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節(jié)奏慢下來
羅米藝術館前
羅伯特·杜瓦斯諾[法]1947年
真正的好舵手不需要雙眼緊盯前方,只需要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下來看一眼羅盤。
鏡子里的覺悟
一個年輕人,為了追求夢寐以求的成功,其他的事情不顧于心。他埋頭苦干,孜孜不倦地付出和奉獻,甚至平時走路的時候都匆匆急行,仿佛箭追。終于有一天,他的成功到來了,他總算可以欣慰地露出笑容。他拿起蒙塵的鏡子仔細地端詳鏡中的自己,驚詫不已。這就是那個曾經(jīng)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的小伙子嗎?雙鬢零星的白發(fā)像針一樣刺痛他的心靈。令人欣喜若狂的成功竟然無情地奪走了他的青春和活力。
歲月匆匆,為人一生往往因執(zhí)著而辜負時光。為了名利可以拋擲閑情淡趣,為了世人成功的標準可以忘卻真我的追求,于是匆匆身影,如梭步履,帶著一臉的倦容和滿口的埋怨,將歲月潦潦草草地打發(fā)。
一旦老之將至,悔恨會在斑駁的發(fā)絲中蔓延,痛心會在成功之余的空虛中衍生,我們對不起歲月的流逝,對不起年輪對我們的饋贈。讓生活的節(jié)奏慢下來,就是把生命更飽滿,成功重要,生命的質感尤為重要。
白金漢宮門前的漫步
克里斯通20世紀60年代
積極向上并沒有錯,然而生活偶爾也需要一點搗蛋,一點驚奇,一點不一樣的滋味。
緩慢的情調
作為情調,緩慢肯定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滿了盎然的情趣,氤氳著陶然的沉醉,洋溢出遠離繁復的輕松灑脫。那是一種完全屬于自我享受的氛圍,緩慢的,懶散的,在“無所事事”中悄然豐富了生命的內涵。
正像釋迦牟尼獨坐在菩提樹下冥思數(shù)天而得覺悟,緩慢是一種境界,能夠讓人在獨處的世界里大徹大悟,找到適得其所的歸宿。有人不喜歡緩慢,喜歡緊迫感,喜歡快節(jié)奏的生活,這些人永遠活在生活的表層,達不到深邃的靈魂深處。這里有兩個意境,一個曇花一現(xiàn),一個可得生命本真。
緩慢中還可以靜觀自我。有思想的人可以在不斷的自省過程中尋找到真實的自我,否定前我。緩慢的自處過程中,可以寧靜地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從而避免漂浮于塵世,在冷靜的剖析自我的基礎上,升華自己。
不必刻意地尋找緩慢的機會,也許你會在這樣尋找的過程中,錯過一個又一個的原本就該緩慢的契機。
稻草人
羅伯特·杜瓦斯諾[法]1962年
人們總在失去某些東西的時候才開始懷念,哪怕有些東西并不真實。
田地里的“收獲”
田地里,一對農(nóng)民夫婦在鋤草。頭頂上的太陽發(fā)出灼熱的光芒,豆粒般大小的汗珠從兩人的頭上滾落。時間已近正午,丈夫對妻子說:“太陽太毒了,咱們該回去了,剩下的下午接著干?!逼拮訁s說:“不行,剩下的不多了,忍著點兒太陽,一會兒就能完工。”丈夫執(zhí)拗不過妻子,只好接著埋頭苦干。太陽越發(fā)毒辣起來,突然丈夫眼前發(fā)黑栽倒在田壟上,不省人事。妻子一下子不知所措,經(jīng)路人指點才叫來救護車。原來她的丈夫因勞累加上天氣炎熱,中暑了。妻子后悔不迭。
生活就是這樣,太緊張就會出亂子。目標是人生取得成功的指針,一世的輝煌也靠無數(shù)個目標壘成,腳步踏踏實實的,目標一個一個地實現(xiàn),不要急功近利,幻想著成功一蹴而就。
節(jié)奏要慢下來,目標要一個一個地征服,既要享受過程,又要欣慰結果,如斯生命才算得上飽滿和充實。
荒野
亨利·卡特·布列松[法]1963年
獨處最大的好處就是感覺自己就是上帝。
獨處的曼妙
三毛說,她想有一間自己的書房,不要有窗,也不必太寬敞,只要容得下一桌一椅一臺燈即可。桌上放一疊書,燈下是一個真實的人,聽得見自己的心跳。
這就是獨處的妙。
喜歡獨自漫步于朝霞滿天的湖畔,看水天相接處的粼粼波紋,耳畔有小鳥的鳴啾,還有淙淙的水聲。喜歡孑然駐足于落霞繽紛的海邊,混著橫無際涯的壯闊波瀾,聽大海的潮聲。是啊,碧海潮生,忽漲忽落,蘊含了多少澎湃不已的心情?在天地宇宙的曠遠中,親切感受到了個體的我作為滄海一粟的渺小。
少了和自然的親切,便會等待一個清冷的雨夜。簾外雨潺潺,寒夜闌珊,我獨坐在昏黃如豆的燈前,細數(shù)著雨點叮咚。這時手里掬一杯香茗,香氣彌漫,自己盡情地舒展,太美了!
