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佛傳

佛教文學十講 作者:孫昌武 著


第一講 佛傳

佛傳是怎樣結(jié)集成的?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俗稱“佛”、“佛陀”,古印度人,后世尊為教主?!胺稹薄ⅰ胺鹜印辈⒉皇翘囟ㄈ嗣?,在古印度,這是普遍行用的觀念,意謂智者、覺者。后來在佛教里,三世十方有無數(shù)的佛,比如著名的西方阿彌陀佛、未來彌勒佛等。不過通常還是以“佛陀”指稱釋迦牟尼。實際釋迦牟尼也不是人名:釋迦是族名;牟尼,梵語譯音,寶珠、圣者的意思,連起來意謂釋迦族的圣人。另有說法,說他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前者意思是最好的牛,后者意思是事業(yè)成就者,也是表贊譽的美稱。

古印度沒有編年史傳統(tǒng),即使像佛陀這樣偉人的生卒年也沒有確切記載。據(jù)現(xiàn)存資料,他活了八十歲大體是被普遍承認的,據(jù)以推定的卒年則相差很大,有公元前544年、486年、384年等許多說法,依此來推算出他的生年。其中卒于公元前486年是漢傳佛教看法。古代社會發(fā)展緩慢,人物活動時間相差一二百年關(guān)系不大。

佛陀作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無疑是不世出的偉人,是執(zhí)著的修道者、成功的求道者和熱情的布道者;作為佛教創(chuàng)建者,是教主,是信徒膜拜的對象。他的人格、胸懷和意志,他的思想、學識和技藝,無論哪一方面都是十分杰出的。這樣的人物,作為膜拜、頌揚的對象,正可作為傳記文學的好素材。佛傳文學塑造偉大佛陀的生動形象,在世界文學人物畫廊里,堪稱是杰出的典型之一。

據(jù)傳佛陀寂滅之后,大迦葉帶領(lǐng)眾弟子追憶佛陀在世教導,阿難誦經(jīng),優(yōu)波離誦律,誦出導師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對什么人、教導了什么或制定了什么戒條,這樣形成了最早的“經(jīng)”和“律”。實際如今可考傳世最早的幾部《阿含經(jīng)》(“阿含”,梵語譯音,“傳承的說教”的意思;五部《阿含》中漢譯四部,即《雜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已是部派佛教時期的產(chǎn)物。不過可以確認其中所闡述的基本內(nèi)容應(yīng)是比較忠實地反映了佛陀教化的本來面貌的。在《阿含經(jīng)》里已經(jīng)有不少有關(guān)佛陀生平的段落。例如漢譯《中阿含經(jīng)》卷五六《羅摩經(jīng)》里有一段:

我時年少,童子清凈,青發(fā)盛年,年二十九。爾時極多樂戲,裝飾游行。我于爾時,父母啼哭,諸親不樂,我剃除須發(fā),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

這是佛陀出家情節(jié),還是第一人稱的簡單敘述,沒有過多地描繪和夸飾,與后來大部佛傳相關(guān)情節(jié)的精心刻畫和大力修飾不同。又佛陀寂滅前后情況,漢譯《長阿含經(jīng)》卷二至四《游行經(jīng)》(同本異譯有西晉竺法護譯《佛般泥洹經(jīng)》、失譯[譯者名字失傳]《般泥洹經(jīng)》)比較詳細地描寫了佛陀晚年游行教化情形,最后一段描述佛陀即將寂滅,阿難“在佛后立,撫床悲泣,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曀(沒落昏昧),何其速哉!群生(眾生)長衰,世間眼滅。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學地(佛弟子修證的一個階段,尚未證得涅槃,修學尚有余地),所業(yè)未成,而佛滅度(涅槃)’”;佛陀得知阿難悲痛欲絕,勸告他:“止!止!勿憂,莫悲泣也。汝侍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無二無量。阿難,汝供養(yǎng)我,功德甚大。若有供養(yǎng)諸天(天神)、魔(魔羅,欲界第六天主)、梵(色界諸天)、沙門、婆羅門(古印度四種姓之首,以祭祀、誦經(jīng)、傳教為專業(yè),為神權(quán)代表),無及汝者。汝但精進,成道不久?!弊詈髮懙椒鹜幽鶚劊俗迦朔稚崂?,整個過程描摹得真切感人。正是在這類最初結(jié)集的、保存在經(jīng)或律里的一些佛陀行事片段的基礎(chǔ)上,到部派佛教時期,形成敘述佛陀一生業(yè)績的完整的佛傳。由于各部派關(guān)于佛陀的傳說不盡相同,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佛陀觀又不斷發(fā)展變化,也就結(jié)集出許多部佛傳。

