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補注》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李勉
首先需要搞清幾個概念:
遼史——遼是契丹族統(tǒng)治者建立的國家,公元916年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1066年間曾重新稱契丹),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為金所滅,先后與五代、北宋、金并立。但契丹族存在的歷史更長,源出東胡,北魏時始見契丹名。遼史,或者契丹歷史,與五代史、宋史、金史等,都是無法分開的。
《遼史》——通常指元代官修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至正年間編撰成書,記事起耶律阿保機元年(907),迄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共219年,合西遼88年,凡307年。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42卷,表8卷,傳45卷,《國語解》1卷。此前金代曾兩次修《遼史》,一次是熙宗皇統(tǒng)八年(1148)進呈的《遼史》,一次是章宗年間陳大任等人修纂的《遼史》,均未正式刊行,后佚失。而現(xiàn)在的這部元修《遼史》又有不同的版本。
《遼史》點校本——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的圖書,此后成為《遼史》通行本。這是首次按照現(xiàn)代古籍整理規(guī)范完成的一部較為完善的點校本。
點校本《遼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6年出版。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的成果之一,是為了適應(yīng)新時代學(xué)術(shù)發(fā)展和讀者使用的需求,對原有點校本進行的全面修訂。嚴格遵循底本??痹瓌t,吸收最新學(xué)術(shù)成果,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點校本。
《遼史補注》——是對《遼史》的全面訂補,重在正誤補闕,補充了大量資料,可稱遼代(契丹)史料的總集。篇幅比《遼史》增加了一倍多。
《遼史》的修撰,起元至正三年(1343),迄至正四年,成書僅用了一年,次年正式刊刻頒行。近六百年后,陳述先生花了六十年時間來訂補這部史書,是為《遼史補注》。
為什么要對《遼史》進行補注?
元代修《遼史》,成書倉促,全書116卷,僅用了一年時間便修成。主要依據(jù)耶律儼《遼實錄》、陳大任《遼史》,并參考《契丹國志》等,很多當時能見到的材料均未采用,更不用說后來發(fā)現(xiàn)的金石碑刻材料。因此在“二十四史”中,《遼史》歷來有“漏略”“簡省”的評價,書中記事不完全、混亂之處頗多。
自明清以來,訂補《遼史》者不乏其人,清人厲鶚的《遼史拾遺》、楊復(fù)吉的《遼史拾遺補》、近人陳漢章的《遼史索隱》等(以上三種資料,均收入《二十五史三編》),都是頗有成績的著作。陳述先生畢生致力于遼金史研究,熟讀唐、宋、遼、金、元文獻,尤其重視出土文獻的搜輯,先成《遼文匯》(中國科學(xué)院出版局,1953年),繼而又增廣成《全遼文》(中華書局,1982年),并有多部研究論著問世。《遼史補注》就是陳述先生有感于《遼史》記事之缺漏,在廣泛吸納前人成果、搜輯遼代文獻并充分研究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集成之作。
陳寅恪先生看過《遼史補注序例》后,甚為贊賞其“寧詳勿略之旨”,認為若可成書,“殊可稱契丹史事之總集”。顧頡剛先生在1975年為本書寫的序里亦盛贊其“是對《遼史》的全面訂補,可稱一代史料的總集”。此后又陸續(xù)增補新見材料,比陳、顧二氏所見內(nèi)容更為豐富。
什么是“補注”?
“補注”之體,自古有之。劉知幾《史通·補注》所謂“掇眾史之異辭,補前書之所闕。若裴松之《三國志》,陸澄、劉昭兩《漢書》,劉彤《晉紀》,劉孝標《世說》之類是也”。清代以來,對正史全部作注成書者,有王先謙《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吳士鑒《晉書斠注》、盧弼《三國志集解》,此外還有日本學(xué)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在體例的選擇上,陳述認為應(yīng)該從歐陽修的工作中吸取經(jīng)驗,《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新史既行,舊史不廢”,“新史既是不能代替舊史,則作新史就是給讀者添麻煩”。理想的辦法是“提供讀者以新材料、新知解,又要盡可能節(jié)省讀者時間,便于翻檢”,也就是不必完全另起爐灶,將相關(guān)材料及考訂附注于原書之下即可。
陳述先生自陳其“發(fā)愿勉為《遼史補注》,補者效褚少孫之補《史記》,注者效裴松之之注《三國》”;具體做法是“以厲、楊之書附《遼史》,并以五代、宋、元諸史及《冊府》、《會要》、碑志、雜記補其闕,參取錢大昕《考異》、陳漢章《索隱》匯集一編”。
《遼史補注》與《遼史》點校本是什么關(guān)系?
