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紅薯
當時,正在南陽師專念書。學校在臥龍崗。崗半坡,長一片茅草。茅草孕穗時,拔出可吃。一個要好的同學發(fā)現(xiàn)后,領我去,拔出就送進嘴??赡芤驗橥砹藥滋欤灾z絲瓤瓤,嚼不爛。那東西,故鄉(xiāng)叫茅芽,我童年就吃過。那時不是餓,是為了玩。有童謠說:“吃茅芽,屙套子,給丈母娘編個氈帽子?!?/p>
就在茅草出了穗,不能再吃時,《南陽日報》登我兩首歌頌“大好形勢”的小詩(剪報如今還在,第一首的開頭是“高產田里細耕耘,犁出春色十二分”)。不久,收到二元稿費的匯款單,立即去崗下的郵電所取出,立即去“漢昭烈帝三顧處”的石碑后買熟紅薯(賣紅薯的和我一樣像是做賊,生怕有人看見)。兩元錢只買到兩個,都比雞蛋稍大,立即吃下肚,像兩粒石子掉入深井,立即無影無蹤,好似原本就不存在,不僅不飽,反而更餓。那紅薯是啥味,壓根兒就不記得。想,如果發(fā)表十首詩,換十元錢,就能吃飽,也能慢慢品品味道。于是,繼續(xù)寫,一天弄出十幾首。那時,學校實行“半日制”,前晌上課,后晌休息,有的是時間。寫出就寄報社,那時投稿不貼郵票,隨便找張紙糊個信封就行。焦急地等啊等,卻再也沒有一首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