獨處,沒有人打擾,沒有人干涉,獨享這份寧靜,把一切繁忙瑣事全都拋閃,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卸去所有的羈絆,不必掩飾,不必約束,沒有催促,沒有緊迫。
獨享浮生
羅伯特·杜瓦斯諾[法]1950年
獨處有時是相對兩個人的,即使身邊并沒有同伴和掌聲。
難得是獨處
北宋初年有個叫林逋的隱逸詩人,喜歡種梅養(yǎng)鶴,遠避人世。這個人喜歡獨處,不與人接觸,把自己的心交給白梅青鶴,疏桐淺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昏黃的月光中,在水波微漾的小池畔,獨對疏梅,忘卻浮云,夜色靜謐,心得永恒。
獨處,可以在融洽過去與現(xiàn)在的默契中,勘透一種本色,完成一次精神的解脫、心靈的釋放、生命的體驗。要是不獨處,怎能體味疏影橫斜的妙境,怎能參透暗香浮動的韻致?
獨處,還是一種坦蕩,一種沉思。也許你厭倦了身影匆匆的俗世生活,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與狡詐,你可以選擇獨處。
獨處,為你開辟了一個只有自己存在的空間,單純的風景,純凈的天地,清新的心情和沉靜的思緒。
不總是有人感嘆那無根的飄零、無由的躁動、誘惑的世俗嗎?擁有獨處,才會給漂泊的心尋到一個詩意的棲居,讓浮躁的心有沉穩(wěn)的歸宿,把世俗的心滌洗干凈,讓它遠離紅塵。
子彈穿越蘋果
哈羅德·艾杰頓[美]1964年
讓一顆子彈慢下來是不現(xiàn)實的,但如果時間也像一顆飛馳的子彈,它就會摧毀我們脆弱的生活。
快慢的抉擇
讓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就好比在人生漫漫旅途中搭建了一座心靈驛站。
現(xiàn)在生活的節(jié)奏加快,壓力過大,使得我們整天疲憊不堪。工作占據(jù)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剝奪了我們讀書、聽音樂、郊游的權利。但是,我們不能屈從于繁瑣的生活,而應該堅持自己的個性,把“慢下來”進行到底。
你可以放棄很多無所謂的應酬,還可以放棄很多根本沒有必要的煩惱和憂慮,簡簡單單地做自己,把自己放飛在無拘的天空。
“慢下來”是很容易的,但對一些人來說,似乎很難。他們沒有決心,做不出舍棄的決定,在渴望和羨慕而不可得的痛苦中,讓自己沉淪。最大的無奈不是別人從我們這里奪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現(xiàn)實中給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變不了的,因為我們還要存活,但后者,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節(jié)奏慢下來,生命更充實,值得仔細的抉擇。
陽光洗禮
亨利·卡特·布列松[法]1955年
對于一顆無羈的心靈,即便是荒野,也會與青草一樣,散發(fā)樂土的芬芳。
旅游是悠閑的飛翔
旅游是悠閑的飛翔,像一只鳥兒,只揣著自己的心,沒有絲毫的牽累,自由自在地翱翔,也不知何處為家,只把自己心靈棲居的地方當作家。
也許告訴你,旅游是用心的,而不是用腿的,你會笑。但笑后思量,確實是這樣的說法。旅游不是簡簡單單的游山玩水,更不是向別人顯露你的閱歷,而是要用心去體驗的獨特情懷。
即使你困頓于腳步,但你的心卻已走遍了天涯。旅游不必非得用腳的,那只是一種形式,一種非常狹隘的形式,而最為廣闊的形式在于用心去旅游,揣著心去感悟。
在旅途中揮灑情意,感悟人生,仰而得天文之趣,俯而得地理之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魂飄海外,神游八荒,與前輩同嘆得失,偕后輩同增見識,攜儕輩同悟進退,是此,可得旅游之真諦。
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浪費了我們的情懷,閑置了我們的情趣,我們變成了空有一副血肉的機器人,疲憊的身體負荷一整套程式化的行為,使得我們的生活索然無味。
我們需要慢下心來,背起包囊,放逐心靈,做一次悠閑的飛翔。
當下的抉擇
杰特·別勒加德20世紀50年代
生活有時就是如此微妙,一味執(zhí)著就容易錯失眼前的幸福。
覺悟不在終極,而在當下
慧遠禪師對寺內的僧侶說:“山的頂峰有大覺悟?!鄙畟H們一聽,便紛紛準備登頂。許多僧人商量好聯(lián)袂而行,他們在天剛拂曉的時候就出發(fā),帶上充足的食物和水,齊心協(xié)力的朝山頂發(fā)足狂奔,中途要是累了只稍作休息,渴了餓了補給一下,心智全在山頂。惟有一個小沙彌,不與師兄弟為伍,獨自而行,不慌不忙,時而為青山的奇峻秀麗發(fā)出由衷的贊嘆,時而為鳥兒的自在高翔生出油然的歡呼,心底全然沒有山頂?shù)挠X悟。等小沙彌登到頂峰的時候,師兄弟們已然焦急地等候在那里。小沙彌就問:“師兄,你們怎么這么著急?。款^上的汗都滴下來了?!睅熜謧冋f:“我們找不到覺悟啊。”
下山后慧遠禪師說法:“覺悟不在終極,而在當下。山頂?shù)挠X悟虛無縹緲,沿途的覺悟才能收獲于己心。這次考驗,小沙彌可得大覺悟?!?/p>
生活如禪,只有沿途可以擷取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何必步履匆匆地追求虛無縹緲的幸福呢?
排隊的童車
鮑勃·諾伯20世紀60年代
很多時候,孩子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