《遼史補注》的作者陳述先生,也是《遼史》的主要點校者之一。
20世紀中葉,中華書局組織全國文史專家整理點?!岸氖贰保渲小哆|史》的點校先后由馮家昇、陳述擔(dān)任。點校工作開始于1961年,起初由馮家昇承擔(dān)。到1966年,完成了超過三分之二的標點和??庇?。后“文革”爆發(fā),工作中斷。1970年4月,馮家昇先生去世。1971年點校工作重啟,由陳述接手繼續(xù)點校,最終完成。1974年《遼史》正式出版。
《遼史補注》撰寫起始于1930年代史語所時期,1940年左右完成初稿,由于戰(zhàn)亂遷徙、物資緊缺等原因,一直未能付印。其間陳述不斷根據(jù)新的研究成果和新見材料補充撰著。在著書過程中,他還曾輯校各家所錄遼文及其新獲者(包括碑刻文獻),編為《遼文匯》?!哆|史補注》和《遼文匯》的長期積累,對《遼史》點校起到了學(xué)術(shù)支撐的作用,對馮家昇點校的初稿是有力的補充。
《遼史》的點校出版工作完成后,顧頡剛將《遼史補注》推薦給中華書局,并為其作序,“幸隨點校本二十四史以并行”,顧氏序說:“我們這次校點工作,可能有一些缺點錯誤,但質(zhì)量都有所提高,由于《補注》的出版,顯然又是一個新的突破?!碑斈陼⑽锤队?,僅商定了排印辦法、體式。此后幾年陳述先生幾次病重,又經(jīng)歷喪妻之痛,但仍然堅持工作,不斷為《遼史補注》吸取新的營養(yǎng)。利用新收輯的材料增訂《遼文匯》成《全遼文》,198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又將這些增益為《遼史補注》的新資料。在史文文本方面,《遼史補注》也吸收了《遼史》點校本的??背晒⒃诖嘶A(chǔ)上更進一步,正文改動多于點校本。
《遼史補注》與《遼史》修訂本是什么關(guān)系?
《遼史補注》于1990年代初基本成書。1992年,陳述先生去世,沒能看到書稿的出版。
2006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著手規(guī)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哆|史》的修訂,由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劉浦江教授主持。自2007年5月至2014年7月,前后歷時七年告竣。此后,《遼史》修訂稿又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審訂、修改和校閱,終于2016年4月正式推出《遼史》修訂本。劉浦江教授于2016年1月因病辭世,也未能看到修訂本的面世。
修訂本充分吸收了近幾十年遼史學(xué)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遼史研究和遼史文獻整理一個新的標桿。《遼史補注》雖未出版,但修訂組也輾轉(zhuǎn)參考過手稿。因時間延誤,近二三十年的新成果新資料,《遼史補注》未能收入,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但即便如此,作為對《遼史》的全面訂補,《遼史補注》依然是當代遼史研究中篇幅最大、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長篇巨著,是讀《遼史》者離不開的資料。
《遼史補注》都補注了什么內(nèi)容?
《遼史》點校本與修訂本都是5冊,100萬字左右;而《遼史補注》全10冊,240萬字,意味著增補的資料比《遼史》史文增加了一倍多。
陳述先生自擬《補注》內(nèi)容有四個方面:正誤、補闕、補歧異、存類事。正誤包括正駁文、定朔閏、辨重出、糾訛舛、移卷次;補闕包括補傳、補志表、增事、加詳、訓(xùn)詁;補歧異包括補歧譯和補異文;存類事包括附類事和存人物。
《遼史補注》全書注釋有7000余條,征引文獻超過900種,涵蓋以上諸個方面。
而對正文的“補”包括:補志2種,分別是《補選舉志》和《補藝文志》,《選舉志》分10個子目,《藝文志》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共收錄書目190種?!兜乩碇尽费a州34個,《百官志》補機構(gòu)及職名共140條,《禮志》補嘉禮3種,《食貨志》據(jù)內(nèi)容補子目8。重新編制表2:《外戚表》、《游幸表》?!豆鞅怼费a記公主12人。增補人物傳記共145人?!秶Z解補》增收65個詞匯。為了與《遼史》原文相區(qū)別,我們在正文增補的條目前都加了“〔補〕”字,讀者可一目了然。
(原載2017年12月15日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作者系中華書局古籍整理出版中心歷史編輯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