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06年3月至5月,應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邀請,我赴羅馬大學東方研究院訪學。此地是歐洲傳統(tǒng)漢學研究的一所重鎮(zhèn),也是現(xiàn)代西方培育中文人才的一座名園。在東方研究院圖書室和意大利國家圖書館,先后借得近代西洋漢學典籍多種;在梵蒂岡圖書館,又讀到17–19世紀西士所撰中國語文手稿數(shù)十種,并且隨讀隨記,攢積筆記七萬余字,這些便構成了本書的基礎。
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是我研讀的重點。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文獻目錄學家王重民就曾專訪梵蒂岡圖書館,撰成《羅馬訪書記》(1936),有叩門引路之功。七十年后,恰有機會讓我續(xù)行重民先生當年走過的路。如今我把所讀所記整理成冊,并仿其書名,題作《羅馬讀書記》,愿以此表示:本書只是循前人之跡,略進一步而已。雖然,我所關注的對象與重民先生很不相同,他的興趣在歷史宗教文獻上面,我則更多地留意早期西士探索中國語言文字的作品,語法著作、漢外字典等等。近年來,國人對海外漢學以及西方漢語研究史的探討漸成熱學,一些先前罕知的文本陸續(xù)面世,針對各種具體文本的研究也在逐步展開。西方人接觸、認識和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過程漫長而又曲折,我們距離摸清這一過程還很遠,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量文本尚待發(fā)掘;即便業(yè)已面世的文本,大部分仍有待深度闡解、細致比較。相信今后會有學人矢志于此,逐一探究本書敘及的那些作品,尤其是梵蒂岡館藏的西士語文手稿。個案考辨、文本詮釋是學術史研究的基礎,西方漢語研究史乃至整個中西語言接觸史的粲然明了,將取決于能否破譯所有關鍵的文本,探識文本背后的重大事件,并最終縷清文本與文本、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聯(lián)。
在梵蒂岡圖書館,因受限于規(guī)章,每借僅得兩本,每讀又只能一本,不容易比照對勘;且為時日所迫,讀既匆匆,記也草草,行文或嫌松散,誤錄、錯解亦難盡免。惟期來日能有機會重讀,再予校核訂正。又因手續(xù)繁瑣,在館就讀期間未能及時復制,幸蒙德保羅(Paolo de Troia)博士襄助,補印得若干材料。尤其《康熙字典全目》一稿,復印質量上好,得以據復件將封面、信件等再行翻拍,為本書增色不少。近聞業(yè)界人士有意出資,將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悉數(shù)復制,運返中國。此事一旦做成,我輩不必再遠飛羅馬,就能坐覽梵城漢籍,一何便哉!雖然先讀為快,但后讀者必能有更多發(fā)現(xiàn),作更多思考。
書中所錄筆記的部分內容,精簡后曾以文章形式發(fā)表于《當代語言學》、《語言科學》、《中華讀書報·國際文化》等刊物,編入本書時多有修訂。對海內外各方同人的支持,筆者均至為感荷,謹在此一并申謝。
姚小平
2009年仲春
于北外語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