輔臣之間開始了云譎波詭的爭斗。
四大輔臣并不像誓詞所說的那樣和衷共濟、共商國是,他們雖然號稱輔佐政務(wù),實際上卻是代行著皇帝的權(quán)力。但凡是由四大輔臣暫定或未定的國家大事,都要加以“輔臣稱旨”的名義,不管是諭令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抑或是地方督撫大員都是如此,“輔臣稱旨”如同詔令一般不得違抗。不過在康熙即位后的最初幾年,軍國大事都由四大輔臣集體討論后再作決定,最后共同上奏康熙,單個人是不能上疏或朝見皇帝的,四個人能夠共同輔政,相互協(xié)調(diào)以保持權(quán)力平衡。但隨著四大輔臣各自權(quán)勢、地位的變動,以及彼此之間利害關(guān)系的不同,他們逐漸形成了相互結(jié)合或?qū)α⒌木置?,朝政上明爭暗斗一直在進行,得勝者沒有了制衡,不免形成擅權(quán)的局面。
四大輔臣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xiàn)在旗幟之爭上,滿洲黃、白旗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這種積怨大約要追溯到四十年前皇太極舉行的一次大型改旗活動。本來努爾哈赤自己親領(lǐng)兩黃旗,皇太極親領(lǐng)正白旗,豪格親領(lǐng)鑲白旗。可是在皇太極繼位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皇太極將原來的兩白旗改為兩黃旗,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將原來的兩黃旗改為兩白旗,由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分領(lǐng),而且還隨之變更了八旗的樣式和排位次序。
從皇太極時代起,昔日兩白旗與兩黃旗因為勢力的此起彼伏而產(chǎn)生怨隙,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黃、白四旗之間進行較量,發(fā)生了兩黃旗大臣盟于大清門誓立皇子的事件。多爾袞攝政期間,兩白旗的地位再度上升。隨著多爾袞的去世,為了壯大皇帝自身的實力,也為了消除長期以來黃白旗之間的矛盾,順治直接將正白旗歸入上三旗,使得白旗在八旗中的優(yōu)勢地位再度得到確認。隨著順治皇帝的去世以及黃、白旗兩個政治集團的大臣共同輔政,黃、白旗之間的矛盾再度發(fā)酵,其中以鰲拜為首的兩黃旗勢力向以蘇克薩哈為首的正白旗發(fā)出挑戰(zhàn),要求重新分配土地和權(quán)力。
鰲拜雖然位居四大輔臣之末,但仗恃自己的赫赫戰(zhàn)功而居功自傲,在另外三大輔臣中,他不敢也沒有必要同四朝元老但又垂垂暮年的索尼相爭,沒有什么權(quán)力欲又喜歡打太極的遏必隆同他都屬于兩黃旗,令鰲拜最不滿的就是蘇克薩哈,這人不僅是正白旗,而且爵位雖低卻位列輔臣第二,隨時有可能取代來日不多的索尼而總攬啟奏和批紅大權(quán),因此鰲拜時時刻刻都想借機排擠打擊蘇克薩哈。
康熙五年初,鰲拜為了拉攏兩黃旗的權(quán)貴,樹立自己的威信,同時達到打擊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的目的,蓄謀已久地制造了一場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圈地的事端。鰲拜聲稱多爾袞攝政時,在土地分配中故意偏袒正白旗打擊鑲黃旗,現(xiàn)在得讓正白旗與鑲黃旗更換旗地。索尼、遏必隆為了維護兩黃旗利益也隨聲附和表示贊同,鰲拜為了事情進展得順利一些,還以八旗土地不堪,呈請更換土地,并上奏戶部,試圖造成八旗紛紛要求重新更換旗地的形勢,以此來對太皇太后和康熙施加壓力。正白旗大臣、戶部尚書蘇納海首先就上疏反對重新更換旗地,上奏稱:“土地分撥已久,且康熙三年奉有民間土地不許再圈之旨,不便更換,請將八旗移文駁回?!?/p>
