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月亮本體與中國哲學(xué)及智慧的象征

晚唐鐘聲:中國文學(xué)的原型批評(修訂本) 作者:傅道彬


第二節(jié) 月亮本體與中國哲學(xué)及智慧的象征

映照在中國人心靈世界里有兩種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種是神話觀念中的月亮,神話的月亮是詩化的月亮,它淡泊靜謐空寂通脫給中國古典藝術(shù)以深刻的象征啟示;一種是科學(xué)本體的月亮,它盈虧變化,時晦時明,啟迪著中國的科學(xué)與智慧。

在人們的一般觀念里科學(xué)意味著純客觀真理的認識與發(fā)現(xiàn),其實一個民族的科學(xué)意識往往受制于某種文化意識,科學(xué)傾向也反映著文化傾向,在中國古代歷法中普遍流行的農(nóng)歷(陰陽合歷)既重視月相盈虧變化,又照顧寒暑節(jié)氣,這就是《呂氏春秋·貴因篇》所謂:“夫?qū)徧煺?,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歷者視月行而定晦朔,因也?!钡@種歷法在人們習(xí)慣中一直被稱作陰歷,這并不是流傳幾千年的口誤,它反映著月亮在辨別時間中的作用,月的變化一直是人們確定時間變化的重要方法。王國維《生霸死霸考》謂:“古者蓋分一月之日為四分:一曰初吉,謂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謂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謂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謂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0893398433.png" />人們依靠空中月亮確定時間區(qū)分月份,月亮已是懸掛于蒼穹之上的月份牌、大鐘表了。在這個大鐘表上一般每月分六期。

朔:每月初一,《說文》曰:“月,一日始蘇也?!蔽覈糯鷼v法中重視朔日,在西周時國君每月初一(朔)要舉行廟祭,慶祝明月的復(fù)活。

胐:月生三日光未盛?!墩f文》曰:“月未盛之明”,從月從出,表示月將出來。

明:《說文》曰:“照也。從月從囧?!盼?img alt="3"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0895717952.jpg" />,從日”,囧是窗,日月相照為明。

望:十五日,即滿月?!墩f文》曰:“月滿與日相望如朝君也。”

魄:指月十六日后所生陰影?!墩f文》曰:“陰神也,古文霸?!?/p>

晦:月終一日?!墩f文》曰:“月盡也?!?/p>

月的盈虧晦明反映著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人們之所以選擇月相來確定時間的運轉(zhuǎn)并不意味著月亮本身是唯一可以標(biāo)志時間的尺度,月亮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xué)地位也反映著中國人對月亮的文化感情。

海德格爾崇敬的詩人里爾克(R.M.Rilke)在一封信中寫道:“……就像月亮一樣,生命也一定具有不斷從我們轉(zhuǎn)身而去的一面,但這一面并不是生命的對立面,而是它向光滿的完成,向豐盈的完成,向真實、全部、完整的存在之領(lǐng)域的完成。”月亮表現(xiàn)出來的陰晴圓缺循環(huán)不已的現(xiàn)象,也影響到中國哲學(xué)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和寧靜而神秘的智慧品格。艾烈德(Mirua Eliade)在《永恒復(fù)現(xiàn)的神話》中指出:“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在談到死亡與復(fù)活、生育、再生、發(fā)端等等相關(guān)理論時,我們隨處可見月的神話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在這里我們只要能想到,事實上月是用來‘度量’時間的,就知道月亮同時也正說明了‘永恒性的周而復(fù)始’。月的陰晴圓缺——始于初現(xiàn),由盈轉(zhuǎn)虧,然后在經(jīng)過三天的黑暗之后重現(xiàn)——在研究周期上至為重要?!碌囊?guī)律變化不僅可定出較短的時距(如一周、一月),也可據(jù)以推演出更長的時距來;事實上,人的出生、成長、衰老及消逝,也近似月的一周期。而這相似性之重要,不僅在于使我們了解宇宙依‘月’的構(gòu)造形式是很適切的,而且也在于能因此有一個樂觀性的推論:就像月的消失因為會再有新月隨之出現(xiàn),所以不會是絕對的終極一樣,人的消逝也不是最后的結(jié)局?!?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0893398433.png" />月亮暗示給人們的不死的生命精神在月宮神話里就顯現(xiàn)出來,像“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在這兩則神話里我們應(yīng)特別注意到嫦娥奔月時竊的是“不死之藥”,而吳剛所伐桂樹也具有“樹創(chuàng)隨合”的奇異活力,這不都向我們展示月的不死的生命底蘊嗎?

