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滅三藩
第一節(jié) 撤藩令
在智擒鰲拜后,康熙收回了朝中大權,但他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那就是三藩。在是否撤藩的問題上,當時的朝廷內(nèi)是有不同意見的。有的人畏懼三藩的力量,怕捅馬蜂窩,還有的人認為三藩對建國有功,不宜撤除??滴跬ㄟ^學習歷史認為,三藩不能與宋初的開國功臣相比,而是屬于唐末的藩鎮(zhèn)之流,勢在必除。因此,康熙從鞏固君權的角度駁斥持不同意見的大臣:“天下大權,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边€說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fā)制之?!?/p>
所謂三藩,就是清初朝廷分封的三個異姓王:吳三桂、尚可喜(后由其子尚之信襲)、耿繼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襲)。吳三桂、尚可喜及耿繼茂的父親耿仲明都是降清的明朝將領。順治年間,清朝利用原明朝的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軍和南明王朝之后,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貴;耿仲明及子耿繼茂死后,由孫子耿精忠襲爵為靖南王,鎮(zhèn)守福建;封尚可喜為平南王,鎮(zhèn)守廣東;當時并稱為三藩。
朝廷這樣做表面上是獎勵功臣,實際上是防范功臣。吳三桂等人明白,之所以把他們封在遙遠的邊疆,是因為滿清王朝對手握重兵的漢人決不會真正信任。如果讓吳三桂仍回錦州,一旦吳三桂造反,很快就會打進北京,遠在云南就好辦一些。后來的三藩之亂,也證明這種考慮是有遠見的。
康熙清除鰲拜勢力后,十分重視國家的統(tǒng)一和權力的集中,又將三藩、河務及漕運三件大事,書寫成條幅懸于宮中柱上。其中將處理三藩,看成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三藩并建后,在南方形成了各據(jù)一方的狀態(tài)。到康熙初年,三藩勢力迅速膨脹,各擁重兵。尚、耿二藩,各擁有八旗兵15佐領,約4500人,綠營兵約6000人;吳三桂原來在山海關外,擁有精兵4萬,投降清朝以后東征西討,4萬精兵損失大半,但他又收降了許多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殘部,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勇敢善戰(zhàn)的部隊,在云貴又不斷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此時兵力已達10余萬人。三藩的軍隊多,糧餉開支巨大,出現(xiàn)了“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的局面。三藩以邊疆未靖為借口,向清廷要挾軍需,額餉必不可減。
首先是戶部向朝廷提出報告,說三藩的開銷,國庫已經(jīng)負擔不起了。建議把三藩的滿洲兵統(tǒng)統(tǒng)調(diào)回北京,并裁去兩萬綠營兵。這等于釜底抽薪,吳三桂當然不會同意,他不斷地挑起戰(zhàn)爭,屠殺苗、彝等少數(shù)民族,以此來抵制裁軍。
吳三桂自率兵入緬甸,抓回了南明永歷帝朱由榔而被封為親王后,更是勢眾權重。他控制的云、貴地區(qū)成了獨立王國;他任命的官吏將領,吏部和兵部不得干涉;他使用的軍餉,戶部不得查核;他需要的人員可以從全國各地調(diào),還可以委派部下親信到別的省里去任職,稱之為“西選”,造成“西選之官滿天下”的局面。
吳三桂在昆明將朱由榔的桂王府改為藩王府,將明朝黔國公沐天波的700頃莊田全部占為己有,改名為藩莊。他在云南十余年,常與西藏達賴喇嘛通使,每年通過西藏買進蒙古馬上萬匹?!叭站毷狂R,制造兵器,水陸要沖,均置心腹駐守”。還通過當了皇帝女婿的兒子吳應熊掌握了解朝廷的動靜。在云南,他還強行圈占明代衛(wèi)所軍田,將耕種這些田地的農(nóng)民都變?yōu)樗牡钁?,強行納租納稅。吳三桂部下為虎作倀,搶劫殺人,無惡不作。又“勒平民為余丁,不從者則指為逃人”。此外,還以放牧、狩獵等各種借口,強征土地,霸占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
尚可喜、耿繼茂二藩,開始同駐廣州一城,所以廣州受害特別嚴重,他們創(chuàng)設了“總店”,征收苛捐雜稅,每年所得的銀兩,不下數(shù)百萬。尚可喜還壟斷海上對外貿(mào)易,乘朝廷厲行海禁之時,指派部下大搞走私,其獲利難以估算,均入私囊。耿精忠移駐福建后,效仿于廣州的做法,苛派夫役,勒索銀米。
朱由榔
三藩肆虐,不僅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而且與朝廷其他文武大臣之間的矛盾,也十分尖銳。但凡與藩王發(fā)生矛盾的,就要遭到迫害。巡按四川的御史郝浴,因揭發(fā)吳三桂擁兵觀望、驕橫跋扈,卻反被吳三桂誣為“欺妄冒功”,而流放戍邊了十八年。御史楊素蘊劾奏吳三桂擅自補授官員,是“輕名器而褻國體”,主張“防微杜漸”,“一切威福大權,俱宜稟自朝廷”。這下激怒了吳三桂,他抓住了“防微杜漸”這句話大做文章,歪曲是“意含隱射,語伏危機”,上疏質問。因當時吳三桂正在率兵追擊南明永歷帝朱由榔,朝廷不敢得罪他,只好處罰楊素蘊,罪名為“含糊巧飾”,降職使用。
清廷因為要依靠三藩平定和守衛(wèi)南方的邊疆地區(qū),因此對他們百般遷就。結果一方面消滅了南明,穩(wěn)定了南方的局勢,同時也釀成了三藩隱患。
隨著形勢的發(fā)展,清廷與三藩的矛盾日益尖銳。所以康熙清除鰲拜勢力后,日夜懸念的就是撤藩問題。他說:“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惟天下大權,當統(tǒng)于一?!币虼怂芰罡鞑吭海泳o進行整頓財政,籌措經(jīng)費;加強訓練,提高京師八旗兵的戰(zhàn)斗力等,做好應付撤藩的準備工作,等待時機。
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因為見兒子尚之信太過囂張,明哲保身,遂向康熙上疏請求回到遼東養(yǎng)老。同時,請求讓其子尚之信襲封王爵,統(tǒng)兵繼續(xù)鎮(zhèn)守廣東。
康熙接到奏報后,覺得這是撤藩的好時機,便于三月十二日下令,一方面肯定尚可喜“欲歸遼東,情詞懇切,能知大體”;同時又以“廣東已經(jīng)底定”為理由,以及不使尚可喜父子、官兵兄弟親族分離,撤退全部王下官兵家口歸遼東。其所屬左右兩營綠營官兵,仍留廣州,歸廣東提督管轄。撤藩命令由欽差大臣于五月三日送到廣州。尚可喜對朝廷比較恭順,接到命令后,即陸續(xù)上報起程日期及家口馬匹的具體數(shù)目等。
吳三桂與耿精忠得知尚可喜主動疏奏撤藩,受到很大的震動。為試探朝廷的態(tài)度,便分別于七月三日和七月九日向朝廷呈送了要求撤藩的報告,吳三桂的謀士劉玄初說:“朝廷久欲撤藩,苦于沒有借口,王爺這份奏書遞上去,豈不是給了朝廷撤藩的借口?撤藩是鐵定了,請王爺三思?!倍鴧侨饏s自作聰明地說:“朝廷決不敢撤藩,我這樣做,只是為了使皇上放心罷了?!?/p>
結果,事態(tài)發(fā)展完全出乎吳三桂的預料,康熙接到疏報后,立即降旨稱贊二王“請撤安插,恭謹可嘉”,并以云南、福建已經(jīng)底定,同意將二藩撤離,令議政王大臣合議。對于吳三桂的撤藩問題,大臣們有分歧。明珠、莫洛、米思翰、蘇拜、塞克德圖等人力主撤藩,索額圖等人不同意撤。
戶部尚書米思翰說:“云貴早已安定,吳三桂不宜再握重兵,長期駐扎,歷史上藩鎮(zhèn)久握重兵者,皆尾大不掉,于國家不利,此種教訓不可不察?!贝髮W士索額圖和大多數(shù)朝臣都認為撤藩必定引發(fā)戰(zhàn)亂,不如維護現(xiàn)狀更好。
如果能不發(fā)生戰(zhàn)亂而將三藩撤掉,當然最好,但這種不付出代價的好事是不可能的,維持現(xiàn)狀又能維持多久?拖延解決,付出的代價是否更大?雙方意見不能統(tǒng)一,只好由皇上決斷。
