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桓公六年
【題解】
春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小國要自保,就必須互相團結(jié),共同抵御大國的侵略,同時要修明政治,自強不息,使大國不敢欺侮。這個道理,作為大國的楚國的鬥伯比與小國的隨國的季梁,認(rèn)識是一致的,所以鬥伯比建議制造假象,使隨國放松戒備,自高自大,使它周圍的小國離心,最終達到消滅它的目的;季梁則諄諄勸諫國君要忠于民而信于神,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粉碎了楚國的陰謀。文章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季梁在何益”一句,呼應(yīng)下段,是連接全文的脈線,起了點睛的作用,使文章能放手從兩方面進行渲染。《左傳》記事往往這樣,通過對立雙方的行事言語,將事件的全過程完整有序地記錄下來。這種“花開兩朵”的寫法,成為后來傳奇、小說的慣用手法。
楚武王侵隨〔1〕,使薳章求成焉〔2〕,軍于瑕以待之〔3〕。隨人使少師董成〔4〕。鬥伯比言于楚子曰〔5〕:“吾不得志于漢東也〔6〕,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7〕,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8〕,請羸師以張之?!毙苈是冶仍?sup>〔9〕:“季梁在〔10〕,何益?”鬥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11〕。
【注釋】
〔1〕楚武王:名熊通,是楚國第十七代國君?!‰S:姬姓國,侯爵,地在今湖北隨縣。
〔2〕薳(wěi 偉)章:楚大夫?!〕桑褐v和。
〔3〕瑕:隨地,在今湖北隨縣。
〔4〕少師:官名?!《褐鞒帧?/p>
〔5〕鬥伯比:楚大夫。
〔6〕漢東:指漢水之東的小國,如隨、江、黃、六等國。
〔7〕張:張大,擴張。
〔8〕侈:狂妄,自大。
〔9〕熊率且(jū 居)比:楚大夫。
〔10〕季梁:隨大夫。
〔11〕毀軍:毀損軍容。故意使軍容不整。
【譯文】
楚武王入侵隨國,派薳章去隨國講和,把軍隊駐扎在瑕地等待結(jié)果。隨國人派少師來楚軍主持和議。鬥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國在漢東一帶不能得志,是我們自己失策所造成的。我們擴大三軍整頓裝備,用武力威脅他們,他們便會因為恐懼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因此很難離間瓦解他們。漢東的國家以隨國最大,隨國如果自高自大,就一定會拋棄小國,小國離心,對我們楚國有利。少師這個人狂妄自大,請君王讓軍隊裝成疲弱的狀況來使他更加自滿。”熊率且比說:“隨國有季梁,這計謀有什么用?”鬥伯比說:“這是為日后打算,少師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楚武王因此有意使軍容不整,以接待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1〕,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2〕。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3〕,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4〕,臣不知其可也?!惫唬骸拔嵘鼱环誓]〔5〕,粢盛豐備〔6〕,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7〕。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8〕,’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9〕,謂其不疾瘯蠡也〔10〕,謂其備腯咸有也〔11〕。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12〕,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13〕’,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14〕,無讒慝也〔15〕,故務(wù)其三時,修其五教〔16〕,親其九族〔17〕。以致其禋祀〔18〕。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p>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授:賦予好運,照顧。
〔2〕淫:淫虐亂政。
〔3〕祝史:主持祭祀的官?!≌o:講實話,無虛言詭語。
〔4〕矯舉:詐稱功德以欺騙鬼神。
〔5〕牲:牛、羊、豬?!唬╭uán 全):毛色純一的牲畜?!∧](tú 圖):肥壯。
〔6〕粢(zī 資):糧食。粢盛,裝在祭器中的糧食。
〔7〕成民:謂養(yǎng)民而使之安居樂業(yè)。
〔8〕博碩:寬廣碩大。
〔9〕蕃滋:蕃育滋生。
〔10〕瘯蠡(cù luǒ 醋裸):家畜疫病,皮毛上生疥癬。蠡,此通瘰。
〔11〕咸有:兼?zhèn)洹?/p>
〔12〕三時:指春、夏、秋農(nóng)忙時季。三時不害。即農(nóng)時不受擾害。
〔13〕嘉栗:使之美善?!≈季疲好谰?。
〔14〕馨香:芳香遠(yuǎn)聞。
〔15〕讒:讒言,誣陷別人的壞話?!№╰è 特):邪惡。
〔16〕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7〕九族:說法不一。一說自高、曾至曾孫、玄孫九代。一說己族之外,加外祖父、外祖母、岳父、岳母、姨母之子、姑母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
〔18〕禋祀:見《鄭莊公戒飭守臣》篇第三段注〔14〕。
【譯文】
少師回去后,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準(zhǔn)備聽從他的請求。季梁勸阻隨侯說:“上天正眷顧楚國,楚軍表現(xiàn)疲弱,是在誘惑我們,君王何必急著出兵呢?臣聽說小國所以能抗拒大國,是由于小國得道而大國淫虐亂政。所謂道,就是忠于人民而取信于鬼神。國君經(jīng)常想到對百姓有利,這就是忠;祝史祭祀時的言詞誠實不欺,這就是信。如今人民挨餓而國君放縱私欲,祝史在祭祀時虛報功德,我不知道這樣做有什么好。”隨侯說:“我祭祀時用的牲畜毛色純正而且肥壯,盛在祭器中的糧食豐富完備,怎么會不取信于鬼神?”季梁回答說:“人民,是神靈的主宰。因此圣明的君王先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奉獻祭品時就祝告說‘牲畜又大又肥壯’,是說人民的財力普遍存在,是說他們的牲畜肥大而且繁殖眾多,是說牲畜不生疾病皮毛又純潔,是說牲畜類全體壯,兼而得之。在奉獻糧食時祝告說‘潔凈的糧食豐富充足’,是說他們春夏秋三季沒有遇到災(zāi)害,人民和睦,年成豐收。在奉獻甜酒時祝告說‘至善至潔釀好酒’,是說他們上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沒有背離的心念。所謂芳香之氣遠(yuǎn)聞,是說沒有誣陷別人的邪惡。因此他們專心忙著春、夏、秋三季的農(nóng)事,修明五教,親近九族,用這些來向鬼神祭祀。這樣,人民就和睦,鬼神也就賜予他們幸福,因此做任何事都會獲得成功?,F(xiàn)在人民各自懷著異心,鬼神也就沒有主宰,君王的祭祀雖然豐盛,又怎能求得鬼神降福?君王姑且修明政事,與周圍兄弟國家親近,也許能免于災(zāi)難?!?/p>
隨侯感到恐懼,于是修明政事,楚國就沒有敢再來攻打隨國。
(李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