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發(fā)布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在中小學以及高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綱要》提出“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系統(tǒng)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鼓勵編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本以及多層次、成系列的普及讀物?!毒V要》還明確指出要“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就給中小學乃至高校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
中學生要想更為高效、比較全面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就不能只靠語文課本,還要博覽精讀,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誦讀優(yōu)秀的作品上,這就是我們編選這套《中華經(jīng)典素讀本》的初衷。
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交際工具,更是承載人類文明的重要媒介。在當今社會,文言文雖然已經(jīng)不再是人們交際的工具,但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道德理念、價值觀等卻亙古常新。學生誦讀這些文本的過程,就是和古人開展心靈對話,向他們汲取智慧,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懷和道德情操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些理念,我們在編選這套讀本時,確立了如下原則。
一、章節(jié)編排
全套書分為六冊,初級、中級、高級各兩冊。每一級則按照時代順序編排,分為先秦卷、兩漢卷、魏晉卷、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兩宋遼金卷、元明卷、清及近代卷等八個單元,每冊四個單元,目的是讓學生盡量全面、系統(tǒng)地感知我國各個歷史時代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思想潮流。
此外,六冊書按照難度系數(shù),由淺入深,逐級遞進。比如第13冊中的先秦部分,主要是一些寓言故事、神話故事。進入第15冊,先秦部分就更多地開始出現(xiàn)具有一定難度的歷史故事片段,對于諸子百家的選編也更強調(diào)完整性、系統(tǒng)性。這種編排有利于學生按照自身特點,逐步提升閱讀古文的能力。
二、文章選擇
各個歷史時代的選文,首先力求文質(zhì)兼美,便于誦讀。古人為文,抱有強烈的功業(yè)意識——所謂“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出于這種創(chuàng)作目的,從整體布局而言,古人特別講究行文的起承轉(zhuǎn)合,抑揚推進;從字句錘煉而言,或以單行散句為主,或駢偶結合而行;從風格而言,或流利暢達,或簡潔凝練。誦讀這樣的文章,對于學生體會古文凝練、雅致之美是很有幫助的。
其次,各個時代的選文,力求有利于學生汲取養(yǎng)料,吸納其中仍然鮮活的因子,以便更好地學習現(xiàn)代漢語?,F(xiàn)代漢語的語言系統(tǒng)是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變化而來的,二者一脈相承,是“源”與“流”的關系,既有差異性,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汲取古代漢語中的養(yǎng)分,我們對文章中富有哲理、言辭優(yōu)美、情蘊豐厚的句子劃線標注,以便于大家在最短時間內(nèi),把握文章精髓,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再次,內(nèi)容涵蓋全面。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內(nèi)涵豐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列舉了中國一百多項對世界的貢獻,認為有許多古老的發(fā)明都源自中國。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契機下,本著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我們編選的這些文章,內(nèi)容涵蓋科技、哲學、政治、宗教、歷史、教育、文學、書法、繪畫、醫(yī)學、軍事等各個領域。同學們在誦讀這些文字時,可以初步感知濃縮于其中的中華文明精神,感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可以了解歷朝歷代文人的情感生活,透視他們的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
除此之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教育“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語文課程標準》的這段話是我們選編這套作品的重要參考。這些作品或歌詠山川,或記述經(jīng)歷,或闡發(fā)哲理,或抒懷言志……它們記錄了古人對于真善美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記錄了古代士人心懷天下,道濟蒼生的宏愿。學生日日浸潤之,涵泳之,就會無形中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有助于加強道德修養(yǎng),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塑造完美人格。
最后,文體涵蓋全面。大概而言,有駢文有散文。具體言之,則涵蓋了辭賦、頌贊、箴銘、哀祭、碑志、序跋、論辯、奏議、書啟、詔令、雜記、詩話、詞話、戲劇……可以說,這是本套書區(qū)別于其他文言讀本的一大特點。讀者在提升文言閱讀能力的同時,對于古代典籍中常見的各種文體也有了基本把握。文體知識既明,對于以后進一步學習乃至賞析古人文言作品,都大有裨益。同時,也有助于古為今用,提升自己現(xiàn)代漢語運用的能力。
三、注釋翻譯
文言文閱讀最大的障礙就是字詞關。因此,我們在原文下面附列盡可能詳盡的注釋。注釋時,首先涉及的是文章出處。出于對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我們將盡量選擇出自名家之手??本珖赖谋咀?。
對于讀者可能不認識的生僻字詞,在文中加注拼音;對于一些古今含義差異較大的字詞,或者疏通起來比較難的句子,詳加注釋、解說。注釋時,如果是句子,一般是先將其譯成現(xiàn)代漢語,然后再分別解釋句中的關鍵字詞、典章制度等。如果是字詞,則先解釋其在文本中的含義。
對于原文翻譯,我們將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這對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古代語法、字詞句含義是很有助益的。
四、閱讀提示
文章譯文后面,附有閱讀提示,主要目的是激發(fā)讀者的閱讀積極性,幫助讀者更快、更好地進入文本。具體而言,遵循下列原則。
首先,注意結合作者所處時代和文章文體方面的特點,或突出其歷史價值,或彰顯其文化意義,或揭示其哲學意蘊……既注意對讀者的啟發(fā)性,又要求具有一定深度,以期真正起到輔助閱讀的作用。
其次,倡導開放性閱讀。為方便教學或者加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還設置了“學問思辨”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鼓勵讀者開發(fā)想象,獨立思考,對文本提出看法和疑問。
最后,對文章涉及的一些有趣味的話題,提供可以相互參看的閱讀書目、文章篇目或者線索。目的是以原文為生發(fā)點,激發(fā)讀者更為廣泛的閱讀興趣。對于一些不太好查找的篇目,附錄于“學問思辨”之后,以便拓展學習。
五、使用方法
本套書每兩冊為一個獨立系統(tǒng),分別涵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明、清及近代八個大的歷史階段。這樣編排,一方面有利于讀者在閱讀中了解相對完整的文學發(fā)展脈絡,另一方面也便于授課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重新將內(nèi)容進行編排組合。比如將六冊書中的先秦卷部分組合到一起,就是相對完整的先秦文學史。
除此之外,本書編排還照顧到了學生每學期在校學習的時間。每冊書共四大單元,比如,第十三冊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四個部分。先秦單元中又分四個小的版塊,分別是:遠古神話,大美中華;醫(yī)易同源,澤被蒼生;諸子智慧,發(fā)蒙醒聵;以史為鑒,可知得失。這樣,每冊書算起來一共是十六個小版塊,和學校每學期十六到二十周的教學時間安排大致吻合。了解到這一特點,在實際運用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每周解決一個小版塊——學習量不大,同時又能做到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具體學習方式可以通過選修課,也可以作為課下作業(yè)留給學生。
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以嘗試在脫離注釋和翻譯的情況下獨立疏通原文。文言文學習和英語學習一樣,既要積累詞匯,也要注意培養(yǎng)語感。積土成山,讀得多了,閱讀能力自然就增強了。在借助古漢語詞典或者注釋,仍然無法理解原文的時候,再去翻看譯文,這樣看似耗費時力,實則更有利于初學。再有,文章賞析只代表編纂者對文本某一方面的理解,所謂“詩無達詁”,對于古代典籍的理解也是如此。因此,讀者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并結合“學問思辨”環(huán)節(jié)提出自己的看法。
當然,由于編寫時間緊促,再加上學養(yǎng)所限,這套書肯定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由衷期待著更多專家的指教,以便我們修訂。
王海興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