康熙對這個問題,早已反復考慮過,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yǎng)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fā)制之”,斷然作出了全撤的決定??滴踝鞒鲞@個決定,雖然顯得操之過急,如果先撤二藩,使吳三桂失去援手,同時在戰(zhàn)略要地部署軍隊,戰(zhàn)爭的形勢可能改觀,不至于曠日持久,生靈涂炭,但也表現(xiàn)出他決心不可動搖,處事果斷。
同年八月,康熙命禮部右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傅達禮往云南、戶部尚書梁清標往廣東,吏部右侍郎陳一炳往福建,分別會同總督、巡撫、提督,經(jīng)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滴踔溃@次派往云南去的使臣是要冒極大風險的,因此在他們啟程時,特賜御用佩刀一口,良馬兩匹,以示關懷,并壯其勢??滴鯇⒆约河H筆寫的詔諭叫他們帶給吳三桂,對吳三桂進行勸說和警告。
吳三桂素來功高自負,他本以為才20歲的青年康熙,一定會優(yōu)詔慰留他的,卻不料朝廷派使臣來收回他的權力,交給地方督撫。吳三桂妄圖永鎮(zhèn)云南的幻想破滅了,故“反謀益急”。吳三桂表面上對朝廷使臣很尊重,表示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啟程遷移。背地里加緊進行謀叛的準備,派遣心腹將領扼守關隘,控制人員出入。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集合部下官兵,當眾殺害了拒絕從叛的云南巡撫朱國治等,扣留了朝廷使臣折爾肯、傅達禮,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發(fā)換服,旗幟皆用白色,以明年為周王元年,并發(fā)檄文于遠近,聲稱為明室復仇才起兵反清。
雖然吳三桂擁有雄厚的軍事實力,可惜當時天下大局已定,康熙的施政又很得當,挑起戰(zhàn)亂注定不得人心,剛開始時擁護吳的一些前明遺老在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后也紛紛離去,機關算盡的吳三桂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日后滅亡的命運。
第二節(jié) 吳三桂反
康熙清除了鰲拜集團,開始乾綱獨斷,自主地治理國家。為時不久,便爆發(fā)了以吳三桂為首的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剛剛安定下來的中國,再次陷入內(nèi)戰(zhàn)的深淵。這一事變,遠比同鰲拜集團斗爭要嚴重得多。它對于才邁入青年時期的康熙無疑是一次命運攸關的考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但沒想到吳三桂卻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起兵反清。起兵前后,吳三桂先后致書尚可喜、耿精忠和臺灣延平王鄭經(jīng)(鄭成功之子),以及貴州、四川、湖廣(今湖南、湖北)、陜西等地的“官吏舊相識者,要約黨附發(fā)兵”,三藩之亂由此開始。為了師出有名,吳三桂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到處散發(fā)《吳三桂奉天討滿檄文》:
吳三桂
原鎮(zhèn)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等知悉:本鎮(zhèn)叨明朝世爵,統(tǒng)鎮(zhèn)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眾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涂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zhèn)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干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兵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nèi)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zhèn)刺心嘔血,追悔莫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帝,密令太監(jiān)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故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yǎng)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漲,道義之儒,悉處下僚;斗筲之輩,咸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賣官鬻爵,仕怨于朝,苛政橫征,民怨于鄉(xiāng);關稅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頻興,工怨于肆。
本鎮(zhèn)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聞,告廟興師,刻期進發(fā)。移會總統(tǒng)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tǒng)使世子鄭(經(jīng)),調(diào)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鴕于荊棘,奠玉灼于金湯,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翦彼(羢左邊+躁右邊)氛,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劃萬全之策,嘯歌雨露。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jù)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若有生儒,精習兵法,奮拔巖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量材優(yōu)擢,無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谷,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賚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須條約,各宜稟遵告誡,毋致血染刀頭,本鎮(zhèn)幸甚,天下幸甚!
此檄文雖然只是為了蠱惑人心,利用民族情緒妄想讓漢族人民為吳三桂的“大周朝”賣命而炮制出來的東西,但文章用詞飽滿、氣勢磅礴、情真意切,所以還是有一定的迷惑力。在吳三桂的煽動下,先后共有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地方大員26人參加叛亂,其中明朝降清武將有20人。此外,吳三桂還煽惑征集云、貴土司苗彝各族兵丁數(shù)萬。一時間,長江以南數(shù)省,叛亂烽起。吳三桂叛軍主力東侵黔、湘,很快集結了14萬兵力;側翼北攻川、陜,兵力亦不下數(shù)萬。
十二月二十一日,當吳三桂叛亂的消息傳到朝廷時,康熙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當初反對撤藩的索額圖說:“吳三桂兵多將廣,三藩要攻入北京易如反掌,看來只有清君側,把主張撤藩的明珠等人殺了,將首級送去謝罪,事情也許還能挽回?!?/p>
明珠
既然已經(jīng)下詔撤藩,豈能因為懼怕吳三桂而妄殺大臣?索額圖頭腦簡單,又過高地估計了吳三桂的實力,并且,似有借機傾軋明珠之嫌。兩人皆權傾一時,各植黨羽,明爭暗斗。
明珠說:“如果殺了臣可以使吳三桂罷兵,則臣這顆頭顱不足惜,但吳逆決不會因朝廷殺一二大臣而罷兵?!?/p>
康熙面對種種議論,十分冷靜。他否定了索額圖的意見。他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豈因吳三桂反叛遂諉過于人耶?”說:“漢景帝錯殺晁錯并未制止吳楚七國之亂,這是歷史教訓,應該記取,可令福建、廣東兩地暫停撤藩,削去吳三桂爵位,速行剿滅?!?/p>