鰲拜見蘇納海公然與他唱反調(diào),心中憤憤不平,當(dāng)即就宣旨稱:“蘇納海若有意見,即應(yīng)陳奏,即奉差撥地,種種奸巧不愿遷移,遲延藐旨。朱昌祚、王登聯(lián)身為總督、巡撫,各有專任職掌,撥地事,不照所委料理,妄行具奏,又將奏疏與蘇納海看,且疏內(nèi)不止言民間困苦,將旗下不愿遷移之處,一并具題。情罪俱屬重大。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lián)具著即處以絞刑。其家產(chǎn)籍沒?!宾棸轂榱嗽邳S白旗間爭權(quán)奪利,一出手竟然連斬三位大臣,一時間震驚朝野。
在后來的日子里,鰲拜繼續(xù)打著順治遺詔上“紀綱法度、用人行政”,“應(yīng)仰太祖太宗謨烈”的旗號,利用“輔臣稱旨”這柄“尚方寶劍”專權(quán)橫行,硬是不顧孝莊和康熙的旨意,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索尼和遏必隆剛開始只知鰲拜讓兩黃旗人獲利,便聽之任之,但見鰲拜過于強勢甚至還表現(xiàn)出欺主、欺上的行為,年老多病的索尼便策動輔臣蘇克薩哈、遏必隆與他一起于康熙六年三月,共同奏請皇帝親政??滴躅檻]到四大輔臣輔政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尤其是鰲拜在朝中炙手可熱,于是就再三推辭,請輔臣們繼續(xù)輔政。就在當(dāng)年六月,索尼病逝,次月,康熙才把索尼等人多次呈請皇上親政的奏疏向臣下宣布,并且還上奏太皇太后。
孝莊覺得康熙已有十四歲,是時候親政了,便建議“擇吉日親政”??滴醯玫阶婺傅闹С趾?,當(dāng)月就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慶賀禮。從此,康熙就定期親臨乾清門聽政,不過仍然令鰲拜等人以輔政大臣身份處理軍國大事。
康熙雖然表面親政,但實際上仍然是鰲拜獨攬朝政,為此,康熙雖然多次告誡、駁斥鰲拜,以打壓其權(quán)威??墒泅棸菀琅f我行我素,一點也不畏懼這個剛剛親政的少年皇帝,靠著自己的黨羽和黃旗親族的支持,他仍然緊握輔政大臣的權(quán)力,沒有絲毫歸政的意思。鰲拜不僅想要學(xué)多爾袞將皇帝當(dāng)作任憑自己擺布的傀儡,而且還想借皇帝之手,來除掉蘇克薩哈這個心腹大患,以便自己更好地獨攬朝政。然而,機會終歸要來了。
在四大輔臣中,索尼還是比較尊重康熙,蘇克薩哈當(dāng)初也對這個小皇帝沒有敬畏之意,但由于自己單身一人是正白旗,受到鰲拜等人的不斷打擊、排擠后,便逐步依附康熙以求自保。索尼去世后,鰲拜更加肆無忌憚,這令蘇克薩哈憂心忡忡,完全沒了作為第二輔臣的氣魄與威嚴,自知在朝廷上勢單力薄、難以立足,便上疏請求前往守護先帝陵寢,還聲稱自己如果得到批準,必定能夠“如線全息,得以生全”。這就成了蘇克薩哈一生中說得最讓自己后悔不迭的話,如果稱病請辭說不定會更好些。這種透露著過分幽怨和不滿的話正好給鰲拜機會,鰲拜看見蘇克薩哈的奏章,當(dāng)即咄咄逼人地質(zhì)問道:“這蘇克薩哈奏請守陵,竟然還說‘如線全息,得以生全’,真不知是何人在逼迫你?在這里為什么就不能全生?守陵為什么就可以全生?”
