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母不在心依何處

多年離家已成客 作者:張金剛 著


父母不在心依何處

算算你一共還能回家看幾次父母?

參加一位同事母親的葬禮,親眼看見同事跪對躺在面前的母親,哭得撕心裂肺,雙眼紅腫,我的心也跟著碎了。

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如此真切地感受過親人離去的痛楚,也根本沒有想過有朝一日父母撒手而去將是何種況味。潛意識里,父母仍是年富力強,身板硬朗挺得過雨雪、肩膀有力經(jīng)得起風霜,永遠是我們心靈借以棲息的港灣,堅強而溫柔,隔閡卻安心。

如今聽到這一聲聲悲凄的哭號,已再也無法抑制油生的酸楚,如針錐直戳心底。忽得發(fā)覺自己已過而立之年、妻兒環(huán)繞,父母已然跨過花甲之年、日漸枯老。一個一直害怕來臨、卻又不得不要直面的現(xiàn)實,已如魔鬼般地步步逼近,壓得心頭一陣憋悶,惶恐萬分。

已經(jīng)習慣了父母日夜守著那間破舊的土坯房,奔忙于那方簡潔溫馨的小庭院,經(jīng)營著日子,熬煎著歲月,密密地編織著對遠方兒子的思念和祈禱。只要無意在夢中閃現(xiàn),或是有意在腦海里憶起,身上、心上就會涌起無盡的溫暖和力量,堅強著疲憊滯緩的腳步。

已經(jīng)習慣了一家三口回家,只要在家門口按響車鈴,就會迎來久等的父母,滿面笑容地下了臺階,雙手抱過孫女,一陣噓寒問暖中相擁邁進家門,寂靜的小院頓時洋溢起久違的歡笑。父母那慈祥的面容、溫情的問詢,就如一貼強效的膏藥,祛除了所有的煩惱與不快,獨留幸福熱辣辣在心頭纏繞。

已經(jīng)習慣了父母從鄉(xiāng)下送來各種應時蔬菜,吃得放心又暖心。那幾畝老田,父母一直在辛勤耕種,雖是一年一年地荒減,但從未斷下。不為別的,就為了自食其力,不給并不富裕的我們增添負擔;就為了讓我們永遠能吃上老家地里產(chǎn)的豆角、黃瓜、玉米、土豆,以滿足他們做父母的丁點虛榮與驕傲,牽引住我們對根的眷戀與思念。

已經(jīng)習慣了當我的饞蟲作祟之時,總會有父母為我捧出的種種美食相伴。老家的老榆樹、香椿樹,每到春天都會被父親扒得光禿,讓母親精心烹制出甜美的榆錢飯、香椿魚兒,為我解饞。特別是閑冬里的煎餅、鹵肉、炸糕,更是引得我如孩子般地纏著母親為我準備;母親也會如兒時般地嗔怪我是饞貓,相視一笑,滿是甜蜜。

已經(jīng)習慣了在工作之余,將思念的電話打到父母的炕頭兒、地頭兒。電話里的父母總是熱情而興奮地講述著地里的收成、漸肥的豬仔以及村里的新鮮事兒;或者用試探的口氣征詢我們什么時候回家吃飯,如果回家一定帶上老婆孩子。電話里的我,也總會如父母叮囑我一般地叮囑他們:天熱記著防暑、天冷記著保暖、上山注意安全、生火注意通風……有時也會懷疑什么時候連我也變得婆婆媽媽,可是已不由自主。

是呀,已經(jīng)全然習慣了父母守在老家的踏實感覺,習慣了有父母牽掛并牽掛父母的幸福時光。真的不敢想像如果父母不在了,會是什么樣子。破舊的老屋是否還會經(jīng)得起風雨,簡樸的小院是否還會瓜果爬滿籬墻;那盤土炕將不再火熱,那方灶臺將不再飄香;思鄉(xiāng)的電話將打向何方,是否也會像失去父母的人們一樣惟有將思念寄于墳塋、紙錢或是夢鄉(xiāng)……那時,老家何以稱其為老家?那日漸紅火的幸福生活豈不是塌了半邊天空,只留無父母的孩子淚眼婆娑、心痛無依、日漸消瘦!

突然想起網(wǎng)絡上令無數(shù)人心酸落淚的一道簡單算術題:想想你通常一年回家?guī)状?,再想想父母最長可能健在多少年,算算你一共還能回家看幾次父母?這一簡單的拷問,不知敲醒了多少借口堂皇、冷落父母的兒女。

慶幸我被及時敲醒,慶幸父母依然健在。我定會?;乩霞遥?锤改?,聽聽父母的嘮叨,嘗嘗父母的手藝,再在父母膝下忘情地撒撒嬌,讓父母的有生之年,充滿幸福和歡笑,讓我那顆漂泊的心,心有所依,少留遺憾!

(刊于湖南《老年人》2010年第8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