康熙分兵遣將,指揮若定,總的方略是:以荊州、岳州為根本,沿長江布防,阻止叛軍北進,再由陜西、四川進軍阻擊叛軍西北之路。
征吳三桂圖
大學士王熙建議道:“請將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處死,以寒老賊之膽,以絕群奸之望,以激勵軍心?!笨滴跬?,遂下令賜死吳三桂的兒孫??滴踉谔幚淼胤焦賳T和將領反叛的問題上,也極有謀略和氣度,他下令處死吳三桂的兒孫,卻不株連其他在京的吳三桂舊部,只要他們不做內(nèi)應,朝廷照舊信任他們。他命新任云南提督胡拜、貴州提督趙賴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廣告,告誡軍民人等,不要聽從吳三桂的威脅利誘,對誤入歧途者,只要能幡然悔悟,棄暗投明,朝廷一概既往不咎,歡迎歸來。
康熙在平三藩中,把吳三桂作為主要敵人,把湖南作為主要戰(zhàn)場。他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就指示大將軍岳樂:江西收復要地稍有頭緒,就進兵湖南。那一年,吳三桂企圖乘陜西王輔臣叛亂,留兵7萬守長沙、萍鄉(xiāng)等地,以擋住江西岳樂的部隊;又分兵7萬守住岳州、澧州等地各個水口,以阻止江北的清軍南渡;又遣一部分兵力逼湖北襄陽,和陜西的王輔臣叛軍勾通,聯(lián)合作戰(zhàn),吳三桂自己親趕荊州上游的松滋,居中調(diào)度指揮。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康熙針對吳三桂的兵力部署和作戰(zhàn)意圖,將勒爾錦、尚善、岳樂等3名大將軍所統(tǒng)的數(shù)萬兵力投入湖南戰(zhàn)場。吳三桂急忙從各地調(diào)集了18名將軍、10余萬人,全力守長江,自己率岳州、澧州的部分兵力援助??滴踉缌系絽侨饡扇∵@一行動,遂命在岳州的尚善、荊州的勒爾錦兩位大將軍,渡江進攻岳州和澧州。但尚善和勒爾錦于三月份相繼渡江后,進展非常緩慢。勒爾錦在太平街失利后,就又退回荊州去了,使康熙的這次迂回包圍計劃未能實現(xiàn)。
康熙對諸王、貝勒擁兵自重,畏縮不前,貽誤戰(zhàn)機的現(xiàn)象十分憂慮。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康熙大膽地破格任命前鋒統(tǒng)領穆占為征南將軍,給他調(diào)了和岳樂等大將軍相近的兵力,還將他召到北京,當面交代了戰(zhàn)略意圖??滴跏辏?677年)二月,穆占率兵抵達長沙外圍,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后,即開始攻城。由于大將軍岳樂不予配合,長沙沒有攻下來,而且造成了重大傷亡。而這時吳三桂為了擺脫清軍的三面包圍,率眾往衡州,另遣兵3萬往湖南南部的宜章,企圖進兵廣東??滴跻幻媾杀鴪允貜V東韶州;一面令穆占等進攻衡州,堵住吳三桂進廣東部隊的后路。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初,徹底粉碎了吳三桂向廣東發(fā)展的圖謀。
吳三桂在康熙調(diào)兵遣將,步步緊逼的打擊下,軍事上完全喪失了主動,處處陷于被動挨打的境地,便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匆匆稱帝,是年76歲,立年號為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封了百官和諸將,封妻子張氏立為皇后,孫子吳世璠為太孫,確定實行新的歷法。八月,吳三桂集中兵力猛攻永興,雙方激戰(zhàn)二十晝夜,大炮轟鳴,聲震長江,戰(zhàn)斗甚為慘烈,清軍都統(tǒng)依里布、護軍統(tǒng)領哈克山等戰(zhàn)歿,前鋒統(tǒng)領碩岱率兵入城死守,浴血奮戰(zhàn),戰(zhàn)況十分危急??滴趼剤鬄橹畬嬍巢话?。然而就在此時,吳三桂聽說他的女婿胡國柱密謀降清,心力交瘁,突然一命歸西了。
吳三桂死后,他的孫子吳世璠從云南趕到衡州繼位,改年號為洪化。吳世璠不敢留在衡州,便向貴州貴陽撤退。此時的叛軍已經(jīng)是軍心渙散、斗志全無。康熙審時度勢,抓住了這一大好時機,命大軍水陸夾擊,迅速收復了岳州、長沙、衡州等地。至此,康熙已經(jīng)取得了平定三藩的決定性勝利。
第三節(jié) 尚耿從亂
所謂三藩之亂,實際上只有吳三桂一藩是鐵心反叛。尚之信和耿精忠,與其說是反叛,不如說是見吳三桂勢大,也想渾水摸魚,擴大自己的利益而已。對他們,康熙更多是以招撫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吳三桂一方上,分清主從,分別對待。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和部下曾養(yǎng)性、江元勛、馬九玉、白顯忠等密謀反叛,囚禁總督范承謨,自稱“總統(tǒng)兵馬大將軍”,分兵攻占延平、邵武、福寧、建寧、汀州等地,占據(jù)了福建全省,并派人聯(lián)絡吳三桂和臺灣的鄭經(jīng)。消息傳至朝廷,康熙下令削除他的王爵,命定南將軍希爾根、平南將軍賴塔、平寇將軍根特巴圖魯,分別從江南、浙江、廣東三路進軍福建,又派軍駐于江南、京口待命,同時降旨招撫,派工部郎中周襄緒以及原來耿精忠屬下的一等護衛(wèi)陳嘉猷前往福建宣詔,諭旨中說:“諒耿精忠必系一時無知,墮人狡計,與吳三桂不同,故將吳三桂子孫正法,耿精忠在京諸弟照舊寬容,所屬官兵并未加罪?!薄肮⒕易宰?、父以來,受恩三世四十余年,非素蓄逆謀首倡叛亂者比”?!肮茏纺罾鄢鞯录耙粮钢宜|遺言,革心悔禍,投誠自歸,將侵犯內(nèi)地海賊(鄭經(jīng))速剿圖功,即釋免前罪,視之如初”。
耿精忠鑄造裕民通寶
耿精忠拒絕了招降,囚禁了周襄緒,并且派兵攻打浙江、江西??滴跤谑敲羁涤H王杰書和固山貝子傅剌塔由浙江進擊,連敗耿軍。借勝利之機,康熙再次頒詔,派耿聚忠前去招降。在詔書中,康熙歷數(shù)耿精忠祖、父的功勞,陳明利害,苦口婆心勸其歸降,他說:“爾若即悔罪率眾歸誠,當復爾王爵,仍舊鎮(zhèn)守,所屬人員職任俱各如故,兵民人等照前安插。倘能剿除海寇,共奏膚功,仍優(yōu)敘加以爵賞。前使臣周襄緒等不遣之歸,或別有故,朕不介意。朕以誠心待天下,斷不食言?!钡⒕液翢o悔意,連他的弟弟都沒有見,依舊調(diào)兵遣將,派江元勛等據(jù)守關隘,督促馬九玉等進攻衢州。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命令清軍加大進攻力度,叮囑杰書不可因為招撫而耽誤進剿,并且提出了“海寇(鄭經(jīng))宜用撫,耿精忠宜用剿或用間”的戰(zhàn)略方針,將耿精忠作為打擊重點。在康熙的遙控指揮下,清軍英勇作戰(zhàn),取得了一個個勝利。浙江總督李之芳率部在金華和衢州擊潰了耿的部將曾養(yǎng)性和馬九玉。
正在此時,據(jù)守臺灣的鄭經(jīng)也趁火打劫,從耿精忠身后進攻,試圖吞并福建。耿藩世居福建,和臺灣鄭氏集團長期戰(zhàn)爭不斷。耿精忠發(fā)動叛亂,希望聯(lián)合鄭氏,一同反清,但鄭氏對耿精忠貌合神離,不但不愿出兵,反而借機登陸擴張??滴跏辏?674年)六月,泉州提督王進功之子王錫藩殺死了耿精忠的總兵賴玉等人,獻城投降鄭經(jīng)。耿精忠派人索地,鄭經(jīng)嘲笑說:“天下乃我太祖之天下,與爾主何干?況漳、泉系本藩父母之邦,又是爾主請本藩渡海,戮力匡襄,共扶明室,故本藩不惜跋涉,提師前來。豈墨跡未干,遂爾背約?”反而倒打一耙,讓耿精忠無計可施。這樣一來,耿精忠聯(lián)合鄭經(jīng)的圖謀就破產(chǎn)了。
兩個月后,鄭經(jīng)派馮錫范在福建海澄等地張貼檄文,稱贊吳三桂,卻指責耿精忠“從不遵及大明正統(tǒng)”“妄自尊大,待以附庸”,因此“惟鄭王為盟主,復我大明三百年之基業(yè),澄清東南之半壁”。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出了宣戰(zhàn)書。不久,鄭經(jīng)就占據(jù)了漳州、泉州、潮州等重要地方,兵馬強盛。耿精忠屢戰(zhàn)屢敗,不得不派人求和。
