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學和繪畫的關系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霸姰嬐础焙汀霸姰嫯愘|”的爭論不絕于耳。中國古代很早就有“詩畫一律”的傳統(tǒng)。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美學家萊辛在其著作《拉奧孔》中,通過對拉奧孔父子被蟒蛇纏繞的神話故事在史詩和古希臘雕塑作品中的不同表現(xiàn),系統(tǒng)地探析了時間藝術的詩與空間藝術的雕塑、繪畫各自的特殊性質,指出藝術手段的不同必然導致藝術表現(xiàn)的差異。萊辛的這一論述,開啟了人們對不同藝術門類相關關系的研究興趣。另一位德國古典美學家黑格爾繼承萊辛的觀點,認為繪畫與詩是藝術發(fā)展史中的兩個環(huán)節(jié),藝術終將超越感性的藝術媒介向精神性的藝術媒介(聲音、語言)發(fā)展,詩才是藝術的最高形式,他認為文學的地位遠遠高于繪畫?,F(xiàn)代美學家則反對將各類不同的藝術進行機械的分割。他們把文學和繪畫,乃至其他一切藝術都看作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因此,有著一種不受媒介差別所左右的生命威力和共同的美學規(guī)律。興起于19世紀末的比較文學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發(fā)展成一門最有活力的“顯學”。這門學科除了對不同國別和語言的文學進行比較研究,還強調以跨學科的意識和視野,探討文學與包括繪畫在內的其他藝術的相互借鑒、相互生發(fā)、相互印證、相互影響的多方面關系。
20世紀80年代,傅惟慈、周煦良、潘紹中等老一輩優(yōu)秀的翻譯家把毛姆作品譯介到中國,引起國內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曾掀起一次“毛姆熱”。他們對毛姆長、短篇小說的評論和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梁晴的選題頗為獨到。她喜愛毛姆作品,更留意到毛姆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她從與毛姆相關的傳記、書信和評論中找到大量實證證明這位英國小說家對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濃厚興趣,并在小說家的文學作品中發(fā)掘蛛絲馬跡,以跨學科的比較視野,從小說作品的主題、敘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討高更對毛姆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毛姆研究增添了一筆鮮亮的暖色,這是一次值得鼓勵的嘗試。她的這一研究,不僅豐富、深化了學術界對毛姆的研究,為毛姆的小說提供了新的解釋空間,而且為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提出了一個鮮活的、成功的藝術經(jīng)驗。
梁晴于2006年考入暨南大學從我攻讀博士學位。她以前就讀于四川外語學院(今四川外國語大學,下同),本科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保送至四川外語學院的研究生部攻讀英美文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yè)后又在深圳一所高職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多年。暨南大學文藝學學科歷來重視文學研究中的比較意識和方法。這些便促成梁晴的既有基礎、興趣愛好與這里的學術氛圍、研究套路的因緣交集!入校后我聽了她的匯報,根據(jù)她的上述情況,鼓勵她進行這一選題的研究,并指導她閱讀有關比較文學的書籍,力求掌握比較文學的方法,開闊其視野、培植其意識。同時引導她研讀西方美學史著作,以及中國古代詩畫關系研究的相關論著。梁晴的性格開朗直爽,富小資情調。文學與繪畫也是她恒久的興趣所在,把文學研究與自身的愛好相結合,令她的寂寂書齋生活充滿著陽光與生命的熱度?,F(xiàn)在她的研究成果即將出版,我感到十分高興,同時也送上滿滿的真誠的祝福和肫切的期望!
劉紹瑾
2015年5月9日于廣州羊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