鰲拜的責(zé)問讓蘇克薩哈難以下臺,當(dāng)場語塞,怏怏退朝。但鰲拜并沒有就此罷休,還一手操縱議政王大臣會議,奏請將蘇克薩哈及本旗所屬兄弟子侄全部逮捕入獄。為此,鰲拜的心腹黨羽滿洲大學(xué)士班布爾善等人羅織蘇克薩哈的二十四條罪狀,可謂招招斃命,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罪狀里反復(fù)說蘇克薩哈實際上是不愿歸政,而以守陵來以退為進要挾皇上。為了將蘇克薩哈一族斬草除根,鰲拜還在奏折中稱:“蘇克薩哈罪情重大,本朝絕無此等犯罪,請將蘇克薩哈及其長子查克旦凌遲處死,其余諸子、孫兒、侄子無論成年或未成年,全部斬立決。家產(chǎn)籍沒,妻孥一并交給內(nèi)務(wù)府,如有侄孫一同籍沒為奴?!背酥猓棸葸€把蘇克薩哈同族的幾位大員指定為其心腹,也要求當(dāng)斬立決。
如此用心歹毒、令人發(fā)指的罪責(zé)都能羅列出來,康熙都為之戰(zhàn)栗,當(dāng)然他對鰲拜的痛恨已經(jīng)達到了極點,恨不得盡早將其除之而后快,不過時機未到,康熙只能苦作隱忍。不過,康熙也要為自己這位戰(zhàn)功赫赫的表哥作辯護??墒泅棸葸@人向來說到就做到,雷厲風(fēng)行,毫不打折,他急不可耐地向康熙施壓,甚至還在朝廷上肆無忌憚地揮拳叫喊,康熙這位政治經(jīng)驗尚不足的少年皇帝還真有些被鰲拜所震懾,竟然唯唯諾諾地同意了鰲拜等人的請求。很快,蘇克薩哈被賜絞刑,他的四個兒子、十二個孫子全部被殺戮,家中的婦女、幼兒發(fā)配為奴,一個屢建戰(zhàn)功的皇親貴戚竟然以一紙辭呈便招來殺身滅族之禍。
遏必隆
蘇克薩哈身死族滅,這在康熙初年不亞于是一場八九級的政壇大地震。從此以后,鰲拜更加囂張跋扈,在碩果僅存的兩位輔政大臣中,遏必隆對他都禮讓三分,在列朝時主動讓鰲拜站在右邊,還低頭哈腰地說:“我怎么好在右呢。”鰲拜的黨羽在列名啟奏時,總是將鰲拜之名放在遏必隆前面,其他趨炎附勢的人也越來越多,更有人恬不知恥地吹捧鰲拜為圣人。鰲拜的爵位也一加再加,康熙六年授一等公,康熙七年又加封為太師。
就在鰲拜如日中天之際,他的很多親人、心腹大臣也跟著雞犬升天。鰲拜的弟弟穆里瑪、侄塞本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秘書院大學(xué)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兵部尚書噶褚哈、兵部侍郎泰必圖等結(jié)成死黨,把持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各部實權(quán),專橫跋扈。朝廷中像這樣的文武大員很多都出自于鰲拜門下,而鰲拜府中都快成了第二朝堂,當(dāng)時一切政事都是先在鰲拜府中商議,然后再到朝廷上決定施行。如果有職位空缺,都是鰲拜安插自己的人進去,有時候康熙不同意,鰲拜也僵持下去,以至于一個職位長期空著,無人接替。
鰲拜將自己的心腹安插在內(nèi)三院和中央各部,一時之間竟有“文武各部,盡出其門下”的說法,朝廷中逐漸形成了以鰲拜為中心的權(quán)力集團。對于其他朝臣,鰲拜向來都是秉承“相好的就提拔,不相好的就陷害”的宗旨,肆意妄為地黨同伐異。大臣費揚古一直與鰲拜不合,他的兒子倭赫及西往、折克圖、賽爾弼四人一同在御前充當(dāng)侍衛(wèi),由于是康熙的親近之臣,對鰲拜沒有表現(xiàn)出敬畏之意,所以鰲拜懷恨在心,將其殺害,而后又羅織罪名,誣陷費揚古,將他連同他的另外兩個兒子處死,僅有幼子一人因“不知情”免死,但仍被流放到遙遠的寧古塔。費揚古的家產(chǎn)也全部被鰲拜弟弟穆里瑪吞并。有一次,鰲拜的馬被竊,他不僅捕殺了竊馬賊,連御馬群牧長也一并殺掉。