雙方雖然暫時和好,但聰明的康熙知道,他們勢難兩立,因此定下了撫鄭剿耿的方略??滴跏迥辏?676年)三月,尚之信反清,吳三桂約鄭經(jīng)和耿精忠進兵江南,不料鄭經(jīng)企圖借機吞并整個福建,攻占了重鎮(zhèn)汀州,又攻克興化府,兵鋒直指福州。耿部紛紛依附鄭經(jīng)。耿精忠這才認識到鄭經(jīng)的險惡用心,但為時已晚。這樣一來,耿精忠進攻江西和浙江的陰謀都破產(chǎn)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卻被鄭經(jīng)奪去了大半。加上連年征戰(zhàn),民怨沸騰,軍餉匱乏,軍士紛紛逃亡,敗相已現(xiàn),面對鄭經(jīng)的進攻,他不得不撤回攻打江西的耿繼善,回守福建。
康熙敏銳地認識到“耿精忠撤建昌諸賊,其為??芩茻o疑”,下令康親王杰書,率軍直取福建,“我兵宜乘機前進,其令大將軍杰書、將軍貝子傅剌塔、賴塔、總督李之芳等,速剿閩寇,酌量招撫,勿坐失事機”。清軍遂長驅進入福建。耿精忠受腹背夾擊,勢力窮蹙,部下將領白顯忠等率軍投降??滴跻姇r機成熟,再次令杰書前往諭降。康親王杰書致書耿精忠說:“今大兵屯仙霞嶺,長驅直入,攻拔蒲城,蒲城乃閩省財賦要地,咽喉既失,糧運不通,建寧、延平旦夕可下,與其引頸受戮,不如率眾歸誠,仍受王爵,保全百萬生靈;況鄭經(jīng)與爾有不共戴天之仇,攘奪郡邑無異時,爾當助大兵進剿立功,何久事仇人為叛逆?”耿精忠得書,猶豫未決,回復道:“自愿歸誠,恐部眾不從,致滋變患。望奏賜明詔,許赦罪立功,以慰眾心,乃可率屬降。”杰書見他仍舊拖延,不給他喘息之機,命大軍迅速進攻延平,守將耿繼美投降。耿精忠見大勢已去,決意歸降。
然而,被耿精忠囚禁的福建總督范承謨還在,他已經(jīng)被囚禁了兩年多,備受折磨,仍堅貞不屈,每天寫一首七言絕句,表現(xiàn)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和對耿精忠的憤懣。耿精忠想投降,又擔心范承謨揭露他的罪狀,于是他決定殺人滅口,親自派人逼迫范承謨自殺,并將范承謨的幕僚、親屬等50多人全部殺害。然后,他才派兒子耿顯祚獻印請降。十月初四,杰書大軍進入福州,耿精忠率領屬下官員出城迎降。至此,三藩之一被平定了。康熙仍然保留了耿精忠的王爵,命他率領部下協(xié)助征剿,戴罪立功。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軍就將鄭經(jīng)所部逐回廈門,各地的叛軍紛紛投誠,福建、浙江、江西相繼平定。
鎮(zhèn)守廣東的尚可喜一直忠于清朝,對抗吳三桂的叛軍,得到康熙的信任,但他年老體病,長子尚之信代為理事。吳軍攻勢很猛,不少部將投降叛軍。尚之信借機作亂,接受了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任命,囚禁了父親,奪得兵權。康熙沒有驚慌失措,他認為叛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很快就會發(fā)生內(nèi)訌。只要解決了福建問題,廣東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尚之信起兵后,以為會得到吳三桂的大力支持,不料吳三桂卻不斷向其索要餉銀,又派親信董重民取代金光祖為兩廣總督,馮蘇代佟養(yǎng)鉅為廣東巡撫,馬雄駐肇慶,企圖乘機奪占他的廣東地盤。鄭經(jīng)也受吳三桂挑唆,攻占了惠州和沿海一帶。尚之信不但沒有得到好處,連老巢也幾乎不保。清軍已經(jīng)占領了福建,和耿精忠所部一起,攻打過來。就這樣,尚之信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耿精忠降清仍受重用提醒了尚之信。于是他也決定投降??滴跏迥辏?676年)十二月,尚之信派人到簡親王喇布軍前乞降。喇布上奏康熙,康熙降特旨說:“將爾以往之罪,并爾屬下官兵,概行赦免”,“倘能相機剿賊,立功自效,仍加恩優(yōu)敘”。第二年五月,尚之信率省城將士歸順,其余部下也相繼投降。康熙讓尚之信襲封平南親王,部將也各復原職??滴鯇Υ髮W士們說:“叛亂之罪在吳三桂,與被脅從之人無關,只要能悔罪投誠,應一概寬免。”因此就連吳三桂任命的總督董重民等也予以免死釋放,以此來爭取更多的叛軍歸順。
鑒于這些人反復無常,康熙沒有放松警惕。在保留他們的利益的同時,他也加強了控制??滴踝詈蟮哪康娜匀皇浅贩?,不過他知道吳三桂不滅,徹底撤藩就難以實現(xiàn)。相對吳三桂而言,尚之信、耿精忠不過是附和者??滴醴智迨讖?,分化瓦解,對他們分別對待。因此才保留了尚之信和耿精忠的王爵。
康熙對耿精忠最不放心。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他命耿精忠把自己的兒子耿顯祚送入京城做侍衛(wèi),其實就是充當“人質”。同時,他命令康親王杰書率軍駐扎福建,一方面防備鄭經(jīng),另外也是為了監(jiān)視耿精忠。
不久,耿精忠殺害范承謨等人的罪行被揭露。原來,看守范承謨的獄卒感念他的忠貞,偷偷到荒野上揀了他的一些遺骨,暗地里收藏起來,親自來到京城,報告了事情的經(jīng)過??滴踔篮蠓浅?,命令用隆重的禮儀舉行祭葬,追贈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康熙還親自為范承謨在獄中所做的《畫壁集》題寫了序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耿精忠屬下的參領徐鴻弼、佐領劉延慶、護衛(wèi)呂應踢等人也聯(lián)名揭發(fā)他,列舉了他“歸順后尚蓄逆謀”五項罪行:違背康親王令,不全部舉出叛黨;私下和鄭經(jīng)通音信;和劉進忠耳語,說自己本不愿投降;密令心腹藏火藥鉛彈,說是為日后所用;遣散士兵歸農(nóng),讓他們攜帶武器,不留給大軍。但康熙將這個奏疏留下未發(fā),而是在等待時機。按理,耿精忠的一系列做法足以處之死罪,但康熙深知,如果這個時候處理他,將會影響全局,因此假作不知,以安眾心。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病死,吳軍逃回云貴,鄭經(jīng)也退守廈門??滴鯎墓⒕伊粼诟=〞l(fā)生意外,打算讓耿來京,又擔心他心中懷疑,所以就密令康親王讓耿精忠奏請陛見??涤H王上書請求將耿精忠治罪,但康熙認為時機還沒有到。他在給康親王的密諭中說:“朕思凡行一事必前后計慮,果有裨于國家始可舉行,若輕率妄動,必致舛錯。今廣西、湖南、漢中、興安等處俱已底定,逆賊余黨引領以冀歸正者不止百千,若將耿精忠即行正法,不但已經(jīng)投誠之人以為后日亦必如此聲明其罪,即未經(jīng)投誠之人睹此寒心,亦未可知。關系實重。前朕手諭欲令耿精忠來京者,蓋掣回福建一半滿兵之意,非欲即行處決,俾其先來也?!笨滴蹩紤]得非常仔細周到。他所擔心的不是耿精忠,而是如果過早處理他,會造成不利影響,對于迅速結束戰(zhàn)爭不利。
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耿精忠上疏請求進見,康熙當即允準。八月,耿精忠到京,他的弟弟耿昭忠、耿聚忠就舉報他的不法行為。議政王大臣請求將他交給法司審理。法司判決將其革去王爵,與其子耿顯祚及部屬曾養(yǎng)性一并凌遲處死。康熙批準了拘審,但一直沒有最后處理。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才下令將耿精忠革去王爵,立即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被處斬。其手下大將如曾養(yǎng)性、白顯忠等凌遲處死,其他一些主要的叛將也都做了處理。與此同時,撤除靖南王藩的工作也順利完成。
尚之信的命運比耿精忠似乎好一些。由于康熙對他父親很信任,也給他留了后路。但尚之信雖然歸降,仍然心懷叵測。康熙多次命他進軍湖廣、廣西,他都按兵不動,坐觀成敗,直到吳三桂死,他才聽從朝廷調(diào)遣。
尚之信肆意虐待下屬,十分殘暴,酒后動輒發(fā)怒,拿刀殺人。他的部將孫楷歸順清廷后,朝廷赦免其罪,尚之信卻殺了他。護衛(wèi)張永祥替尚之信送奏章到京,被提為總兵,尚之信卻故意從中阻撓,還鞭打他以示侮辱。護衛(wèi)張士選言語觸怒尚之信,尚之信竟斬斷了他的雙腳。其殘暴行為令人發(fā)指,激起了將士的憤怒。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張永祥、張士選赴京告發(fā)他謀叛??滴醍敿疵滩渴汤梢瞬⒌热艘匝惨暫=疄槊皬V東調(diào)查,都督王國棟、副都統(tǒng)尚之璋都揭發(fā)了尚之信的不法行為??滴跤谑敲钔鯂鴹潓⑺?,押解京師,當庭對質。尚之信知道后,非常憤怒,就指使其弟尚之節(jié)與長史李天植將王國棟誘殺。七月,朝廷以尚之信“不忠不孝,罪大惡極,法應立斬,姑念曾授親王,從寬賜死”,對尚之節(jié)、李天植則就地正法。尚之信一死,平南王藩封相應撤去。其所屬人員編為十五佐領,分入正黃、鑲黃、正白三旗,駐防廣東。三總兵標下官兵,裁去一總兵之官兵,剩下兩總兵留鎮(zhèn)廣州。平南王府庫金銀,全部充作國賦,以濟軍需。
