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1]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2],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3]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1]明妃:指王昭君。
[2]朔漠:北方大沙漠。
[3]?。?/span>曾經(jīng)。
賞析
群山萬壑隨著奔流的江水連綿不斷,那磅礴的氣勢仿佛是在奔向荊門之地。在那里,還遺留著漢代王昭君出生的小小村莊。當年昭君出塞和親,出了漢宮就面對著連綿不絕的北方荒漠,最后她的一生只留下一座小小的青冢,孤獨地留在塞外面對千年來的無數(shù)個黃昏。當年漢元帝只憑借肖像畫來甄選妃子,未向畫師行賄的昭君因而不得寵幸,最后被迫遠嫁匈奴??墒菃螒{死板的畫像如何能認清那春風般的容顏呢?可惜一切都無法挽回,如今我們唯有在月色之中,依稀分辨昭君靈魂回到家鄉(xiāng)時發(fā)出的環(huán)佩叮當之聲。千年以來的琵琶聲,都彈奏著塞外的樂曲,有多少曲調(diào)是在歌詠昭君的悲劇,承載著她的哀愁呢?
擴展
明人胡震亨曾說這首詩開頭的“群山萬壑赴荊門”氣象過于雄偉,應(yīng)當用以描寫英雄所生長的地方,而杜甫用它帶出王昭君的家鄉(xiāng),是不太適當?shù)?。但清人吳瞻泰卻說,這樣的開頭宏大又突兀,寫盡山水逶迤,鐘靈毓秀,最后帶出一位“驚天動地”的“窈窕紅顏”。昭君遠嫁他鄉(xiāng),換來漢朝與匈奴的多年和平,無形中挽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這份功勞并不輸給歷史上的任何一位英雄。你對這兩位詩評家的評論有什么看法,更同意哪一位的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