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怎么會讓別人相信

梁冬說莊子·大宗師 作者:梁冬 著


第七章: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怎么會讓別人相信

你要回歸自己的內(nèi)在,

說出自己內(nèi)心真正相信的東西。

只要你相信,別人也會相信。

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馀、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欣賞音樂就是讓你身體的頻率去感應(yīng)樂章的頻率

然后,莊子又接著講了一句話——“故樂通物,非圣人也?!庇腥苏J為,這個“樂”是快樂的樂。意思是,如果你的快樂只是構(gòu)建在物質(zhì)的需求上,那么你就不是圣人。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在做音樂的時候,一聯(lián)想到某些事物,就不是圣人做音樂的狀態(tài),因為情緒、體驗、旋律是超乎于具象之上的。

基本上,音樂是一段有旋律的聲波頻譜。在音樂欣賞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能夠?qū)⑵溥^于具象化。

小的時候,我被拉去聽交響樂,《動物狂歡節(jié)》、《森林交響曲》等。我總是在想,這一段音符是不是預示著有頭大象來了,那一段音符是不是代表仙鶴在飛,這一段旋律是不是證明大家在開party,那一段旋律是不是表示一群野狗在吃著烤羊肉串……

四十歲的時候,我認識了很多做音樂鑒賞的朋友。他們告訴我,聽音樂的時候并不需要去想象畫面。音樂是讓你身體的頻率去感應(yīng)樂章的頻率,它是超越具象文字語言、超越象形思維的。

心里面有遠近親疏的,就得不到普遍的人心

接下來,“有親,非仁也”,意思就是,如果心里面有遠近親疏的分別,就離普遍的人心遠了。我在大學學習大眾傳播的時候,一位老師講的話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大家記住,所謂溝通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你講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相信,或者沒有被感動,卻試圖通過和別人溝通,讓他們相信或者被感動,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說:“那么,應(yīng)該怎么辦呢?”他說:“最重要的是,你要回歸自己的內(nèi)在,說出自己內(nèi)心真正相信的東西。只要你相信,別人也會相信。

所以,與外物溝通的手段是與內(nèi)在的協(xié)調(diào)。這就是如遇向外,反求助于內(nèi)。如果你想跟別人進行外在的溝通,就需要往自己的里面走,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幾年做《冬吳相對論》的時候,我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在節(jié)目中,我們自己聊得很辛苦,聽眾聽著也會感到很難受;若我們自己酣暢淋漓地聊天,大家則引發(fā)出強烈的共鳴。

其實,《冬吳同學會》的第一期也講出了我們自己的焦慮。在一個知識社會普遍存在的時代,人人都是大咖,《冬吳同學會》又是什么?我和老吳花了很長時間進行溝通,才得出一個本來就明白的道理——老朋友不需要從這里獲得什么,也沒指望帶走什么。

所以,《冬吳同學會》的初心就是朋友和朋友的聊天,與其他朋友分享生命的同在狀態(tài)?;蛟S聽眾想要得到的不是信息而是頻率,這就像莊子說的“故樂通物,非圣人也”。它是頻率,而不是具象的有用沒用或者是什么不是什么。

有親,非仁也”,意思是當你擁有了分別心,認為自己跟這個人更親密、跟那個人不親密的時候,就離內(nèi)在的人心遠了,因此要回到內(nèi)在自我的人心。

所以,“人者,仁也”,就是說每人都有內(nèi)在的核,這個核就是最初的那顆種子。

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在講仁的時候,說它就是指內(nèi)在本來就具有的狀態(tài),而且是如此地普世。一個人并不會因為你特別喜歡他,他就沒有了貪嗔癡慢疑,他就不需要去廁所——再漂亮的女人也一樣;而一個人也不會因為有人特別討厭他,他就沒有同情心。

其實,人和人都差不多。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回到內(nèi)在本來就具有的狀態(tài),所謂的消費者分級、定位等,都是很不靠譜的事情。

真正優(yōu)秀的節(jié)目不存在適合誰或者不適合誰的問題。有一次,我們?nèi)胰藝谝黄鹂础斗钦\勿擾》,一家老小有著各自的愛好,但我們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喜歡或者覺得很好看的東西,而且好笑的地方大家都覺得好笑。

所以,定位這件事情,是落于氣這個層面的。內(nèi)在的定見,才是正見。

沒有在利里面看到害、沒有在害里面看到利的人,都不是君子

莊子又說:“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也就是說,如果一些人特別講究天時,他們就是機會主義者。如果一件事情只有現(xiàn)在能做,明天就不能做,后天也不值得做,那么這件事情不做也罷。

像《冬吳相對論》這樣的節(jié)目,去年復播或者明年復播,在我看來沒有特別大的區(qū)別,節(jié)目不賺錢的時候那么做,節(jié)目賺錢的時候也沒指望著能夠賺多少錢。

