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版序言

沙鄉(xiāng)年鑒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


初版序言

有些人離開了野生生物也可以生活,有些人卻做不到。這里的隨筆就表達了后者所感受到的欣悅與所面臨的窘境。

在文明進程開始擯棄自然環(huán)境以前,野生生物在人們眼中,就像晨風和落日一樣理所當然。現(xiàn)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得犧牲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萬物?只有和我一樣的少數(shù)人會認為,看到大雁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要比看電視所得到的快樂更生動自然,尋找一朵白頭翁花的美妙情趣與言論自由一樣,都是不可剝奪的權利。

我承認,在機械化生產(chǎn)為我們帶來豐盛的早餐之前,在科學為我們揭示野生動植物從何而來、如何生存之前,自然環(huán)境里的這些東西幾乎沒有多少人文價值。因此,全部矛盾就歸結為一個值得思量的問題。我們這些少數(shù)派看到了進化過程中的遞減定律,反對我們的人卻沒有看到。

人們必須根據(jù)事物的狀況調(diào)整對策。這些篇章就體現(xiàn)出了我的對策。它們分為三部分。

第I部分敘述的是,我和家人在遠離現(xiàn)代生活的簡陋木屋中過周末時,觀察到了什么景象,產(chǎn)生了什么感受。威斯康星州的這個沙地農(nóng)場,先是被日趨龐大與完美的社會耗盡資源,之后又遭到了拋棄。我們則試圖用鏟子和斧頭,在這座農(nóng)場上重建我們在其他地方失去的東西。正是在這里,我們進行尋找,并仍能找到上帝所賜予的食物和無窮樂趣。

這些木屋隨筆按照月份先后排列為“沙鄉(xiāng)年鑒”。

第II部分是“隨筆:四處漫游”,其中細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插曲,它們讓我明白,我的同行者并非步調(diào)一致。這一逐步加深的認識過程有時是痛苦的。40年來,我在美國大陸各個地方親身經(jīng)歷的這些插曲,對于各種可被共同歸結為“自然資源保護”的議題,是很有代表性的例證。

第III部分是“結論”,其中提出了一些邏輯性更強的觀點,科學合理地解釋了我們這些少數(shù)派所持有的不同觀點。只有對我們非常有認同感的讀者,才會費神思索這里提出的具有哲學意味的問題??梢哉f,這些隨筆告訴了我的同行者,應該怎樣做才能恢復我們應有的步調(diào)。

自然資源保護并未取得應有的進展,因為它與亞伯拉罕式的土地觀念毫不相容。人們認為土地是屬于自己的商品,因此濫用土地。只有把土地視為我們所隸屬的群落,我們才有可能帶著愛與尊重來使用土地。只有通過這種途徑,土地才能在機械化時代的沖擊中幸存下來;也只有通過這種途徑,在以科學為主導的情況下,我們才仍有可能收獲土地奉獻給人類文化的美學價值。

土地是一個群落,這是生態(tài)學的基本觀念,但是土地應該得到愛與尊重,這種觀念是倫理規(guī)范的延展。土地會帶來文化上的收獲,這一事實很早就被人們所接受,之后卻又常常被人遺忘。

這里的文章試圖融合這三種觀念。

當然,關于土地與人的看法,會受到個人經(jīng)歷和偏見的混淆與扭曲。然而,不論怎樣,水晶般透澈的一點是:我們?nèi)遮咠嫶笈c完美的社會,如今就像患上了疑難雜癥,由于時刻擔心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是否運行良好,竟至失去了維持的能力。整個世界都如此貪婪地要求得到更多的浴缸,結果卻失去了制造這些浴缸所需的穩(wěn)定性,甚至失去了關掉水龍頭的性能。在這種時候最自然、最有益的行動就是,略微放一放業(yè)已泛濫的物質(zhì)享受。

要達到這種觀念上的轉(zhuǎn)變,我們或許應該對照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萬物,而對非自然的、馴養(yǎng)的、失去自由的事物要重新進行評估。

——奧爾多·利奧波德

1948年3月4日

于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

(注:此為“初版序言”,根據(jù)作者初版時的原文譯出。其中提到的第Ⅰ部分、第Ⅱ部分、第Ⅲ部分與本版所選擇的譯本不完全一致是正常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