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最美麗
吾師普寧方先生,年逾八旬,鶴發(fā)童顏,耳聰目明,筆耕不倦,著作等身。登臺授業(yè),文思泉涌,麗辭云飛,恣肆汪洋,盡情揮灑,氣概非凡。其思維之精妙、文辭之錦繡、姿態(tài)之優(yōu)美,睹者皆陶醉,聞者盡贊嘆。美哉方先生,智慧最美麗!
美之為物者,客觀外界事物因其符合人的需要而于人們心靈之中所引起的美妙感覺之謂也。山川峻秀、江河奔涌、大地芬芳、綠樹紅花、青春年少,倩影妙音,皆美也。然而,這一切均須通過人的心靈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因是之故,智慧之美乃美之源泉、美中之最也。
“智慧”一詞源自古代印度,屬于“舶來品”一類。在印度古代佛教教義中,“梵”為宇宙最高之神,是萬物主宰與生命之本源。而“智”“真”“樂”同為“梵”所具有的三種特性。作為其特性之一的智,是梵的一種精神性存在,是“內(nèi)心之光明”,含有認識與行動之意義。在中文詞匯中,與“智慧”相近者為“智力”。所謂智力者,乃是人的觀察、判斷、思維、想象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之總稱也。若以一人之身而兼具上述諸種能力,其優(yōu)異卓越之資,可想而知也。
智慧之為美者,美自何來?曰:順天理而察人道,竟事功而惠眾生,遠災禍而享吉慶也。天地迷蒙,人生其間,困難重重。物競天擇,趨利避害,逢兇化吉,智慧生焉。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此為勢所必至,理所當然也。智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順應時序、體悟人情、動靜相宜、進退有據(jù),故能順遂昌盛而無憂也。
然而天道冥漠,世路崄巇,智者何為?其必曰:善懷萬物,謙卑虛己而已矣。《易經(jīng)·謙卦》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泵涝账寡裕猎沾死?!大凡智者必為仁者,懷謙必能行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又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庇纱丝梢?,智仁兼具者心系天道而善懷萬物,故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如是,則天地廣闊、萬事順遂,達觀超然矣。
歲次丙戌,時值隆冬,欣逢先生八十華誕。在京同門,雅集以慶。吾在南國,不能與盛。撰此小品文,敬先生壽。
(原載《廣州日報》,2007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