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4年,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牽頭,邀請國內(nèi)數(shù)所高校的著名學者,共同申報了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其最終成果,就是于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由本人和吳思敬教授任主編的11卷本的《中國詩歌通史》。這部817萬字的長篇巨制,從中華民族的詩歌源起一直敘述到20世紀結(jié)束,包容了漢民族詩歌和各少數(shù)民族詩歌,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中國詩歌史著作。這部書的寫作,對于整個課題組成員來講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寫好這部著作,在8年的時間里,我們先后召開了10次學術研討會,就詩歌史寫作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認真而又詳細的討論。可以說,這部詩歌史的寫作過程,對我們來說更是一個研究、學習、思考和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其中,有我們對中國詩歌通史的撰寫的基本原則的討論、有對各歷史時段詩歌發(fā)展特征的重新認識、有對漢民族詩歌和其他各少數(shù)民族詩歌之間關系的思考,等等。這些,不僅成為我們撰寫《中國詩歌通史》的指導思想,也構(gòu)成了我們新的中國詩歌史觀。因而,當這部通史完成之后,我們覺得,除了將上述想法落實到詩歌通史每卷的撰寫過程之外,還有必要把這些想法集中展示給大家,一方面以便讀者更好地把握這部詩歌通史的敘述線索,另一方面也希望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借此引發(fā)新世紀中國詩歌史觀的討論,以促進學術研究的不斷進步。有緣于此,當《中國詩歌通史》完成之后,我們又將《中國詩歌通史》總序和各卷緒論再做修改,匯為一編,作為一部獨立的學術著作,擬名為“中國詩歌通史導論”,申報了2012年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文庫。感謝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的評審專家,對本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它有重要學術價值。不僅同意將其列入成果文庫,并且就本書的修改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建議我們重新考慮書名,以體現(xiàn)本書的獨立性和鮮明的學術旨趣。循名以責實,本書是在《中國詩歌通史》總序和各卷緒論的基礎上形成,基本上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第一是在緒論中表述了我們的詩歌史觀、對中國詩歌通史的整體觀照,以及撰寫《中國詩歌通史》的基本指導思想;第二是以下各章,按時代順序?qū)γ恳淮蟮臍v史階段的基本問題所進行的理論闡述。我們認真思考并接受了專家的意見,對書稿又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并最終將此書定名為《中國詩歌史通論》。
下面介紹一下本書寫作分工情況:緒論:趙敏俐;第一章:李炳海;第二章:趙敏俐;第三章:錢志熙;第四章:吳相洲;第五章:韓經(jīng)太;第六章:張晶:第七章:左東嶺;第八章:王小舒;第九章:王光明;第十章:吳思敬;第十一章:梁庭望。全書最后由趙敏俐統(tǒng)稿,并且統(tǒng)一編錄了參考文獻。
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尹文涓副教授為此書翻譯了英文目錄,感謝王霄蛟、焦悅、何江波、史文、谷芃等幾位研究生同學為本書最后的引文進行了核對。感謝所有關心本書出版的朋友們!
趙敏俐
2012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