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監(jiān)之后行刺太監(jiān)
曹操是太監(jiān)之后,這一事實在他沒出生時就注定了。因為他的爺爺曹騰領養(yǎng)了一個兒子曹嵩。在漢末亂世,官至太尉的曹嵩偏偏又生了一個看不慣太監(jiān)禍亂朝綱的兒子曹操?!罢x之神”替天行道的事,也被這樣埋下了伏筆。
曹操的爺爺曹騰,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三國志·武帝紀》曰:“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傅凼溃茯v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yǎng)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币簿褪钦f,當年桓帝在世時,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平時也就干著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的工作,相當于皇后近侍官的首領,工資大概為兩千石。
雖然是太監(jiān),但曹騰也有一個美麗的宮女相伴。這個女子就是吳氏。曹騰與吳氏結為“對食”夫妻,也就是太監(jiān)和宮女結成掛名夫妻,搭伙共食,兩個人就這樣度過了漫長的一生。
曹騰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宦官!這還要感謝他的孫子曹操。曹操雖然沒有做過一天的皇帝,但他卻為曹丕登上龍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追封曹操為魏武帝;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尊曹騰為高皇帝,夫人吳氏為高皇后。
前半生失去的,后半生得到了補償;生前失去的,身后得到了加倍的補償。曹騰可謂是不幸中之萬幸也。而孫子曹操,這個不折不扣的太監(jiān)之后,雖然身份尷尬,卻也占盡了祖父和父親的榮光,可謂是幸也太監(jiān),不幸也太監(jiān)。
漢末的亂,都是一幫太監(jiān)惹的禍,這是人之共識。曹操當然更清楚。
斂財—弄權—亂后宮!雖然很多朝代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可是漢末的太監(jiān)們卻把這些做到了極致。
多行不義必自斃,別說是他人,連太監(jiān)之后曹操都看不順眼了。也許,如果不是看在祖父身份的分上,他早就開始動手收拾這幫敗壞“自家”門風的混賬了。
東漢—張讓!這個響當當?shù)拿?,在中國太監(jiān)史上,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凡是知道的人,沒幾個不詛咒他斷子絕孫的。太監(jiān)之后曹操更是對他恨得咬牙切齒。
張讓帶領著一幫太監(jiān)干的那些事,說出來實在是有點荒唐可笑。斂財吧,這說得過去;弄權吧,也可以理解。但是,這“亂后宮”就有點讓人不免要偷笑了。生理的變態(tài)導致心理的變態(tài),我們該反思一下制度的問題了。
當然,干這些勾當,張讓也不是首例。從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jiān)吳騰宇開始,這種苗頭已經(jīng)萌芽。其實,太監(jiān)也不是中國的“特產(chǎn)”。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等,都有太監(jiān)。只是,中國的太監(jiān)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封建帝王時代,帝王的爵位是世襲的,皇帝最怕的就是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為了保證不被他人篡奪,一國之君總會想出一些保險的措施。于是乎,太監(jiān)這類人群,也就理所當然地誕生了。
這些朝夕伺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后代的宦官,天子認為他們才是保證自己皇位和后宮佳麗最安全可靠的人群。其實,這是一個很荒唐的想法。這些生理變態(tài)的宦官們,不愁他們不會干出一些荒唐甚至險惡之舉。
依仗著在宮廷中的特殊地位,宦官們用它來攫取更大的權力,甚至操縱當朝天子。這些人雖然奴性十足,但狡黠陰險、殘忍狠毒。必要時,他們會結成死黨,貪贓枉法,陷害忠良,假傳圣旨,廢立以至殺死皇帝。這些宦官雖人數(shù)不多,但毀害性極大。
東漢末年,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就是如此。他們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從一雜役太監(jiān)逐步爬上太監(jiān)首領中常侍,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而且,他還在漢宮西苑設立“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天天樂呵呵的。在皇帝的這種笑容中,百姓看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日……
想想當年同是太監(jiān)的曹騰,在宮中工作三十多年,不但未曾有過過失,而且還能推薦賢人。甚至種暠彈劾他,他也不計較,還時時稱贊種暠是個能干的官。這等胸懷,張讓肯定做不到。
更讓人憤恨的是,張讓把自家的莊園建得比皇宮還高。為了不讓靈帝發(fā)現(xiàn),他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蒙騙靈帝。而這個昏君竟然相信,并且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這皇帝和太監(jiān),創(chuàng)造了一對“老子狗熊兒混蛋”的經(jīng)典父子。
在痛恨這些禍國殃民的太監(jiān)的同時,我們不免會想,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太監(jiān)們心靈的殘疾?—天子對皇權的壟斷?制度對人本性的泯滅?