用“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來形容鰲拜的血腥殘暴與罪大惡極都毫不為過。不過對于這一切,其他的貴族大臣都有目共睹,只是敢怒而不敢言。鰲拜一手遮天,依附他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對他恨之入骨的人數(shù)也悄然猛增??滴跤H政,鰲拜竟遲遲不愿歸政,而且還恣意妄為、濫殺無辜。下至侍衛(wèi),上至輔臣,凡有不合意者,鰲拜便設(shè)法誣陷謀害,乃至滅族籍家,子孫連坐,在這段時期,朝廷內(nèi)有風(fēng)聲鶴唳、人人自危之感。
漢族大臣、內(nèi)秘書院侍讀熊賜履對朝政直言不諱地進行了批評,要求康熙崇尚漢族禮儀,并對鰲拜等人提出公開的指責(zé),使得康熙開始對自己即位以來的朝廷政治進行冷靜的考察與反思。現(xiàn)年十六歲的康熙血氣方剛,對于鰲拜欺君罔上、誅滅異己的行為非常厭惡,他開始考慮要徹底擺脫輔臣的羈絆與控制,他要真正君臨天下,當(dāng)然擺在他面前的最大絆腳石無疑是鰲拜和他的黨羽。
康熙開始在朝廷上一有機會就抵制鰲拜的不軌言行,不過表面上仍然很尊重他,對他恭恭敬敬,其實是想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來先穩(wěn)住他。有一次,鰲拜借口有病,一連好多天不去上朝,有人說他在家密謀不軌,康熙就借機帶著侍衛(wèi)到鰲拜家看望。門衛(wèi)說是要進去報告,卻被康熙攔住,他和侍衛(wèi)直入府內(nèi),來到鰲拜的臥房。鰲拜見康熙突然來訪,神色非常不安。侍衛(wèi)當(dāng)即走到鰲拜床前,掀開簾子時,侍衛(wèi)的鋼刀寒光閃閃地讓鰲拜十分緊張。鰲拜正要向侍衛(wèi)發(fā)作時,康熙卻笑著說:“刀不離身,是咱們滿人一直以來的習(xí)俗,何足為怪?!笨滴蹯`機一動的話語,緩和了緊張的氣氛,也避免了打草驚蛇,這樣就更有利于后來智擒鰲拜。
回到宮中后,康熙以下棋為名召見已故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一等侍衛(wèi)索額圖,實際上是讓他過來共商鏟除鰲拜的具體方案。畢竟這么多年來,鰲拜都致力于網(wǎng)羅親信、結(jié)黨營私,宮廷內(nèi)外到處都有他安排的耳目,如果公開緝拿鰲拜,搞不好會激起不必要的事端,所以康熙最后決定尋找有利時機和選擇適當(dāng)方式來除掉鰲拜。
為了將欲擒故縱的政治游戲進行到底,康熙韜光養(yǎng)晦,并竭力裝出酷愛戲耍、無意于政事的樣子,還精心挑選出一批年輕力壯的侍衛(wèi),天天膩在一起練習(xí)一種摔跤格斗類的布庫戲。即使鰲拜上堂啟奏,康熙仍是擺出一副玩心很大的態(tài)勢,照常同小侍衛(wèi)們戲耍,也從不回避鰲拜。久而久之,鰲拜還真以為康熙還沒長大,好耍武藝,過于幼稚,還沒有把心思放到政務(wù)上來,所以鰲拜更是一心坦然,在宮中進進出出也是趾高氣揚,毫無戒備之心。
康熙天天同侍衛(wèi)們在一起摔跤,一方面提高了小伙子們的擒拿技能,一方面又麻痹了鰲拜,眼看時機一天天成熟,康熙心中充滿喜悅,非常期盼清除鰲拜那一天的到來。有一次摔跤前,康熙就問:“你們都是我天天相處的舊臣了,可你們到底是畏懼朕,還是畏懼鰲拜?”眾侍衛(wèi)一齊回答說:“獨獨害怕皇上?!笨滴醯玫竭@樣的回復(fù),心中大喜,思慮到擒拿鰲拜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康熙就對他們吩咐道:“鰲拜逾權(quán)違法、濫殺無辜、罪大惡極,根本就不把朕放在眼里,你們都等著我的命令,見機行事,擒拿鰲拜?!北娛绦l(wèi)一并回答:“臣等愿意效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p>
時機成熟,康熙說動就動,在鰲拜仍舊旁若無人地在朝堂上大搖大擺時,康熙便迅速用眼神示意,那伙小侍衛(wèi)心領(lǐng)神會,驀地一擁而上,將鰲拜團團圍住,然后將其牢牢捆綁,任憑鰲拜怎樣神武有力也掙脫不開。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一代權(quán)奸鰲拜就這樣束手就擒,年僅十六歲的康熙在這場充滿危險的政治博弈中勝出了。
