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羌族民間詩集,包括兩部長詩,一是《木姐珠與斗安珠》,一是《羌戈大戰(zhàn)》。長期以來,這兩部詩在羌族地區(qū)廣泛流傳,深受群眾喜愛。
羌族民間敘事長詩《木姐珠與斗安珠》是羌族民間說唱詩《喜慶歌》、《祭祀歌》、《喪事歌》中的一部唱段。據(jù)說這些古歌原來共有三十六部(也有人說七十二部的),后來由于年久口頭失傳,流傳至今的只有二十多部了。
羌族古歌中的《喜慶歌》,即在重大的喜慶節(jié)日演唱的民間說唱詩。羌族每年有兩大喜慶節(jié)日:一是陰歷四月初一,是迎接春耕的節(jié)日,羌語叫“土爾錫迷”;一是陰歷十月初一,是歡慶豐收的節(jié)日,羌語叫“蒙格錫迷”。每當節(jié)日來臨,羌族人民以一個或數(shù)個村寨為單位,舉行慶祝活動,祭祀祖先,禱告天神,迎接春耕或慶祝豐收,并由說唱藝人(多數(shù)是“錫拉”,即巫師)演唱喜慶歌。在悠揚雅麗的歌聲中,伴著節(jié)奏明快的羊皮鼓點,邊歌邊舞,群情激昂,通宵達旦。
《喜慶歌》每部敘述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有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內容,可以單獨演唱。部與部之間互有關聯(lián),彼此照應。其中有著名的神話傳說,如《天仙女》,羌語叫《木姐珠》;有英雄人物傳說,如《赤基》,羌語叫《遲》;有生產歌謠,其中又分《打鐵歌》、《養(yǎng)蜂歌》,羌語叫《吉葉》、《牟西》;有魔怪故事,如《驅魔歌》、《忌諱歌》,羌語叫《如肚》、《爾母》。此外,還有風俗習慣故事等。這些民間說唱詩,語言豐富,比喻生動,音韻鏗鏘,生活氣息濃厚,富于民族色彩。它是羌族人民長期用心血澆灌培育出來的一支瑰麗的花朵,是羌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
《木姐珠與斗安珠》在羌族地區(qū)流傳廣泛,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影響深刻。從內容上講,它稱得上是一部優(yōu)美的神話詩;從它的社會效果和歷史影響來看,它還具有濃重的史詩色調,對羌族族源、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研究,都有較大的價值。因此,羌族人民一談起《木姐珠》,就會高興地異口同聲地說“那是我們的木姐珠”,“那是我們羌人的祖先”,心中流露出一種驕傲、自豪和崇敬的情意。
一部文藝作品,為什么具有如此深刻的藝術感染力?受到群眾這樣強烈的贊譽呢?這主要是由于它的主題思想具有強烈的反神權特色,以及作品中主人公高大形象迸發(fā)出來的藝術效果所致。
《木姐珠與斗安珠》的中心思想內容是:通過天爺?shù)娜髂窘阒榕c凡人斗安珠的愛情故事,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場古代社會人與神、神權與反神權的復雜斗爭場面。一對天真無邪、熱愛勞動、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青年,在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爺面前,毫無畏懼,敢于冒犯“天威”,沖破人與神的界限,勇敢地迎接了天爺?shù)膰揽岬目简?,用智慧?zhàn)勝了天爺?shù)陌侔愕箅y,揭穿了天爺?shù)姆N種毒計,終于獲得了勝利——婚姻自由,在艱苦的生活道路上,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美滿的幸福生活。為羌族人民的社會進步,生產發(fā)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奠定了社會物質基礎。
《羌戈大戰(zhàn)》的內容是:羌族人民歌頌自己的祖先,從西北辛勤地遷徙,歷盡艱難險阻,與魔兵戰(zhàn)、與戈人戰(zhàn),最后消滅了戈人,樂業(yè)于岷江上游地區(qū)。他們在這里修寨、筑關、分封立地,定居下來。詩中反映了當時部族戰(zhàn)爭的殘酷,羌人被逼遷徙的歷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