須知,那些把命根子都交給皇上的太監(jiān)們,是不可能對這種泯滅人性的制度一直保持沉默的,所以,他們對皇權的反撲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曹操也知道這些,也能理解這一制度的非人性化。但曹操更知道,現(xiàn)在最迫切的是救國民于水火之中。
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一年比一年囂張,這早已引起朝中文武百官的憤怒。后來,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對這幫太監(jiān)再也忍不下去了,于是,“外戚派”打算誅殺“宦官派”。
然而,“宦官派”消息靈通,來了個先下手為強,誘殺了“外戚派”頭頭何進。京師禁衛(wèi)軍群情激憤,袁紹率兵殺了趙忠,搜捕宦官,無論老小,統(tǒng)統(tǒng)殺掉。張讓等幾十人劫持天子作為人質逃到黃河邊上,后因走投無路而投水自盡。這個時候,太監(jiān)的名聲江河日下。不但外戚看不慣張讓的罪惡行徑,就連當時僅十六七歲的曹操也想行刺他。
曹操是最看不慣官場腐敗的,他正氣沖天,牛氣也沖天??床粦T就拔刀相助,助個人,也助國家??傊?,他就要動手整治一下這個他看不慣的惡人。不過,他要整誰,還真沒人能夠攔得住。
可是,這太監(jiān)之后行刺太監(jiān)是何概念?。筷P于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太監(jiān)之后曹騰養(yǎng)子的事,《三國志》《資治通鑒》等一些史料中都有明確記載。曹操這一整不當緊,天下人可都知道了。
阿瞞、吉利是曹操的小名?!恫懿m傳》載,曹操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的養(yǎng)子才改姓。當然,也有一些史料說,曹操的曾祖父曹節(jié)育有四子,其中第四子曹騰幼時入宮為太監(jiān),無后,后來要了三哥曹褒的二兒子曹嵩,曹嵩生有曹操和曹德。
曹操到底姓什么呢?是姓夏侯還是姓曹?這是個一直存有爭議的問題。但不管姓什么,曹操是太監(jiān)之后是毫無疑問的。
在當時,碰上曹操這樣的人,張讓也確實是夠倒霉的。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完他繼續(xù)往前走。別說是張讓,就是他的祖父曹騰也拿他沒辦法。
曹操是太監(jiān)之后,但曹操厭惡“太監(jiān)”。他從不以祖父曹騰為榮。旁人提起太監(jiān)的排場和威風,曹操就露出滿臉不屑的神情,恨不得把對方一腳踢到十里開外,更何況張讓這樣的人。
初生牛犢不怕虎,十六七歲的曹操怕什么呢?就算是殺了張讓,那也是替天行道。這一年,他與張讓還真玩兒了一回驚動百里的游戲。
曹操做事,是非常注重轟動效應的。他不但在民間拔刀相助,在朝廷遇到不平的事也要吼一聲。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就是曹操想要的結果,無論做什么事。
曹操的刀光劍影不認人只認事,與他所謂的祖父同行業(yè)也不行。不但沾不上半點兒光,而且還要為此付出“額外”的代價。
太監(jiān)之后行刺太監(jiān)!戴上這樣的帽子,曹操想不出名都難。
再說了,太監(jiān)早不弄權晚不弄權,偏偏趕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弄權,這不是蒼天在背后故意給曹操創(chuàng)造出名的機會嗎?
然而,不巧的是,曹操手持利器潛入張讓的住處,未及行刺,就讓對方發(fā)現(xiàn)了。這事難不住曹操,這個遇險不亂的少年,“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也就是他舞動著一支畫戟,一邊呵呵笑著,一邊輕巧地越墻而出。張讓家那么多家丁,居然奈何不了他分毫。曹操爬樹跳墻的本事實在太高了,連猴子都不是他的對手。
《三國志》裴注孫盛《異同雜語》云:“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髃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于世。”后來,這個故事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演義成曹操行刺董卓。其實,史籍中沒有那事兒。
行刺張讓之后,曹操一度名氣大噪。十六七歲的曹操,這次的行刺未遂不但沒有被抓捕,沒有給戴上任何罪名,而且從此以后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有人讓位、請吃、請喝。這一下真是賺足了面子,曹操的派頭更大了。
太監(jiān)之后行刺太監(jiān)!這一股“風”刮出去,曹操不“火”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