為了擒除鰲拜,康熙可謂處心積慮。為了保證擒拿鰲拜順利,也為了擒拿鰲拜后,不引起巨大的政治波瀾,康熙在行動之前,便不露聲色地將鰲拜黨羽以各種名義調(diào)出京城,以削弱鰲拜勢力。在這一年五月十六日,康熙親自列數(shù)鰲拜集團的種種罪惡,還詔令刑部迅速緝捕鰲拜的黨羽。除了這些以外,康熙還親自向議政諸王揭露鰲拜的罪狀,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七種:
一、徇情補用官員,通同結(jié)黨,以欺朕躬;
二、于朕前辦事不求當(dāng)理,稍有拂意之處,就對部臣叱喝;
三、鰲拜在朕前理宜聲氣和平,乃施威振眾,高聲喝問;
四、科道官員條奏,鰲拜屢請禁止,恐深干物議,閉塞言路;
五、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內(nèi)外用伊奸黨,大失天下所望;
六、凡事在家定議,然后施行,且將部院衙門各官于啟奏后常帶往家中商議;
七、依仗兇惡,棄毀國典,與伊等相好者推薦提拔,不相好的誣陷謀害。
連同這七條罪狀,概括起來就是“貪聚賄賂,奸黨日甚,上違君父重托,下則殘害生民,種種惡跡,難以枚舉”。
正所謂墻倒眾人推,康親王杰書等議政諸王不僅支持康熙擒拿鰲拜,還痛打落水狗地列舉出鰲拜欺君擅權(quán)、結(jié)黨亂政等三十大罪狀,并商議將鰲拜革職立斬,其親子、兄弟亦斬,妻、孫發(fā)配為奴,家產(chǎn)籍沒。鰲拜的族人凡有當(dāng)官的全部革除并各鞭笞一百,披甲當(dāng)差。遏必隆也被列舉出藐視皇上、附和鰲拜等二十一大罪狀,議將其革職立絞,未分家的兒子及妻子為奴,族人有當(dāng)官的全部革除,披甲當(dāng)差。輔國公大學(xué)士班布爾善也因附和鰲拜、抗旨妄行等被列出二十一大罪狀,議革職立斬,因系宗親,改立絞,并將其未分家的子孫革去宗室,妻子為奴。鰲拜的侄子塞本得以其“凡事首惡,罪情重大”,議將其革職,即行凌遲處死。吏部尚書阿思哈、戶部尚書馬邇賽、兵部尚書噶褚哈,禮部侍郎、鰲拜弟弟穆里瑪?shù)热酥鷲航Y(jié)黨,背負國恩,罪情重大,均應(yīng)革職立斬。鰲拜的黨羽希福、阿林、劉之源、濟世、邁音達、劉光、阿南達、布達禮、吳格塞、額爾德黑、郭爾渾等人均應(yīng)立斬,鰲拜的哥哥趙布太、女婿賴虎等立絞,以上各犯有親生及未分家之子并妻為奴,家產(chǎn)籍沒。
議政諸王將以上所議上奏康熙,康熙召見被囚禁的鰲拜,當(dāng)面喝問他是否知罪。鰲拜自知罪孽深重,但仍然希望免死,還當(dāng)朝懇請皇上看看自己當(dāng)年為解救清太宗皇太極時所留下的刀疤。康熙凝視傷疤良久,念其為三朝元老,而且為國家建立不少功勛,便赦免鰲拜死罪,判為永久監(jiān)禁,對于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罪犯也只是免死拘禁,其中被處死的只有班布爾善、濟世和吳格塞等九人,其余人等革職、鞭笞,但都沒有被判為籍沒家產(chǎn)、妻兒為奴。此外,受到鰲拜無辜謀害、打壓的一律平反昭雪。已故如蘇克薩哈等人,其爵位、世職也都由其后人承襲。
鰲拜一案涉及面非常廣,而康熙僅用十天時間就宣布出處理結(jié)果來,康熙既能法外施恩,又能為受害者平反并恢復(fù)名譽、追封爵位,還讓朝中無論是鰲拜集團還是被鰲拜所害之人都心服口服。康熙還趁機廢除輔政大臣制,收回批紅大權(quán),此后的奏折都是康熙御筆親批,無人代替,即使是年老了仍然堅持這一習(xí)慣,哪怕是右手患病不能書寫都用左手來批紅。從這次的鰲拜事件中,康熙還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下令朝內(nèi)所有官員決不允許潛為援引、結(jié)黨營私,如有犯禁者,絕不輕饒。
以上這些都顯示出康熙成熟的政治手腕和賢明帝王應(yīng)有的氣魄和膽略,當(dāng)然,年紀輕輕的康熙也顯示出其機智沉著、勇敢正直和寬厚仁慈的品質(zhì)來。毫無疑問,一個真正屬于康熙的時代已經(jīng)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