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八
本篇是陽明對讀書遇見疑難的看法。陽明認為,讀書如僅停留于字面的求索,就難以理解得透徹。進一步說,即使書讀得不少,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得明白,如果不能用心去體會,從精神深處加以領悟與認識,也并無用處。
問:“看書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1],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2],他到看得多、解得去[3]。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4],亦終身無得[5]。須于心體上用功[6]。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7]。蓋《四書》、《五經(jīng)》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8]。此是為學頭腦處[9]?!?/p>
【翻譯】
有人問:“看書不能明白,怎么辦?”
先生說:“這是因為你只在文字詞義上穿鑿尋求,所以才不明白,你這樣看書,那還不如前人那樣地做學問了,他們倒是書看得多,意思也理解得明白。只是他們做學問雖理解得明白曉暢,卻終身無所得益??磿仨氃谛牡谋倔w上用功夫,凡是明白不了、實行不下去時,必須返回到自己心中去體會,那樣就馬上可以通曉了。其實《四書》、《五經(jīng)》說的也不過就是心的本體,這心的本體就是所謂的‘道’。明白了心的本體,也就是明白了道,這中間并無任何不同之處。這就是做學問的關鍵所在?!?/p>
注釋
[1] 穿求:穿鑿尋求。
[2] 舊時學問:前人所作的學問,與陽明提倡的學問相對而言。陽明主張讀圣賢書要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其精義,在領悟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這與前人讀書重在字義的講解而不求“格物致知”的學問有所不同。
[3] 到:倒。解得去:理解得透徹。
[4] 明曉:明白曉暢。
[5] 無得:無所得益。
[6] 心體:心的本體。陽明語錄中所說的心體、心之本體,都是指良知而言。
[7] 反:返。體當:體會領悟。
[8] 無二:沒有區(qū)別。
[9] 頭腦: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