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狂歡節(jié)看熱鬧
我去威尼斯,本為尋訪中國—意大利人民的友好使者馬可.波羅的遺跡。豈料,他在那里的唯一遺跡、傳說中的故居正在修繕,停止向游人開放。初衷未能實現(xiàn),未免令人遺憾。但是,我卻有個意外的收獲,長久難忘的驚喜。這就是,我們在那里巧遇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節(jié),親歷了10多萬人如醉如癡的狂歡場面。
那是去年2月26日。汽車一到威尼斯,只見這個著名水城的大街小巷,船頭橋尾,到處是彩旗飄揚,氣球高懸,人流涌動。原來,從2月14日到27日,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狂歡節(jié)在這里舉行。當晚是最后一個狂歡之夜。我們一行人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過狂歡節(jié)的場面,沒有親身經(jīng)歷。因此,不顧旅途的勞頓,放下行裝,帶上幾個面包,我們就乘高速火車直奔狂歡活動的中心、著名的圣馬可廣場。到達廣場,已是晚上九時許。能容納幾萬人的廣場上,只見燈火輝煌,明亮如同白晝;只聞鼓樂震天,人聲喧騰如同海潮。走近來看,廣場上擠滿了人,幾乎都是年輕男女。他們幾十人一團,幾百人一伙,有的放開喉嚨高歌,有的扭動腰肢狂舞,有的抱著酒瓶豪飲。那一片又一片歡騰雀躍的氣氛,那一個又一個狂放不羈的神態(tài),使人感到如墮忘情的仙人之境,再也不知人間還有什么煩惱。什么是狂歡節(jié),我平生第一次初步有所領(lǐng)略。
威尼斯狂歡節(jié)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狂歡節(jié)之一。歐洲的狂歡節(jié)據(jù)說都起源于古代的神農(nóng)節(jié)。每年的冬去春來之際,人們自動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歡慶新的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開始。而威尼斯狂歡節(jié)的起源則另有一說:公元12世紀,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國日漸強盛。1162年的初春,它戰(zhàn)勝附近的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國,稱霸一方。為慶祝這一勝利,威尼斯人走上街頭高歌歡舞,一連數(shù)日不休。從此,他們每年在這個時候都舉行歡慶活動。時到100多年后的1296年,這個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國根據(jù)宗教節(jié)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歡慶活動的時間固定下來,即從2月初到3月初之間到來的四旬齋的前一天開始,延續(xù)大約兩周時間。到18世紀,狂歡活動盛極一時,歐洲各國的王公大臣、富商巨賈、紳士淑女都趕到威尼斯,觀賞精彩的室內(nèi)音樂和戲劇演出,參與街頭和廣場上的民眾狂歡。威尼斯遂贏得“狂歡節(jié)之城”的稱號。19世紀之后,威尼斯共和國逐漸衰亡,狂歡節(jié)逐漸失去活力。直到近20年,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威尼斯的狂歡活動才重新恢復,而一經(jīng)恢復,就更加多姿多彩。
當?shù)氐呐笥迅嬖V我們,在過去的十幾天中,已有五六十萬人前來參加狂歡活動。這樣,只有40多萬人口、平日相當寧靜的威尼斯,就陡然喧鬧起來。從室內(nèi)到街頭,音樂會、戲劇演出、歌詠比賽、服裝表演、化裝舞會,一場接一場,每天都不斷。2月27日是狂歡節(jié)最后一天,也是狂歡活動的高潮。這一天,將在全城舉行化裝大展示。
這天的一大早,我們就趕往威尼斯城內(nèi)。為了一覽這個水城的旖旎風光,我們以步當車,邊走邊看。一路之上,盡是幽靜的小巷,整潔的廣場,狹窄的河道。而河道之上,盡是造型別致的小橋,橋下清幽的河水中盡是首尾高高翹起的小舟“貢多拉”。若是在平日,我們滿可以盡情領(lǐng)略這座古城的建筑之美,這座水城的靈秀之氣。但這一天卻不同,因為更為惹人注意的,則是那滿街滿巷、滿河滿舟參加狂歡活動的男女。他們身著奇裝異服,臉掛怪誕的面具,頭佩奇特的巾飾。他們邊走路邊與圍觀的人群打趣,邊劃槳邊與河岸上“作壁上觀”的人招手。他們的裝扮,他們的做派,給這個春寒料峭的季節(jié)帶來勃勃生機,給這座恬靜的城市平添濃烈的歡愉氣氛。
裝束艷麗奇特的狂歡者
很明顯,所有的人流,無論是陸上的還是河中的,都在向作為市中心的圣馬可廣場匯聚。幾百年來,這個曾被拿破侖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一直是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矚目的中心。廣場四周矗立著一座座體現(xiàn)歐洲古典建筑藝術(shù)風格的佳作:既是宗教紀念性建筑、也是威尼斯城邦政治權(quán)力象征的圣馬可教堂;既是雄偉的宮殿、威嚴的城堡,又是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的總督宮;100米之高、500年之久的圣馬可鐘樓,既是城市的制高點,也是威尼斯城的象征。平時,游人觀賞的是這些建筑的藝術(shù)之美,而這一天,藝術(shù)之美卻被匯聚在這里的狂歡人群的海洋所淹沒。在東西長175米、南北寬57米的圣馬可廣場上,在這個廣場東面的另一個小廣場上,在廣場東、西、南三面的拱廊上,參加狂歡的人群擁擠得水泄不通。不少人還涌到廣場東邊大水道旁的空地,涌到廣場周圍的街巷。據(jù)第二天當?shù)貓蠹垐蟮?,在狂歡節(jié)達到高潮的午后時分,僅圣馬可廣場就聚集有近10萬人之眾。