尚之信
就這樣,康熙用數(shù)年時間,平定了三藩之亂,也完成了撤藩的初衷??滴醍敃r才20歲,做事卻非常老到。從他處理耿精忠和尚之信的過程來看,不露聲色,游刃有余,實在是令人佩服。難怪法國傳教士白晉佩服地說道:“康熙是在法國以外,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是自古以來統(tǒng)治天下的帝王中最圣明的君主?!?/p>
第四節(jié) 京師危機
當吳三桂發(fā)動叛變的消息傳到京城,很快就引起了全國的強烈震動。很多人認為康熙不過是個少不經(jīng)事的毛孩子,怎么會是久經(jīng)沙場的吳三桂的對手,覺得有機可乘,蠢蠢欲動。由于防守京城的禁旅八旗先后奉調(diào)南下平叛,京城空虛,楊起隆就利用這一時機,在天子腳下首先發(fā)動叛亂。史稱“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是明崇禎帝的第三個兒子,明朝滅亡后,一直下落不明。因而,清朝初年,各地人民反清起事,多以朱三太子為號召。楊起隆亦不例外,當他得知吳三桂叛亂時,就利用一些人對明朝的懷念,詐稱“朱三太子”,秘密起事。經(jīng)多方聯(lián)系,他組織了京城百姓和貴族家奴1000余人,相約以額前裹白布、身扎紅帶為標記,定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元旦之日,以放火為號,在內(nèi)城一起舉事。準備趁各官員入朝時,各自殺死自己的主人,將來建立政權時,被殺官員的官職就由該官的家奴擔任,因此得到了一些家奴的擁護。一場肘腋之變正蓄勢待發(fā)。
就在他們即將舉事的時候,消息泄漏了??滴跏辏?67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郎廷樞的家奴黃裁縫在夜里喝醉了酒,胡言亂語,郎廷樞覺得奇怪,就趁他醉意正濃時誘導他說出更多的話。原來黃裁縫也參加了楊起隆的陰謀。郎廷樞得知后大驚失色,當即擒住黃裁縫等3人到旗主處,舉報了這件事。
正黃旗人周公直也發(fā)現(xiàn)了動靜。他報告說,他的家奴陳益正聚集30多人在家中密謀舉事??滴醯玫絽R報后,大吃一驚,但他沒有慌亂,而是果斷地命令正黃旗都統(tǒng)圖海、祖永烈迅速率領官兵前去擒拿,結果當場拿獲了案犯30多人。接著,他又下令關閉城門,嚴行搜查,捕獲首要人犯數(shù)百人。首犯楊起隆聞風而逃,不久也被拿獲,判處死刑??滴蹑?zhèn)定自若,舉手之間平定了一場大亂。
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康熙十分重視,他認識到叛亂分子敢在京城發(fā)難,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設想。刑部審完了案犯,提出一份判決報告書,擬將李株、黃裁縫等200余人按“謀反律”凌遲處死,其親屬自祖父以至子孫,還有叔伯兄弟及其兒子,凡男子年滿16歲者,都予以處斬;15歲以下之男子和案犯的母親女兒妻子姐妹,以及財產(chǎn)都籍沒入官。案件交到康熙手中審核之時,他本著從寬處理的原則,改定只將李株、黃裁縫等9人凌遲處死,蔡文以下194人改為斬首。案犯親屬,康熙不忍株連過多,一律免罪釋放,其家產(chǎn)也免入官,受牽連之人亦不予追究。他采用寬嚴結合的處理方法,使一場足以震驚全國的大案無聲無息地得到處理,沒有引起大恐慌,使京城很快安定下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而來的更大危機繼續(xù)考驗著康熙的定力。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初,河北總兵蔡祿準備叛亂響應吳三桂。蔡祿和襄陽總兵官楊來嘉原都是鄭成功的部將。鄭成功去世后,他們率部降清,被從優(yōu)提拔,授以總兵官。當獲知吳三桂在云南起兵后,蔡祿也萌生了反叛之意,開始和起兵反清的楊來嘉書信往來,購買騾馬,制造兵器,命令士卒以捕魚為名,進行軍事演習,密謀發(fā)動叛亂。
正巧侍衛(wèi)關保到河北出差,無意間探聽到這個消息,當即火速報告康熙。河北屬于京畿重地,一旦發(fā)生叛亂,首先就要威脅到京城的安危。而且,和楊起隆的烏合之眾不同,蔡祿率領的是久經(jīng)沙場的強兵悍將,對于京城是致命的威脅。形勢萬分危急。但康熙不慌不忙,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他經(jīng)過認真思考后,立即派內(nèi)大臣阿密達領護軍速赴蔡祿駐防地懷慶。在蔡祿還沒有將士卒鼓動起來之際,阿密達就已率部迅速包圍了他的衙署。蔡祿的部下企圖負隅頑抗。阿密達指揮若定,率部沖進衙署,將蔡祿父子同謀一并擒獲,四月二十四日,押解北京處決。這樣,一場叛亂又被撲滅在萌芽之中了。
在不足5個月的時間里,京畿重地先后發(fā)生的兩次叛亂,引起了康熙的高度警覺。他感到,吳三桂叛亂已在各階層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此時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尚在京城,雖然已被拘禁,但終究是一大隱患,萬一再度變生肘腋,結果實難預計。朝中一些大臣紛紛請求將吳應熊處死,以絕后患。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九日,兵部尚書王熙上疏康熙,請求處死吳應熊,奏疏稱:
“逆賊吳三桂負恩反叛,肆虐滇黔,毒流蜀楚,散布偽札,煽惑人心,今大兵已抵荊南,刻期進剿,元兇授首在指日間。獨其逆子吳應熊,素憑勢位,黨羽眾多,擅利散財,蓄養(yǎng)亡命,依附之輩,實繁有徒。今既被羈守,凡彼匪類,蔓引爪連,但得一日偷生,豈肯甘心受死。即如種種流言,訛傳不止,奸謀百出,末易國防。大寇在外,大惡在內(nèi),不早為果斷,貽害非輕。為今之計,惟速將應熊正法,傳旨湖南、四川諸處,老賊聞之,必且魂迷意亂,氣阻神昏,群賊聞之,內(nèi)失所援,自然解體,即兵士、百姓聞之,公義所激,勇氣倍增。至應熊親隨人等,系累之中,益成死黨,聞發(fā)刑部者不下五六百人。人眾則難防,時久則易玩。速敕法司,訊別情罪,重者立決,次者分給各旗,消除內(nèi)變之根源,掃藹逆賊之隱禍,洵今日第一要著也?!?/p>
議政王大臣會議經(jīng)過討論,一致支持王熙的建議。但康熙還是有些于心不忍,因為吳應熊是自己的親姑父。從親情方面說,他不愿意處死吳應熊,但從國家大局考慮,他不能冒這樣大的風險,因此必須處死吳應熊以防患于未然。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康熙以大局為重,批準了王熙的奏疏,同意處死吳應熊。為此,他特地頒下了一份諭旨,其中說道:
“吳三桂以梟獍之資,懷狙詐之計,陰圖不軌,自啟釁端,藉請搬移,則行叛逆,煽亂奸宄,荼毒生靈,極惡窮兇,神人共憤!已經(jīng)遣發(fā)大兵進剿,刻期蕩平,諸王大臣會議,反逆子孫,理應誅戮,以彰國法,再三奏請。朕尚冀其悔過自新,束身侍待,未忍加誅。近覽吳三桂奏章,詞語乖戾,妄行乞請,諸王大臣,咸以吳三桂怙惡不惶,其子孫即宜棄市,義難寬緩。朕思亂臣賊子,孽由自作,刑章具在,眾論僉同,朕亦不得而典貸之也。本當照廷議,將吳應熊、吳世霖并其余子俱行凌遲處死,但以吳應熊久在近侍,朕心不忍,故將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處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應坐人犯,分別正法,所有干連人等,情罪稍可矜原者,敕所司概行省釋,以昭法外之仁?!?/p>
兩次叛亂的平定和吳應熊的處死,消除了京城的隱患,穩(wěn)定了人心。
當?shù)弥獌鹤幼兂傻断轮淼臅r候,吳三桂正在飲酒,一聽到此消息,登時臉色大變,雙手發(fā)抖,酒杯從手中掉了下來,摔到地上被打得粉碎,喪子使得這位叛臣也嘗到了切身之痛,他老淚縱橫,長嘆一聲,說:“今日真是騎虎啊!”當即“魂迷意亂,氣阻神昏”。失望、痛心、憤恨一齊涌向心頭,他原想康熙還會顧及其子與清廷的關系而不致傷害,“初得湖南還望生得其子。”可如今子孫都被殺死,他才意識到康熙的厲害,心中懊悔不迭,但已成騎虎之勢,只好硬著頭皮拼下去了。