關(guān)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情形,早期有關(guān)記載難于考實。比較可靠的記述是《三國志》注所引魚豢《魏略》的說法:“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痹獕墼晔枪岸?大月氏是種族名,其先居住在今甘肅西部與青海鄰接一帶,漢文帝時被匈奴攻破,逐步西遷至阿姆河流域,公元一世紀創(chuàng)建貴霜帝國,是佛教興行地區(qū)。佛教從那里東傳中國是可信的。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種譯法。所謂《浮屠經(jīng)》應(yīng)當就是佛傳一類作品。傳播一種宗教,首先傳授描寫教主生平事跡的經(jīng)典,容易被人接受?,F(xiàn)在知名的第一位外來譯家安世高翻譯的經(jīng)本里有《轉(zhuǎn)法輪經(jīng)》,就是佛傳的一個片段,敘說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在今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西北七公里處)向他最初的五位弟子傳授“四圣諦”事。諦,道理、真理的意思?!八氖ブB”指四項真確的道理:苦(人生是苦,有逼迫義)、集(集起,苦的根源在生命從無明一層層緣生集起,直到老死)、滅(寂滅,涅槃,斷絕緣生,不再輪回,達到解脫生滅的絕對境界,這是修道的目標)、道(修道的方法,分為八項,“八正道”,符合道義的行為和思想方式,當然以佛法為準),這是佛陀覺悟的基本內(nèi)容。這就是所謂“初轉(zhuǎn)法輪”。按古印度傳說,統(tǒng)治天下的圣王掌握輪寶,可用來征服天下,無堅不摧。佛陀的教法能夠征服天下,無所阻礙,因此被比喻為“法輪”,傳播佛法則稱“轉(zhuǎn)法輪”。后來翻譯的《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五里的第三七九至四零二經(jīng)是長短不一的《轉(zhuǎn)法輪經(jīng)》,其中最簡單的文本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圣諦。何等為四?謂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傳的片段自佛教輸入中國早已被陸續(xù)翻譯成漢語?,F(xiàn)存漢譯完整佛傳,按所出年代主要有:東漢竺大力譯《修行本起經(jīng)》(約197年;異譯吳支謙《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劉宋求那跋陀羅《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東漢曇果、康孟祥譯《中本起經(jīng)》(207年)、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jīng)》(308年;異譯唐地婆訶羅《方廣大莊嚴經(jīng)》),東晉迦留陀伽譯《十二游經(jīng)》(393年),北涼曇無讖譯、馬鳴作《佛所行贊》(412—421年;異譯劉宋寶云《佛所行經(jīng)》),隋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jīng)》(587—591年),宋法賢譯《佛說眾許摩訶帝經(jīng)》(973—1001年)等,有些缺本不存。另有更多經(jīng)典包含佛陀生平的描述。例如《賢愚經(jīng)·須達起精舍品》,寫舍衛(wèi)國長者須達請佛、為造祇樹給孤獨園事,就是一個十分生動的佛傳片段?!顿t愚經(jīng)》是北魏河西釋慧覺等八位僧人到西域于闐參加法會,根據(jù)聽講記錄寫成的。這部經(jīng)典結(jié)成時代靠后,表達方法更為成熟,作為西域流傳的產(chǎn)物,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