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學觀念之演變所及于文學批評之影響
文學觀念之所以逐漸演進,逐漸正確,其原因已如上述。我們且再看這種文學觀念的演進,與文學批評的發(fā)展有什么關系。本來,對于文學觀念的認識既得逐漸正確而清楚,也即是文學批評本身的演進,因為這本是文學批評中一個重要的中心的問題。所以文學觀念逐漸演進,逐漸正確,則文學批評的發(fā)展,也隨之而逐漸進行。
在周秦時期絕無專門討論某一種文章的著作,絕無整篇較有系統(tǒng)的批評;所有一些足稱為某家的文學觀者,都不過是偶爾及之,有的或且泛指文化或文藝。所以我們于此,只不過可以從此推測,略窺其對于文學的見解而已。
到了兩漢,才有專門討論某種文體的言論,如揚雄之論賦是;才有專門記載文藝作品的著錄,如《漢書·藝文志》之《詩賦略》是。即此以觀,已較前期為進一步了。
及至魏晉南北朝,于是有關于作家的品評,有關于文體的著述,但大都仍不免一鱗一爪不賅不全的弊病。迨劉勰《文心雕龍》出,體大思精,于是文學批評才有一部空前的偉著,文學批評的基礎也自是成立。這實是文學觀念漸趨正確后的時代的產(chǎn)物。
所以我以為文學觀念假使不經(jīng)過唐代文人宋代儒家的復古主張,則文學批評的進行,正是一帆風順盡有發(fā)展的機會。不過歷史上的事實總是進化的,無論復古潮流怎樣震蕩一時,無論如何眷懷往古,取則前修,以成為逆流的進行,而此逆流的進行,也未嘗不是進化歷程中應有的步驟。蓋在文學觀念演進期中所討論的問題,是以文學之外形為中心;而在文學觀念復古期中所討論的問題,則又以文學之內(nèi)質(zhì)為中心。此所以雖似復古,而實際則不過移轉(zhuǎn)問題的中心而已。近人因反對此期文以載道的說法,遂且抹煞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要亦未為公允也。
不過,在演進期中雖重在文學之外形,而以對于文學有清楚的認識,所以有性質(zhì)上的“文”、“筆”之分。在復古期中雖重在文學內(nèi)質(zhì)之討論,而以輕視文學之特性,所以自唐以后又只有形式上的“詩”、“文”的分別。由前者言,則言“文”可以賅詩;由后者言,則言“文”便不足以賅詩。此又所以演進期中的論“文”見解,較為融通,而在復古期中則適成為傳統(tǒng)的文學觀而已。此則復古的潮流所以又終究不免為逆流的進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