吳三桂
又一場危機過去了,但歷史給康熙出的難題卻沒有結束。
當時,清軍在和吳三桂的戰(zhàn)斗中,幾乎是節(jié)節(jié)敗退。不久,陜西提督王輔臣叛亂,耿精忠叛亂,四川提督鄭蛟麟叛亂。叛亂席卷全國,南方大部分領土都落入叛軍之手。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趁機興兵叛亂。
布爾尼是蒙古林丹汗的孫子。清太宗時將林丹汗征服,林丹汗死后,清廷封其子阿布奈為和碩親王,并將清朝公主嫁給他為妻??滴醢四辏?669年)九月,因阿布奈失外藩朝賀之禮,免除了他的親王爵位,帶入京師,爵位由他的兒子布爾尼承襲。布爾尼是清朝公主所生,但對清廷的做法深懷不滿,一直圖謀報復。
吳三桂叛亂后,康熙無暇北顧,將京城八旗兵大部分南調(diào)平叛。布爾尼野心勃勃,積極準備,圖謀叛亂,企圖借此良機一舉實現(xiàn)祖父林丹汗的夙愿。公主長史辛柱設法派他弟弟阿濟根至京城告發(fā)??滴跤X得叛亂還未顯露,而且京城兵力空虛,不能武力鎮(zhèn)壓,就希望盡力安撫。于是他派侍衛(wèi)塞棱等去召見布爾尼兄弟以及巴林、翁牛特部王公等進京朝見。布爾尼內(nèi)心生疑,不但不進京朝見,反而扣留塞棱,同時煽動蒙古各部造反。三月二十五日,布爾尼與奈曼王扎木山一同發(fā)動叛亂,率軍直逼張家口。
察哈爾叛亂,對京城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得知這一消息,康熙十分憂慮,此時京城駐防的軍隊幾乎全部南下,他手中已無兵可派。這個時候,又是老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指點了他。孝莊給他推薦:“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p>
圖海是順治帝破格提拔的人才,曾因錯誤被革職。康熙初年被授為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不久任大學士。孝莊經(jīng)歷了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幾十年的時間,使她對所有大臣都了如指掌,在此關鍵時刻,便將有才干的能臣推薦給了康熙。
康熙馬上任命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率師征討布爾尼。京師無兵,圖海就把八旗家奴組織起來。由于圖海領兵有方,這支從來沒有打過仗的家奴部隊,顯示了很強的戰(zhàn)斗力。
圖海率部日夜兼程,趕往前線。為了激勵這些人的斗志,他允許眾家奴沿途搶掠,所獲金帛歸個人所有。又號召說:前此所掠,都是士庶之家,財寶不豐厚。察哈爾是元朝大汗的直系后代,有數(shù)百年的基業(yè),“珠玉寶貨不可勝計”,你們?nèi)缒塬@取到,“可富貴終身”。真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隊伍不幾天就到達察哈爾。全軍將士斗志高昂,甚至被形容為“無不以一當百”。
四月二十二日,圖海與布爾尼在達祿決戰(zhàn)。布爾尼在山谷間布置伏兵,列陣以待。鄂札與圖海率家奴兵分頭進擊,冒著布爾尼的炮火,奮勇向前,沖亂了布爾尼的陣腳。布爾尼的部屬下都統(tǒng)晉津陣前倒戈,反攻布爾尼,布爾尼大敗而逃。與此同時,科爾沁和碩額駙沙津亦率兵來援,不久,沙津率兵將布爾尼及其弟羅卜藏全都追殺,獻首朝廷。不到一個月,就將這次叛亂徹底平定。
察哈爾之亂的平定,使康熙穩(wěn)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得以后顧無憂,全力平定“三藩”之亂,進而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大業(yè)。
面對著京城附近接連發(fā)生的這幾次叛亂,年少的康熙臨大亂而不驚,指揮若定,將大難消滅于無形之中,使京畿形勢很快穩(wěn)定下來,從而也就穩(wěn)定了人心。這充分反映了康熙過人的膽識和能力,顯示了他高超的統(tǒng)治能力。
第五節(jié) 恩撫王輔臣
平定三藩之亂,有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是絕對不能忘記的,那就是對于陜西提督王輔臣的爭取。別看他是一個提督,卻對戰(zhàn)局的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康熙和三藩成為天平的兩端,王輔臣這個砝碼加到哪一方,哪一方就有可能獲得最終勝利,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爭取王輔臣這件事上,吳三桂和康熙都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各有優(yōu)劣,最終還是康熙剿撫兼施,勝了一籌,從而也獲得了最終的全勝。
那么,王輔臣究竟是什么人呢?
王輔臣,原是河南人,本來姓李,后被王進朝收為義子,遂改姓王。后來,農(nóng)民軍勢大,王輔臣隨明朝大同總兵姜瓖歸附了李自成,被任命為副將。他是一員出色的猛將,作戰(zhàn)英勇,萬夫難擋,人送外號“馬鷂子”。順治六年(1649年),阿濟格率領清軍圍攻大同,王輔臣經(jīng)常突入敵營,掠人而歸,敵不敢當。大同陷落,王輔臣也跟著姜瓖降清,隸屬于漢軍正白旗,后來被調(diào)入京師。順治帝對他非常賞識,授予御前一等侍衛(wèi)之職。
順治十年(1653年),王輔臣跟隨經(jīng)略大學士洪承疇征戰(zhàn)河南、廣西。洪承疇對他也很器重,王輔臣對洪承疇更是畢恭畢敬,忠心耿耿,隨侍左右,寸步不離。行軍時遇有險阻,他必下馬,親手為洪承疇的牽馬。遇到山澗,他一定背負洪承疇過去。他的忠心讓洪承疇極為感動,親擢他為湖廣總兵。
云南平定后,王輔臣留鎮(zhèn)云南,隸屬于吳三桂。吳三桂很賞識他,將他調(diào)任援剿右鎮(zhèn)總兵。王輔臣對吳三桂,同樣盡心盡力,竭誠竭忠。
據(jù)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中記載:
“輔臣之事平西(吳三桂),無異經(jīng)略(洪承疇),而平西之待輔臣,有加于子侄,念王輔臣不去口,有美食美衣器用之絕佳者,他人不得,必賜輔臣。”
其實,吳三桂這個時候已經(jīng)有了割據(jù)的野心,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他當然不會放過王輔臣這樣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因此竭盡籠絡之能事,在他的推舉下,康熙三年(1664年),王輔臣被加銜左都督。
而康熙一直關注著吳三桂,他親政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九年,他就開始謀劃削弱吳三桂的力量,打起了王輔臣的主意。正好,這一年陜西提督缺空,康熙以王輔臣勇謀雙全,是難得的人才,于是將他從吳三桂那里調(diào)出,升任陜西提督。
任命下達之后,吳三桂才知道,他深感惋惜,如失左右手。王輔臣臨行前,吳三桂拉著他的手,涕泣不止,說道:“你到了平?jīng)觯灰死戏?。你家里窮,人口多,萬里迢迢,怎么受得了?!彼熨洶足y二萬兩作為路費,王輔臣心中感激不已。
陜西是戰(zhàn)略要地,可以說是京城的西部門戶,必有得力之人方能守衛(wèi)??滴鯇⑦@么重要的職位交給王輔臣,就是對他最大的籠絡。王輔臣去平?jīng)錾先吻?,進京謁見康熙,康熙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朕真想把卿留于朝中,朝夕得見。但平?jīng)鲞呁ブ氐兀址乔淙ゲ豢??!庇痔氐刈屗^完元宵節(jié),親自與他一道看燈,并特命欽天監(jiān)為他擇吉日動身。臨行前,康熙再次接見他,賜給他一對蟠龍豹尾槍,說道:“此槍乃先帝留給朕的。朕每次外出,都把此槍列于馬前,為的是不忘先帝。卿乃先帝之臣,朕為先帝之子。別的東西不足珍貴,只有把此槍賜給卿,卿持此槍往鎮(zhèn)平?jīng)?,見此槍就如見到朕,朕想到此槍就如同想到了卿。”這些可以說是很多大臣一輩子都難以享受到的,相比之下,吳三桂的恩德又在其下了。王輔臣被感動得痛哭流涕,他拜伏于地,發(fā)誓道:“圣恩深重,臣就是肝腦涂地,也不能報答萬一,怎么敢不竭盡全力,報效皇上呢!”