這10萬人,除了像我們這樣的極少數(shù)看客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化裝。其中,一部分人是簡單化裝一下。他們或在臉頰上畫個逗樂的圖案,或在頭頂上扎個怪誕的發(fā)式,或在身上披件奇異的外衣。這些人基本面目可見,真實人形可辨。他們有的是早有準備,帶裝而來;有的是逢場作戲,臨時在路旁的店鋪買個面具套在臉上,或者到現(xiàn)場后請人在臉上描畫幾筆。我看到,在廣場的各個入口處,在廣場的一些邊緣地帶,擺放著一排排專門代人化裝的攤位。只要交上折合一兩個美元的意大利里拉,不消五分鐘時間,那些技藝嫻熟的化妝師,就可根據(jù)顧客選定的圖案或顧客特定的臉型,給他或她畫上一副動人的臉譜。
當然,聚集在廣場上的狂歡者大多是濃妝艷抹。據(jù)說,為了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狂歡節(jié),他們往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做準備,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設計臉譜和服飾。他們刻意追求的是,臉譜和衣飾要與眾不同,要怪誕離奇,有的還要求具備一定文化品位。他們化裝之后,近的從城區(qū),遠的從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趕來。一路上,不知招惹多少人圍觀,不知贏得多少人的激賞。他們當中,有的扮裝成動物,諸如憨態(tài)可掬的企鵝、縱身欲躍的花豹、雙目炯炯的老虎、踽踽獨行的大象;有的扮裝成各種膚色的靚男美女,諸如袒胸露臂的黑非洲班圖族少女、頭插五彩鳥羽的南美洲印第安射手、臉罩流金溢彩面紗的穆斯林貴婦、熱情奔放地狂舞不休的吉卜賽女郎;有的化裝成不同類型的古代人物,諸如眉慈目善的神父、風流倜儻的騎士、兇神惡煞般的蒙面人、熱戀中的公爵與貴婦;還有的化裝成童話或神話中的角色,諸如金發(fā)雙面武士、紅衣雙身女妖、振翅欲飛的天使。而最引人圍觀的則是坐臥在小廣場中央的一個妖魔。她金身青面,頭發(fā)是一堆糾結(jié)盤繞的毒蛇,渾身披著鱗甲,上肢長著利爪,下肢有三米多長,拖在地上緩緩蠕動。原來這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墨杜薩。她作惡多端,后來被英雄佩爾修斯斬殺。所有這些奇形怪狀的狂歡者,都不露一絲真容,都不說半句話語。人們可以從他們的形體和動作作出種種猜測,但最后還是分不清他們究竟是男還是女,是老還是少。這就愈發(fā)增加了觀眾的好奇心,也愈發(fā)增加了表演者的神秘感。一位裝扮海神的女士在散場后顯露出真容時說,她對這樣的自娛又娛人,甚感欣慰和開心。
參加狂歡者一般都戴獨具特色的面具
參加威尼斯狂歡節(jié)的人,自然大多來自意大利。但是,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意大利周邊的法國、德國和奧地利。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不少游客專程趕來湊熱鬧。據(jù)記載,1769年,連奧地利的皇帝也曾喬裝成平民前來威尼斯參加狂歡節(jié)。而今,有些西歐國家的皇室成員和達官顯貴,據(jù)說也有化上濃妝,隱去真身,混跡于狂歡的普通百姓之中。我在廣場上碰到兩位講法語的女士。她們告訴我,她們是母女關(guān)系,特別喜歡讀大仲馬和小仲馬父子的作品?基督山伯爵?和?茶花女?。她們經(jīng)過精心設計,特制了各自的衣帽,母親兼扮兩部作品中的兩位男主人公,女兒則兼扮兩位女主人公。她們兩情依依,在“熱戀中”來到狂歡節(jié),“重新回味”那發(fā)生在上個世紀的動人的浪漫故事。我問她們的來歷,回答只有“巴黎”二字,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從她們雍容的舉止、不凡的談吐和高雅的意趣來看,我敢斷言,這母女二人肯定是來自法國的上流社會。
威尼斯狂歡節(jié)為什么竟如此吸引人?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回答。如果說幾百年前舉行狂歡節(jié)是為了奉天祭神或歡慶戰(zhàn)爭勝利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狂歡節(jié)的宗教色彩和政治色彩現(xiàn)在都已很淡漠。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參加狂歡節(jié)就是為了娛樂。在這個冬去春來的時節(jié),敞開胸懷,徹底放松一下,拋卻煩惱,抖掉積淀一冬的沉郁之氣,以輕松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當然,這也不單是一種尋歡作樂的純娛樂活動。從節(jié)日期間的文藝演出來看,這也是一項頗具思想底蘊、各種藝術(shù)形式紛呈的積極文化活動。從上演的諸多歌舞節(jié)目來看,從化裝展示中那別致新穎的衣飾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也是意大利和歐洲各國人民聰明才智的一次集中大展示。
俗話說,內(nèi)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威尼斯狂歡節(jié)當然是熱鬧非凡,但它畢竟是一種很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需要認真研究。我對意大利的社會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威尼斯狂歡節(jié)上,也就只能是看熱鬧,看不出多少“門道”。
(1999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