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實中的康熙收復臺灣[*]
一、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zhàn)火、經濟凋零、國弱民貧、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國家基業(yè)??滴踉辏?662)吳三桂將長年抵抗的南明朝廷追入緬甸,擒獲永歷帝,并將他處死。南明勢力剛剛被消滅,代之而起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又盤踞在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各擁重兵。他們的財政戶部不得核查。吳三桂且可向全國選派官吏,號為“西選”,吏部不得掣肘。軍餉開支浩大,“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魏源《圣武記·康熙戡定三藩記》)。東南海島臺灣被鄭經占據,鄭氏本以恢復明室為號召,但自從永歷帝和鄭成功死后,失去了號召力和政治領導,鄭氏集團內叔侄兄弟失和,內訌不息,已蛻變成失去政治目標的海上武裝。東北則有俄羅斯人入侵,在黑龍江上設立許多軍事?lián)c,屠殺和掠奪當地人民。西北則有噶爾丹崛起,以伊犁為巢穴,其軍鋒和影響遠及于內外蒙古、南部新疆、西藏、青海以及中亞細亞,勢力強盛,窺伺中原,成為清朝的嚴重威脅。離北京不遠,又有察哈爾蒙古布爾尼之心存反側,蠢蠢欲動。中原地區(qū),還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明朝遺民亦在積蓄力量,俟機待發(fā)。整個中國大地上布滿了大堆干柴,一個火星的迸濺,就會燃燒起燎原大火,清王朝危機四伏,統(tǒng)治極不穩(wěn)固。
康熙逐漸成年,首先擒拿鰲拜,奪取權力,消除了朝廷內部的隱憂。隨即集中力量對付南方三藩,決心割掉這一惡性腫瘤。經過八年苦戰(zhàn),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叛亂,趁著告捷余威,又把注意力轉向臺灣??滴踅y(tǒng)一臺灣是戰(zhàn)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復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斗爭。
二、與臺灣又戰(zhàn)又談
清朝與臺灣鄭氏政權,兩岸對峙二十年,有時戰(zhàn)爭,有時談判,打打談談,一直呈膠著狀態(tài)。
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fā)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發(fā)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滴醵辏?663),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后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zhàn)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臺灣,在海上突遇臺風,船只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wěn),無力用兵海上。而臺灣鄭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產落后,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xiāng)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1667),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后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后,刑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則提出:“茍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fā),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昇《臺灣外記》)??滴醮饛停骸叭羿嵔浟魬倥_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fā),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愿臺灣成為獨立于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后發(fā)生三藩之亂,中原戰(zhàn)火彌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發(fā)兵攻福建、廣東,與清軍作戰(zhàn),占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zhàn)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臺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福建總督姚啟圣派副將黃朝用赴臺。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稱臣奉貢,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堅決不同意將臺灣比照琉球、高麗之例,認為“臺灣人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圣祖實錄》卷109)。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三、決策選將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塽繼立。清廷討論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反對武力攻取臺灣的人很多??滴醵荒辏?682)“戶科給事中孫蕙條陳,臺灣進兵宜緩”?!埃ǘ荒辏┢咴拢缧且?,井宿度,尾長二尺余。”令百官言事,“尚書梁清標奏,今天下太平,凡事不宜開端,當以安靜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奏請暫停臺灣進剿”(《圣祖實錄》卷103)??滴跖懦吮姸喾磳σ庖?,調走了認為“臺灣難攻且不必攻”(《圣祖御制文集三集》卷二)的水師提督萬正色與福建將軍喇哈達。決定采取“剿撫并用”的方針,“宜乘機規(guī)定澎湖、臺灣……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并用,底定海疆”(《圣祖實錄》卷91)。
臺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zhàn)須賴水師,滿族將士嫻習馬步,而不習水戰(zhàn),必須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姚啟圣推薦施瑯當此重任。
施瑯,福建晉江人,有勇略。早年為鄭芝龍部下,后隨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瑯在福建與鄭氏作戰(zhàn)多年,了解臺灣情況,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他一貫主張攻取臺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閑13年。
康熙決定起用施瑯,授福建水師提督。此時,鄭氏竄犯福建、廣東的軍隊已被福建總督姚啟圣逐出。姚亦主張攻取臺灣,說“臺灣斷須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揚”(姚啟圣《憂畏軒奏議》),并已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水師。但在作戰(zhàn)方略上,姚啟圣與施瑯意見分歧,致出師日期一再推遲。施瑯請求康熙給予“專征”之權,督撫只管后勤供應“催趲糧餉”,指揮作戰(zhàn)全部由自己負責??滴跬饬耸┈樀恼埱?。姚啟圣此后無權過問作戰(zhàn)事宜,但他以大局為重,和衷共濟,全力支援前線,保證了施瑯出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四、戰(zhàn)斗與善后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施瑯率兵2萬余人,乘戰(zhàn)船200余艘出征。鄭克塽則派勇敢善戰(zhàn)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zhàn)船與施瑯相當?!熬壈吨虊?,置腰銃,環(huán)二十余里為壁壘”(《清史稿·施瑯傳》),兩軍展開激戰(zhàn),歷時七晝夜。施瑯右眼負傷,游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chuàng)。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蘭理傳》)。5年以后,康熙見蘭理,極嘉獎他作戰(zhàn)英勇,“問澎湖戰(zhàn)狀,命解衣視其創(chuàng),慰勞甚至”。總兵朱天貴“以十二舟薄敵壘,焚其舟,殺傷甚眾,戰(zhàn)益力。俄中飛炮,仆舟中,猶大呼殺賊,遂卒”(《清史稿·朱天貴傳》)。澎湖大戰(zhàn),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 000人,浮尸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臺灣。
澎湖戰(zhàn)敗,鄭克塽等極為恐慌。施瑯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臺灣兵將,優(yōu)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yī)治之后,釋放回臺,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臺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王師之不早來”(阮旻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滴踅邮芡督担瑑?yōu)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yōu)敘錄,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突椭I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圣祖實錄》卷111)。封鄭克塽公爵,封劉國軒侯爵,“降眾四萬余,或入伍,或歸農”。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臺灣遂告統(tǒng)一。
施瑯因平臺灣功,封靖海侯。他與鄭氏有殺戮父子兄侄的大仇,有人認為:施瑯戰(zhàn)勝必定會進行報復。但施瑯未妄殺鄭氏一人,他說:“絕島新附,一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保ā肚迨犯濉な┈槀鳌罚?/p>
收復臺灣后,又發(fā)生棄留之爭。有人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易藪賊,欲棄之”;也有人說,“海外泥丸,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于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臺灣歷史綱要》)。施瑯反對放棄臺灣的主張。他認為:臺灣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屏蔽,倘若放棄臺灣,必為紅毛(指荷蘭)復占,“乃種禍后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施瑯《恭陳臺灣棄留疏》)。康熙贊同施瑯的意見說:“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保ā犊滴跗鹁幼ⅰ范暾露蝗眨?/p>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始設臺灣府與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臺、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筑城戍守,臺灣寶島得以統(tǒng)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注釋
[*]原載《炎黃春秋》,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