問題回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那種窮則思變、死而又生的宇宙生命循環(huán)和樂觀放達的人生態(tài)度,不也正是月亮提示給中國哲學(xué)和智慧的“樂觀性推論”嗎?《易·泰》爻辭云:“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易·復(fù)》爻辭云:“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普遍存在一個反復(fù)循環(huán)的生命原則,這種變易無窮的道理,無論在儒家哲學(xué)和道家哲學(xué)中都有反映?!墩撜Z》記載孔子的話說: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意謂時間與事物運轉(zhuǎn)如大川巨流奔騰不已。在這方面道家的闡述似乎更為鮮明突出。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莊子謂:“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雖然這里并沒有推出月亮原型,但是人們從中不難體味到一種“月的樂觀推論”的哲學(xué)精神。而伴隨著佛教深入,當(dāng)中國哲學(xué)漸漸趨向一種脫離言筌追求頓悟的禪宗境界時,月亮便成為中國哲學(xué)家們津津樂道的象征形式了。

“月印千江水,門門盡有僧”,在禪宗哲學(xué)里充滿了月的意象,以月喻禪是禪家的傳統(tǒng),諸如“寶月流輝,澄潭布影,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水月兩忘,方可稱斷”(《五燈會元》,890頁)之類月境與禪境,物境與心境渾然一體,在相忘中相融,在相融中合一。佛家的一些高僧所著經(jīng)典詩文也常以月名之,像《水月齋指月錄》、《禪月集》等等,無不讓人聯(lián)想到禪家從月亮里得到的寶貴啟示。

“春天月色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保ā段鍩魰?,1350頁)以月喻禪、以禪悟道至少讓人獲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對永恒存在的神秘思索

《五燈會元》記法眼詩偈云:“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五燈會元》,696頁)月的意象既象征蒼茫浩渺的永恒的歷史,又象征了萬物混茫,物我合一的無差別境地。月光涵蓋了一切,讓人體味到寂然不變的永恒存在,從月光里禪家得到頓悟的啟示,讓我們看一下鹿門處真對頓悟的歌頌:“一片凝然光燦爛,擬意追尋卒難見。瞥然撞著豁人情,大事分明總成辦。實快活,無系絆,萬兩黃金終不換。任他千圣出頭來,總是向渠影中現(xiàn)。”(《五燈會元》,818頁)對人生適意超脫風(fēng)塵的思考,全來自那片凝然燦爛的月光,在永恒中獲得了靈魂的超脫和心靈的愉悅,雙嶺化禪師詩云:“翠竹黃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頭頭盡是吾家物,信手拈來不是塵”(《五燈會元》,113頁),禪家從不回避他們的哲學(xué)是從“白云明月露全真”中得到啟示升華。月蘊含著哲學(xué)取之不盡的永恒意味。

2.澄明寧靜,澡雪精神的心靈體驗

“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五燈會元》,684頁)禪家淡然忘機、任運自然的主張,與詩家倡導(dǎo)的空明淡遠的風(fēng)格相互契合,形成了澄明寧靜的心靈體驗。禪宗哲人對頓悟的追求建構(gòu)在求諸內(nèi)心的清凈光明之基礎(chǔ)上,而在禪家哲人心中總是灑滿寧靜澄碧,溫潤禪悅的月光。禪家常常以月比心。

唐詩僧寒山有詩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保ā对娙偃住分唬氨娦橇_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保ā对娙偃住分唬ㄈ灰灿性娫疲骸皠e來秋風(fēng)至,獨坐楚山碧。高月當(dāng)清冥,禪心正寂歷?!保ā洞鸲箯]次方》)“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虛無色可取,皓潔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南池雜詠五首·水月》)在這些詩里,皎潔之冰心用闊朗圓滿之明月來象征,一片禪心可掬,禪家詩人正是通過充滿禪趣的月與心的比喻,從紛雜喧囂的塵世中超脫出來,澡雪精神,走向那個新的晶瑩剔透澄澈清明的寧靜的心靈世界,從明凈的心靈體驗中達到意境的升華。

3.對人生意趣的活參頓悟

“到處花為雨,行時杖出泉。今宵松月下,開閣想安禪?!?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0893398433.png" />禪宗哲學(xué)在探討人生意義時充滿著對世俗功利生活的懲罰與鄙夷,但禪家并不因此而厭世,禪家又表現(xiàn)出濃厚的對恬淡閑適自適心會的生活的禮贊。而這種生活意趣也常常借月來表現(xiàn),泐潭靈澄《西來意頌》謂:

因僧問我西來意,我話山居七八年。

草履只栽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

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長流上澗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床前。

《五燈會元》972頁

現(xiàn)實終極功利的追求被愜意自適的恬淡意趣代替,而一輪明月送至床前又恰好把這種禪家意趣表現(xiàn)出來,如此之類的例子還很多,像“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五燈會元》,275頁)?!皯已氯鍪秩慰v橫,大地虛空自坦平。照壑輝巖不借月,庵頭別有一簾明?!保ā段鍩魰罚?97頁)在這里,人生的功利意義被徹底拋棄了,只剩下庵頭一輪明月,即使是垂釣,所關(guān)心的也不是垂釣的果實,而只求一江清風(fēng)一船明月,禪家從月亮意象里獲得了對生活意趣的頓悟活參。

月亮像一個無言的哲學(xué)大師,引導(dǎo)人們對超脫、空靈、神秘的智慧品格的思考。

  1.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一,見《王國維遺書》(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頁。
  2. 《海德格爾詩學(xué)文集》,成窮等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頁。
  3. 潘知常:《眾妙之門——中國美感的深層結(jié)構(gòu)》,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第267—268頁。
  4.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張衡《靈憲》。
  5. 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
  6. 《老子·四十二章》。
  7. 《莊子·天道》。
  8. 《五燈會元》,卷十四,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61頁。以下所引只標(biāo)頁碼。
  9. 郎士元:《送大德講時河?xùn)|徐明府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