讀《莊子》的時候,我常常獲得了片刻的安慰。有些時候,我以為是這樣,但常常會被社會的共業(yè)裹挾,就會懷疑內(nèi)在的信心。后來,我發(fā)現(xiàn)原來莊子就是這樣認為的,而且地球上許許多多聰明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反復驗證過莊子在某些時候或狀態(tài)下,是真的很高級。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如果不能夠把利與害打通來看,沒有在利里面看到害,或沒有在害里面看到利;沒有在好處里面看到風險,或沒有在風險里面看到機會,就不是君子。

因為求名而喪失了自己本性的人,就不是一個有道的人。

之前,我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問答,之所以古代覺得優(yōu)伶娼妓不高級,也許是由于他們的職業(yè)特點。一方面,士大夫階層絕對不能娶她們;另一方面,這個職業(yè)具有先天的悲劇性。比如,他是一個搞笑演員,但家里有了喪事,本來就不應(yīng)該開心的,但自己為了工作還需要去搞笑,說明這個職業(yè)遠離內(nèi)心自我真性情——因為古代的人是以職業(yè)距離內(nèi)在自我的遠近,或者說大道的遠近,來衡量它的高低貴賤。

行名失己,非士也”,講的是為了名聲和好處,傷害到內(nèi)在的自我,就不是天地之間的人。

馮學成老師在《禪說莊子》中講道:“當我們的社會性和自然性發(fā)生了沖突,雖然沖突傷害到了我們的自然性,但在平時我們往往是沒什么感覺的;只有當沖突威脅到生命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到自然性的珍貴。所以不要去‘行名失己’,更不要‘亡身不真’,為了事業(yè),為了名譽,為了這個,為了那個,喪失了自己生命的本真?!?/p>

大概,這幾句話確實講出了真人的另外一面。簡而言之,莊子試圖用真人的狀態(tài)來表達——要把自己融入世界萬物的過程中,不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否則,會讓你的行動有偏差,做人不舒服,而且旁邊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不舒服。對此,小梁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發(fā)現(xiàn),并且驗證過了。

不要輕易被別人肯定的眼神所綁架

莊子說:“亡身不真,非役人也。”用現(xiàn)代場景來解釋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只是活在虛幻的朋友圈點贊當中,即使死去也不會有真切的感受,因為那是為別人而死,不是為自己而死,也沒有什么意思。

在這一段中,莊子列舉了若干在中國古代有意思的,據(jù)說還被列為有情操的高人的狀況,并提出了與這些人相反的意見——“若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狐不偕是堯時期的賢人,據(jù)說堯要將天下讓給他,狐不偕就不肯接受,甚至投河自殺。莊子認為,他死得不高級,完全受到朋友圈的點贊所束縛而死,就是為了“我連天下都不要,我就想死”的名聲,被別人的目光所綁架。所以,莊子認為這種死沒什么意思。

務(wù)光是夏朝時候的賢人,湯要讓天下給他,他也是斷然拒絕,然后投河自盡,看上去死得比較高級。莊子認為,他又是一個因為朋友圈點贊而死的人。還有伯夷和叔齊也是類似差不多的故事,還有箕子、紀他,等等等等。莊子列舉這些人的事,就是想說明他們?yōu)榱怂^別人肯定的眼神或者支持,被別人的意志綁架而死。

這讓我想起歷史上很多所謂忠臣,他們就是要給皇帝賣命,恨不得拉全家十族(包括鄰居、親戚朋友等人)陪葬,只是為了讓史官給自己寫上一句話:“這個人堅持真理,所以被殺掉?!?/p>

大概從夏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古代歷史上就一直存在這種習慣——為了留取歷史上的名聲,沒有讓自己活到自然的狀態(tài)。對此,小梁也無法作出該如何評價的判斷。但是,起碼莊子對此給出了差評。

我們的分別心從哪來呢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意思不僅僅是做了好事不追求名聲,它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對得道真人來說,天邊飄過五個字“啥都不是事”,好事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壞事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壞。

那么,我們的分別心從哪里來呢?其實,我們的整個大腦活在一種有趣的慣性當中??梢宰鲆粋€有趣的實驗,如果現(xiàn)在我說出五個字,而且你不要去想象這五個字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你會覺察到什么?我想,或許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想到“紅杏出墻來”這五個字,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嗎?這就是我們大腦運行的機制,我們活在對過往聲音重復的慣性以及對未來聲音想象的慣性當中。由于這些慣性常常反復出現(xiàn),于是它們變成非真實的幻象。

有些時候,這些慣性甚至直接導向我們對好與壞的判斷,因為這樣比較節(jié)省我們的內(nèi)存和運算量。換句話來說,比較省我們的“腦油”。

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九九乘法表,其本質(zhì)就是用口訣代替推演,用慣性接替實像。一說到“三七”,你自然而然想到“二十一”,我卻說“三七”既可以是苗鄉(xiāng)三七,又可以是用來做云南白藥的三七。

