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初唐詩人,最早明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被視為盛唐詩風的倡導者。
◎ 幽州臺:即薊北樓,相傳為燕昭王陳黃金求士之地。
◎ 愴然:悲傷的樣子。
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營州契丹叛亂,陳子昂隨建安郡王武攸宜赴河北平叛,但是出師不利,前軍將士相繼陷沒。陳子昂上書,請求帶領一萬精銳,趁敵人戰(zhàn)勝輕敵之際前去奇襲。但是武攸宜覺得陳子昂是文人,不堪大用,根本沒有理會他,只給他安排了一些文書工作。有志難展的陳子昂登上戰(zhàn)國時燕昭王設黃金求士的高臺,想到當年昭王在此招納樂毅,使燕國得以打敗強大的齊國,躋身戰(zhàn)國七雄之列,感慨萬千,吟唱出了這首作品。
在作品中,陳子昂將自己孤獨地置于天地之間,既無法與前代明君結(jié)識,又不能等到未來的知己,自己明明掌握著真理,在這悠悠人世中卻沒有人能夠理解,只能獨自黯然落淚。人與人之間雖然能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交流,但是卻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因此陳子昂的孤獨感,也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
這首詩剛開始只是在友人為陳子昂集寫的序中出現(xiàn),并不以完整的詩歌形式流傳,但后世卻成了陳子昂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之一,也許就是因為其中描寫出的孤獨感,能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