可以說,在爭取王輔臣的第一戰(zhàn)中,康熙就占據(jù)了優(yōu)勢。
三年之后,吳三桂發(fā)動叛亂,他首先想到了擔任陜西提督的王輔臣和甘肅提督張勇等舊部,以為靠他以前的恩惠,只需一紙?zhí)柫?,二人就會聞風響應。這樣一來,他的成算就大得多了。
對吳三桂的這一手,康熙早已料到??滴跏辏?673年)十二月,他就給王輔臣、張勇和陜西總督哈占頒布特急詔諭:“逆賊吳三桂,儻有偽札、偽書,潛行煽惑,當曉諭官兵百姓,令其舉首,向朝廷報告?!惫徊痪?,吳三桂就派王輔臣原來的親信汪士榮,帶著給王輔臣、張勇的信函和任命札二道來到了平?jīng)觥?/p>
這時的王輔臣正面臨著情感和利益的雙重煎熬。他想到吳三桂的舊恩和當下的聲勢,又想到康熙對他的寵信。最終,還是和康熙的情感占了上風,他立即命令拿下汪士榮,連同吳三桂給他及給張勇的信、任命札,派他的兒子王繼貞一同解往北京。康熙獲知后大喜,當即將汪士榮處死,并授給王輔臣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職,任命王繼貞為大理寺少卿。
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qū)的控制,康熙派刑部尚書莫洛率兵前往陜西,讓王輔臣堅守平?jīng)?,與莫洛同攻四川。王輔臣對莫洛經(jīng)略陜西,凌駕于其上,有些不滿。他從平?jīng)銮巴靼?,向莫洛陳述征?zhàn)方略,但莫洛不以為意,還顯示出輕蔑之意,王輔臣懷恨在心??滴跏辏?874年)八月,王輔臣一再要求莫洛給他添馬兵,但莫洛先將王輔臣所屬固原官兵的好馬盡行調(diào)走,大大影響了王輔臣所部將士的心情,莫洛的歧視和壓制,終于引發(fā)內(nèi)訌,在莫洛進軍不利,屯兵修整時,王輔臣殺死了莫洛,舉起叛旗,響應吳三桂。
康熙聽到奏報以后,大為震驚。
定西大將軍董額得知王輔臣叛亂,急忙飛報康熙??滴躅H為震驚,當即召見王繼貞。王繼貞一進殿,康熙就說:“你父親反了!”王繼貞嚇得魂飛天外,哆哆嗦嗦地說:“我不知道,一點也不知道?!笨滴踔劳踺o臣叛變,京師隨時都有危險,此時再追究莫洛之死,已毫無意義了,只期望王輔臣能回心轉意,這樣就必須采取施恩收服的策略,于是對王繼貞說:“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貞,決不至于謀反,一定是莫洛不善于調(diào)解,才有平?jīng)鍪孔鋰W變,你父不得不從叛。你速回去,宣布朕的命令,敕你父無罪。莫洛之死,罪在士卒。”康熙放回王繼貞,同時又派蘇拜攜招撫諭旨前往陜西,會同總督哈占商酌,招撫王輔臣。康熙深知攻敵必先攻心的道理。不久,他又給王輔臣發(fā)去一封親筆信,深情地陳述了他與王輔臣交往的一樁樁往事,絲毫沒有責備他忘恩負義,反而處處顯示著體諒與寬容。在這篇敕諭中,康熙說道:
“近據(jù)總督哈占奏稱,進剿四川,軍中噪變,爾所屬部伍潰亂,朕聞之,殊為駭異。朕思爾自大同隸于英王,后歸入正白旗,世祖章皇帝知爾賦性忠義,才勇兼優(yōu),拔于儔伍之中,置之侍衛(wèi)之列。繼命爾隨經(jīng)略洪承疇進取滇黔,爾果能殫心抒忠,茂建功績,遂進秩總戎,寵任優(yōu)渥,追及朕躬,以爾勛舊重臣,巖疆攸賴,特擢秦省提督,來京陛見,面加訊問,益悉爾之忠貞天稟,猷略出群,朕心深為嘉悅,特賜密諭,言猶在耳,想爾猶能記憶也?!?/p>
“去冬吳逆叛變,所在人心,懷疑觀望,實繁有徒。爾獨首倡忠義,舉發(fā)逆札,擒捕逆差,遣子王繼貞馳奏。朕召見爾子,面詢情形,愈知爾之忠誠純篤,果不負朕。知疾風勁草,于今見之。后爾請入覲,面陳方略,朕以爾忠悃夙著,深所倚信,且邊疆要地,正資彈壓,是以未令來京。經(jīng)略莫洛奏請率爾入蜀,朕以爾與莫洛,和衷共濟,毫無嫌疑,故令爾同往建功。茲兵變之后,面詢爾子,始知莫洛于爾,心懷私隙,頗有猜嫌,致有今日之事,則朕之知人未明,俾爾變遭意外,忠藎莫伸,咎在朕躬,于爾何罪。朕之于爾,誼則君臣,情同父子,任寄心膂,恩重河山。以朕之惓惓于爾,知爾之必不負朕也。至爾所屬官兵,被調(diào)進川,征戍困若,行役艱辛,朕亦悉知。今變起倉卒,情非得已,朕惟加矜恤,并勿致譴。頃已降諭,令陜西督撫,招徠安插,并遣爾子,往宣朕意,恐爾尚懷猶豫,茲特再頒專敕,爾果不忘累朝恩眷,不負平日忠忱,幡然悔悟,斂戢所屬官兵,各歸隊伍,即令率領,仍還平?jīng)鲈?,已往之事,概從寬宥?;蚪?jīng)略莫洛,別有變故,亦系兵卒一時憤激所致,并不追論,朕推心置腹,決不食言,勿心存疑畏,有負朕篤念舊勛之意?!?/p>
康熙為了使王輔臣回心轉意,將其反叛原因歸咎于自己,表示如果王輔臣反正,仍復提督原任,既往不咎。
在招撫的同時,康熙也嚴加防備。他下令征調(diào)鄂爾多斯蒙古兵3000多人,歸化城土默特兵700人,前往西安駐守。此外還派駐守京城的部分八旗兵,迅速起程,前往西安協(xié)守。調(diào)副都統(tǒng)穆舒渾、鄂善和希福率兵馳赴興安,以加強西北戰(zhàn)略要地,防止不測。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并非是一個只知發(fā)善心的老好人,更是一個運籌帷幄的偉大統(tǒng)帥。他在用恩招撫的同時,也做好了戰(zhàn)爭的準備。
王輔臣接到康熙的詔書后,內(nèi)心頗不平靜,想到康熙對自己恩重如山,不能自己,于是率領人馬向北跪下,痛哭流涕。后來王輔臣擔心自己殺死了莫洛,康熙遲早要和自己算賬,得到吳三桂餉銀20萬兩,遂繼續(xù)發(fā)兵??滴跫泵鼜堄?、王進寶等率兵進剿,將王輔臣壓縮在平?jīng)?、固原,久攻不下?/p>
此后,清軍節(jié)節(jié)勝利,康熙仍然想招降王輔臣。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他又給王輔臣發(fā)去一道招降敕諭說:“平逆將軍又取延安,蘭州、鞏昌依次底定。大兵云集,平?jīng)鰷缭诘┫??!贝蟊粦?zhàn)之時,百姓多遭殺戮,“以爾之故,而驅百姓于鋒鏑,朕甚不忍。今復敕爾自新。若果輸誠而來,豈惟洗滌前非,兼可勉圖后效。”將其罪行概加赦免。
王輔臣回奏康熙說:“皇上念及兵民,概從赦宥,但如何安撫,天語未及。在事兵將,未免瞻顧?!北砻骱芟牖匦霓D意,但又擔心朝廷將來變卦,心存疑懼,不敢貿(mào)然歸降。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康熙命令圖海進攻平?jīng)?,他堅持?zhí)行康熙用恩招撫的策略,攻心為上,勸誘其降。一些大將主張強攻,圖海沒有同意,他說:“仁義之師,先招懷后攻伐。吾奉天威討茲兇豎,無慮不克,顧念城中數(shù)十萬生靈,無非朝廷赤子,遭賊劫持至此,覆剿之下,殺戮必多。俟其向化歸誠,以體圣主好生之德,不更美乎?”他采取圍而不攻,圍而不戰(zhàn)的策略,逐漸掌握了主動。圖海原來和王輔臣就認識,對他十分了解,知道王驍勇善戰(zhàn),作戰(zhàn)有方,一旦強攻,必然是兩敗俱傷。
平?jīng)龀潜庇幸簧綄麨榛⑸蕉?,是平?jīng)鲳A道咽喉,也是全城的制高點。要破平?jīng)?,必先攻占這里。圖海率部輪番進攻,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終于拿下了虎山墩,斷絕了平?jīng)龀堑酿A道。清兵在墩上安上大炮,轟擊城內(nèi),讓叛軍惶惶不可終日。在這個時候,進行招撫,就水到渠成了。
六月六日,圖海命幕僚周昌冒死進城撫慰。在康熙真心的感召下,第二天,王輔臣終于宣布投降。圖海立即上奏。康熙覽奏大喜,他夸獎圖海說:“宣布恩威,剿撫并用,籌劃周詳,布置神速?!瘪R上頒布詔令,赦免了王輔臣等人的罪行,寬言撫慰,命王輔臣恢復原職,加太子太保銜,封靖寇將軍,令其立功贖罪,和圖海一同留鎮(zhèn)陜西,助剿吳三桂。王繼貞不久升任太仆寺卿。投誠的參將黃九疇升任布政使,總兵陸道清為左都督兼太子太保,其他官員都各加一級從優(yōu)升賞。叛軍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得到重用,無不感激,奮勇殺敵,以圖報效。
康熙讀書像