這種把真實的推理口訣化、結(jié)構(gòu)化以及慣性化的方法,非常符合人腦的需求,因為能夠直接得出答案。然而,這樣一來,會出現(xiàn)最大的問題就是,讓我們不假思索。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總是活在這樣的慣性當中,對于道德判斷的好壞利弊,也都習慣性地被這樣認知了。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喜歡吃甜食。每個小朋友吃到甜食都很開心,不管這種甜度是來自水果的甜,還是來自香精合成的甜。但是,為什么蒼蠅聞到糞便的臭味,就覺得香呢?因為那也來自它的慣性。

當覺察到幾乎一切關(guān)于好壞、對錯的判斷,都只不過像九九乘法口訣一樣,已經(jīng)被結(jié)構(gòu)性地導出答案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覺察,這可能是我們所有痛苦的源泉,因為這些痛苦很多時候都只不過是由習慣開始。

做一個不被自己性格綁架的人

一般情況下,到了二十八九歲還沒有把自己嫁出去的話,女青年就會開始焦慮。其實,必須在三十歲之前把自己嫁掉,只不過是在人類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八歲的時候,積習傳承下來的觀念而已。在現(xiàn)代社會,或許女青年在三十歲之前把自己嫁掉,并不會讓自己更快樂,起碼與讓自己快樂之間不一定是正向關(guān)系。而到三十歲的時候事業(yè)還沒有看到方向,男青年就開始焦慮了,因為有句話叫“三十而立”。

在這一篇講到關(guān)于怎么死得高級這件事情上,莊子特別提到了在歷史上被認為死得其所、死得重如泰山的人,他們不求國家、不求利益,用死來彰顯自己在朋友圈里面獲得的認同感。莊子認為這些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在臨死前還念念不忘的是“歷史將會如何描寫我”。一般人會被利益綁架,一般人之上的人會被自己的口碑綁架,更高一級的人會被歷史上自己的名聲綁架。所以,圣人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給出“藥品”。

我每天在讀《莊子》的時候,時常會陷入莊子在寫這些內(nèi)容時的精神狀態(tài)。很多時候,讀書是調(diào)頻的過程,就像聊天也是調(diào)頻的過程一樣。我想,莊子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他一定在問自己應(yīng)該以什么樣的方式死去,應(yīng)該如何死得高級。

那么,你知道莊子是怎么死的嗎?也許歷史上有一些相關(guān)的記載,但應(yīng)該并不怎么壯烈,這就是莊子最終的選擇。出生不是一件多么宏大的事件,圓寂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時刻。“生死一也”,兩眼一閉,第二天早上醒來,一天過去了;兩眼一閉,到了下輩子醒來,一輩子就過去了。

在很久以前,莊子可能已經(jīng)隱約感受到了反儀式感的魅力。我發(fā)現(xiàn),做得非常好的企業(yè),很少做特別具有儀式感的大型活動。儒家強調(diào),儀式感包含了一種禮儀——用來強調(diào)個體或者是群體的價值。但是,莊子具有某種反叛精神,不按常理出牌,具有宏大視野,并且真正理解人性,更不會被自己的性格綁架。

現(xiàn)在,我想再反過來講講前面的“故樂通物,非圣人也”這句話。之前我們講過,如果音樂太過于具象化,就不是圣人所追求的。其實,可能還有另外一種讀法,叫“故樂(l-)通物,非圣人也”。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快樂或喜悅,是基于某些實體的物質(zhì)的話,也是被器物所綁架,也不是圣人。

的確,真正的快樂可能不怎么花錢,也花不了什么錢。

讀書的快樂,來自“反芻”

有一次梁友圈聚會的時候,我們一幫朋友聊天。我說:“如果有機會,可以試著體會一下用意念將自己的左側(cè)鼻孔或者右側(cè)鼻孔塞住,如果不用手去摁著鼻孔就能感覺到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把念頭從眼睛以外,收回到眼睛以內(nèi)?!?/p>

也許你還能夠通過自己的意念,把自己正在塞住的鼻子,啪地打開,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其實,鼻塞的時候,鼻孔瞬間通暢會非常令人愉快。

你可以試一下,是否能夠不用按迎香穴、不用洗鼻鹽、不用打針、不用刮痧、不用吃藥,僅憑自己的念頭,通過鍛煉自己的念力,來讓自己的鼻子通暢呢?

如果能夠做到,那就是你不用通過具體的東西而得到的快樂,這也就是圣人的快樂。

這樣的快樂需要花多少錢,需要什么工具呢?如果你能夠通過自己的念力,讓自己想念的人在三天之內(nèi)給你打電話或者發(fā)微信,甚至你能在報紙上看到他的相關(guān)消息,抑或朋友突然轉(zhuǎn)發(fā)了一條關(guān)于他的消息給你,又需要花什么錢呢?

以上就是雖然這一段已經(jīng)講完,但我再反過來看“故樂(le)通物”另一個版本的解釋。

其實,讀書的快樂來自“反芻”,就像牛在吃完草以后,晚上將其吐出來嚼一嚼,再吞進肚子里得到的快樂。所以,牛的消化能力很強,是因為它經(jīng)常反復咀嚼。

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著紅燒肉的味道,把自己的口水嚼爛之后徐徐咽下,你會不會有一種若有若無吃紅燒肉的感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