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總有一種力量托舉我們

已過萬重山 作者:周瑄璞 著


第一輯 總有一種力量托舉我們

閱讀痛與慰

陀思妥耶夫斯基:懸崖邊的救贖

我們能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領略到最多的就是懸崖狀態(tài)。他的故事、人物、情感,都是一種危在懸崖,那些主人公,都像被作家施了魔法一般,隨時面臨崩潰。愛情,兇殺,賭博,生存,苦悶,貧困,這些事件仿佛都在懸崖邊演繹著,隨時有著峰回路轉,隨時可能身敗名裂,隨時可以一夜暴富,隨時又會全盤皆輸。

我們常常哀嘆自己成不了偉大的作家,寫不出曠世作品是因為我們生活太正常了。我們每天過著按部就班的,沒有風險和懸念的生活,不可能暴富,也不會餓肚子,沒有對巨大病痛(癲癇之類)的深刻體驗,也沒有面對即將砍頭的經(jīng)歷,更不知道要下定決心殺掉一個人是怎樣的心靈沖突。我們甚至從來不敢去走向懸崖,怎么還敢在懸崖邊做文章呢?

可是他敢,他不但敢于自己走向懸崖,在那里走來繞去,還把他的主人公,一個個都邀請到懸崖邊上。他給他們描繪那絕美而殘忍的風景,誘惑他們:卡拉馬佐夫父子和兄弟,拉斯柯尼科夫,馬美拉多夫,賭博天才。這些小人物:雙重人格、幻想家、罪惡與情欲本能、被傷害與被侮辱的人,似乎都受到了他的蠱惑,或者受那長長白夜的干擾(是否那樣的白夜很容易讓人過度興奮,面臨分裂?),總之他們都心甘情愿地來到懸崖邊,接受作家的擺布和驅遣,上演著一出又一出人間悲劇、喜劇和鬧劇。

一切都打碎,一切都破裂,在癲狂中演繹著貧窮和絕望,上演著流血和陰謀,交疊著崩潰和紛亂。

可是,我們分明在這絕望與陰謀中看到了溫情,于崩潰和紛亂里感到了溫暖和欣慰。為什么呢?

想起一個故事:一個人落下懸崖的過程中,抓住了一棵樹,正懸在那里時,佛由此而過,他呼救,佛說,要我救可以,你得先放手。他怎么敢放手呢,于是佛說,你如果不放手,我怎么救你呢。于是,這是一個悖論,如果你不放手,你就不知道佛真的會救你。

各種宗教之間,不同的只是內(nèi)容,而目的都是一樣,那就是,他們都是人類最終的心靈歸宿。那就是,我們只有在懸崖邊,才更能感受到宗教的巨大力量。最終,宗教會救贖這些不幸淪于懸崖邊的人,不管他是一只腳已離開地面,還是正在向下墜落而抓住了一棵樹,宗教總是在他離地幾尺遠的地方等待著托舉他。

每個人都絕望而面臨崩潰,但每個人都面對著宗教那寬厚的救贖??ɡR佐夫兄弟,他們貪婪而可憐的父親,那愚蠢而狠毒的私生子;人格分裂的拉斯柯尼科夫,卑賤而高貴的索尼亞、杜尼亞;還有那欲壑難填的賭徒們,他們都在上帝那悲天憫人的懷抱里。

那讓人心靈滌蕩而純凈的是寂寞而窮困的彼得堡青年,他在白夜里陪著等待約定好了愛情的娜斯簡卡四個晚上,眼看著她的愛情無望而投入了自己的懷抱,就在兩個人海誓山盟之后離開河邊,奔向他們的新生活時,那失約的人來了——這可恨的白夜,為什么不是黑天呢,黑天就看不清這一切了——娜斯簡卡像小鳥一樣在兩個人的懷抱中來回撲了兩次,最終——不,她的心一直都屬于那個人——拉起那遲到者的手,兩個人跑了。

小說的結束是第二天的清晨,我們的男主人公從噩夢般的白夜里醒來,懷著破碎的心收到娜斯簡卡的來信,告訴他自己就要結婚了。他躲在租來的小屋里訴說著人類的嫉恨:“要我痛責之余讓你的心蒙上一層憂傷……”“我要把你跟他一起走向圣壇時插在黑色發(fā)髻中的那些嬌艷的鮮花掐碎,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朵……哦,決不,決不!愿你的天空萬里無云;愿你那動人的笑容歡快明朗,無憂無慮;為了你曾經(jīng)讓另一顆孤獨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欣悅的幸福,我愿為你祝福!”

于是,我們流著淚微笑了,因為總是有一種仁慈的力量托舉我們,總是有人來救贖我們?nèi)祟惖牡赖碌拙€。

凡·高:永遠都辦不到?

凡·高的一生只追求過兩個女人,一個是他房東的女兒,再一個是寡居并帶著一個孩子的他的表姐。他對這兩個女人的追求得到了同一個答案:“不,永遠辦不到!永遠辦不到!”

凡·高的生活落魄而混亂,他靠他的弟弟養(yǎng)活,每個月給他寄錢來,后來他跟妓女克里斯汀混在了一起??死锼雇∮形鍌€孩子,都不知父親是誰,她靠出賣肉體養(yǎng)活年邁的母親和五個孩子,她肚子里有了第六個孩子,還是不知道父親是誰。這時她和凡·高相遇了,兩個人住在一起,因為凡·高不管怎么說有一間房子,不至于讓克里斯汀在街邊從事營生。凡·高用弟弟每月寄來的錢買豆角、面包給大家吃,買顏料畫畫。這就是生活,聽起來有點荒誕。

克里斯汀生病了——她能不生病嗎?——凡·高帶她到醫(yī)院去,醫(yī)生檢查完后對凡·高說,你再不能讓這位可愛的夫人到街上去干那事了,那會要了她的命的。凡·高說,不行啊,她要養(yǎng)活這么多孩子,還有她的母親。醫(yī)生無奈說了幾個字:“事情往往是這樣?!?/p>

我想我們看人物傳記無非是想尋找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奧秘與規(guī)律,領略他們的風采和獨具的魅力??墒窃跉W文·斯通的《凡·高傳》中,我們看到這么多堅硬如石的冷峻現(xiàn)實,凡·高也從未嘗到成功的滋味。

凡·高還很年輕就死了。我從另外的資料上看到凡·高是死于梅毒。他死前跟很多人告別,他認為,“無論如何,他生活過的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他想到了他的一個又一個朋友,包括跟他說永遠辦不到的人,因為,“他們促使他愛上了人世間那些橫遭蔑視的人”。

我不想描述我讀完《凡·高傳》那一刻是如何眼淚縱橫,也不想說它帶給我的心靈震撼,只想說當我們遇到什么困境、麻煩、挫折時,總能想起這句話——事情往往是這樣。

可我還總是陷入一個猜想,如果凡·高在有生之年,他的畫被畫商成功包裝,他火遍全世界,他當然不可能再餓肚子,也不用再去找那些低檔次的妓女,是世界馳名的大藝術家,那兩個女人,還會說,“永遠辦不到!”嗎?

2007年9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