康熙對王輔臣的寬大處理具有榜樣的力量。許多原來投靠吳三桂的將領也動了心思。當清軍戰(zhàn)場上漸漸得勢之后,吳三桂部下紛紛歸誠??滴跏吣辏?678年)閏三月,吳三桂的水師將領林興珠在湘潭率眾投降。林興珠是福建人,熟悉水性,率軍駐守洞庭湖。他精通水軍,善于用兵,清軍屢攻不下。但他和岳州吳軍守將吳應麒不和,吳應麒在吳三桂面前進讒,吳三桂于是將他調(diào)往湘潭,不予重用。林憤而降清。吳三桂大怒,殺其二子。林發(fā)誓報仇雪恨,獻計奪取岳州??滴醪杉{了他的建議,封為侯爵,命他在安親王岳樂帳下效力。林興珠的投降,為清軍攻占岳州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吳軍水軍大將杜輝請降??滴跏四辏?679年)正月,吳軍總兵王度沖等率舟師歸降。岳州是平三藩之亂的主戰(zhàn)場,雙方主力在此激戰(zhàn)了四年多。占領岳州,湖南門戶大開,吳軍的最后滅亡也就隨之而來了。由此可見,收服王輔臣對于全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康熙于十六年后,將剿撫兼施的策略陸續(xù)在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全面推行。明確規(guī)定,凡參加叛亂的文武官員兵民等,只要能悔罪歸正,他們的罪行可以一概不究。如有獻城或捕獲首領來歸的,要給予特別優(yōu)賞。這規(guī)定一實行,迅速見效,投誠的官兵絡繹不絕。
收服王輔臣,是平定吳三桂這個大棋局中所下的一個勝負手??滴踅藫峒媸?,不僅解除了對京師的巨大威脅,而且翦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使吳三桂失去了一個有力的臂膀,頓時扭轉了整個西北戰(zhàn)局。由于王輔臣重新歸附,其他叛軍都迎刃而解,這盤棋也一下子走活了。
第六節(jié) 平定三藩
“三藩”造反后,氣焰非常囂張,戰(zhàn)禍滋蔓了半個中國。但戰(zhàn)爭進行了幾年后,戰(zhàn)場形勢發(fā)生轉變,叛軍陸續(xù)被清軍擊破,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繼降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日,67歲且勢窮力竭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大封百官諸將。但這一政治行動絲毫不能改善叛軍的處境,這年秋天,吳三桂病死。吳三桂死后,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并退居貴陽。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岳州被清軍攻下,康熙得到這一勝利消息后,靈感迸發(fā),他在詩中稱贊這次勝利是“群臣盡力,將士用命”。岳州一被清軍攻破,湖南其他地方的叛軍紛紛棄城逃遁。至此,湖南大局已定。
清軍不斷的勝利和吳三桂的病死,使得叛軍已經(jīng)是日暮窮途。但為了盡快結束戰(zhàn)爭,康熙依然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勸誘叛軍投降。
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月,康熙敕諭云貴文武官員:“當時倡叛,罪止吳三桂一人,所屬人員均系脅從,今當爭先來歸,到各路大將軍、將軍等軍前投誠,都赦免以前的罪過,論功敘錄,加恩安插?!彼€親自分別給胡國柱、馬寶、郭壯圖、夏國相、吳應期等叛將寫了招撫的諭旨,爭取他們投誠,減少征剿的壓力。這種剿撫并用的平叛策略,曾經(jīng)收到很大的效果,先后收服了王輔臣、耿精忠、尚之信等人?,F(xiàn)在群龍無首,各懷心思,康熙又施招撫,大大瓦解了叛軍的斗志。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清軍展開了剿滅云貴叛軍的戰(zhàn)斗。十二日,蔡毓榮率先出征,章泰率領大軍隨后,一路收復了鎮(zhèn)遠、清平、平越,逼近貴陽。十月二十一日,進抵貴陽城下。吳世璠時正困守貴陽,其大將夏國相、高啟隆、馬寶、胡國柱則在四川,吳世璠與其叔父吳應期、將領劉國炳自覺難以抗拒,就趁夜逃回昆明。郭昌同文武官員202人以及原任清提督李本琛都相繼歸降清軍。清軍輕而易舉地得了貴陽。十一月,貴州全省基本平定。章泰、蔡毓榮在貴陽休整月余??滴醵辏?681年)正月,又揮師殺向云南。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趙良棟指揮的大軍正待進發(fā)時,叛將郭壯圖選派胡國柱、馬寶、王會、高啟隆、夏國相等突襲四川,接連攻陷瀘州、永寧、建昌、仁懷等地。已經(jīng)降清的叛將譚洪、彭時亨等趁機再叛。趙良棟受阻,與叛軍角逐,無法南下。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十五日,章泰大軍趕到交水城,與賴塔所率廣西清軍會合。兩軍聯(lián)合,水陸并進,十九日,進抵昆明郊區(qū)。二十一日,叛將郭壯圖派胡國柄等人統(tǒng)兵萬余出城30里迎戰(zhàn)。叛軍抵擋不住清軍的猛攻,敗回昆明。清軍乘勝追擊,陣斬胡國柄等九員將官,進抵昆明城下,掘壕圍戰(zhàn)。吳世璠抗拒不降,并招四川的馬寶、高啟隆等回來救援。
康熙命令趙良棟應將馬寶、高啟隆等就地殲滅。同時,又向他們再次發(fā)出了招撫令。在清軍的凌厲攻勢下,高啟隆、馬寶從四川撤軍,四川形勢馬上改觀,趙良棟指揮清軍從后面追擊。四川的叛軍基本肅清。趙良棟又統(tǒng)兵殺入云南。
叛軍將領高啟隆、楊開運、劉魁、趙玉抵擋不住清軍的兩面夾擊,只好向清軍投降。五月,馬寶部在云南烏木山被清軍將領希福擊敗,走投無路之際,想起了康熙的招撫令說只要“悔罪歸誠,將爾從前抗拒之罪俱行赦免,仍論功敘錄”。于是在七月五日,他和將軍巴養(yǎng)元、趙國祚等人到姚安府希福軍中繳印投降。
清軍圍城半年多,吳世璠盼望馬寶等人的救援早已化為泡影,但他們?nèi)圆辉竿督?。清軍亦未攻下。九月,趙良棟率軍抵達昆明,從水道上加緊了對昆明的封鎖。十月,昆明城內(nèi)糧盡,趙良棟揮師攻城,章泰積極配合,仍未攻下,清軍遂向城內(nèi)射了很多招降書,以瓦解叛軍的斗志。
十月二十二日,叛將余從龍、吳成鰲出城投降,并將城中虛實盡告清軍。二十八日,吳國柱、吳世吉等準備發(fā)動兵變,以逮捕吳世璠、郭壯圖獻給清軍。吳世璠事先獲知風聲,遂在大殿上自刎而死,時年16歲,郭壯圖與其子郭宗汾也都自殺。二十九日,方光琛打開昆明城門向清軍投降。三十日,清軍開入昆明城內(nèi),從而將叛軍的老巢搗毀。至此,持續(xù)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亂的戰(zhàn)爭結束,康熙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當康熙半夜里接到捷報,揮筆作了《滇平》詩一首,以“回思幾載焦勞急,此日方同萬國歡”的詩句,表達他的喜悅心情。這時,康熙年方28歲。
作為叛亂的罪魁禍首吳三桂,康熙是恨之入骨。雖然他已死去好幾年,但是康熙還是在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下令將他剖棺戮尸,付之一炬,將其骨灰分發(fā)各地,將此告誡那些不忠不孝的臣子。將吳世璠的首級交刑部懸掛城門示眾,吳三桂的女婿夏國相同時凌遲處死。
慫恿吳三桂起兵并為其謀劃的方光琛和他的侄子方學范、兒子方學潛被擒獲后,康熙下令將他軍前正法。馬寶雖然投降,但他罪大惡極,而且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投降的,不能饒恕,康熙下令,將馬寶押赴到京,凌遲處死。
三藩之亂平定之后,康熙宣示天下;宣布將云南、貴州、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的三藩家產(chǎn)沒為軍餉;令藩兵全部撤回京師,于福州、廣州、荊州等地,各設八旗兵駐防,派遣將軍、副都統(tǒng)駐鎮(zhèn),取消世襲兵權及土地之權,大大加強了國家的統(tǒng)一。
平定吳三桂叛亂,廢除“三藩”,使整個大陸重新獲得了統(tǒng)一??滴跤殖恕捌絽恰敝嗔遥プr機,開始著手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臺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