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怎樣理解巴金的文學
在香港的《大公報》上連載的《隨想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巴金對解放后自己寫的一些文章作了否定的評價。作為一位作家的回憶錄,或許這并無引人注目的新奇之處。但是,我對下述推論持有異議:
巴金所言“我過去也是一個‘歌德派’”[1],并不僅限于巴金一人,這多少可以說是解放后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一個套路。信息總是握于少數(shù)人之手,作家經(jīng)常被時下的“政治”緊緊束縛。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作家即使不能說對政治亦步亦趨,也是“歌德派”。除此之外別無他途。特別是對于像巴金這樣喊著“我是來學習的”(1949年7月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發(fā)言題目)這種口號進入新中國的作家來說,相信黨是不在話下的。可見他成為“歌德派”是順乎自然的結(jié)果,也是出于無奈。
我認為以上的推論有重大缺陷。因為它忽略了作家本身這個主體。此推論的意圖在于確定一個被“政治”擠壓變形而又具有良心的作家的真實形象。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想抹去“政治”色彩而把握巴金的完整形象。其實,這種觀點出自主觀臆斷,只能使巴金的形象更加含糊不清。
巴金1980年4月4日在東京朝日講堂所作的演講中曾說:“有一個時期我的確相信過迫害我的林彪和‘四人幫’以及他們的大小爪牙,我相信他們所宣傳的一切,我認為自己是‘罪人’,我的書是‘毒草’,甘心認罪服罪。我完全否定自己,準備接受改造,重新做人。”[2]我認為不應(yīng)以對上述演講文章的各種評論為出發(fā)點來推論,而應(yīng)首先從承認文章所述事實這一點開始起步探討。也就是說,把握巴金的完整形象要從他20世紀20年代在《民鐘》《平等》等雜志上發(fā)表擁護無政府主義的文章,到其后寫出《滅亡》《家》《憩園》《寒夜》等許多作品;解放后又親赴朝鮮戰(zhàn)場采寫報告文學;1955年批判胡風,1957年批判丁玲;“文革”中相信“四人幫”,而自身反遭迫害,失去妻子,到如今在回憶錄中批判反省過去,等等,把巴金的所有這些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考慮。我認為這對于完整地把握巴金文學至關(guān)重要,也是理解巴金文學的本質(zhì)的唯一途徑。尋章摘句的做法自然不能把握全貌。
巴金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道:“其實我自己也有更加慘痛的教訓。1958年大刮浮夸風的時候我不但相信各種‘豪言壯語’,而且我也跟著別人說謊吹牛?!?span >[3]這種表白充分體現(xiàn)了巴金其人的正直的性格。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幾乎無人作出過這樣的懺悔。不過在這里不是要議論他的“正直”,而是要研究巴金是如何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吸取教訓的。因此我想就巴金參與的對作家的批判“運動”作些分析。1949年以后巴金參與過的批判作家運動有三次:第一次是1955年對胡風等人的批判運動;第二次是1957年對丁玲等人的批判運動;第三次是1965年對電影《不夜城》的劇作者柯靈的批判運動。巴金曾指責“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本來面目跟別的反革命分子沒有差別”[4],還用更為激烈的措辭批判丁玲:“她滿臉污泥,躺在臭水里打滾,不管她真哭假哭也好,作‘抒情的獨白’也好,她掩飾不了她那令人厭惡的丑態(tài)?!薄八谖膲稀Q孤道寡’,不能夠平等地跟作家們坐在一起,她要干這種見不得人的‘偷盜’勾當,所以就搞反黨小集團來實現(xiàn)她的陰謀計劃?!?span >[5]同時,巴金無意識地表明了這種認識背離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譬如說,巴金當時說過“只有在黨和同志們對他們進行了大量批判和揭露,我們才看清了他們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真面目”[6]。文章的作者意在顯示他們是如何受到黨的教育,而我卻認為這表明了他們丟掉了獨立思考。
針對當時發(fā)表的這些言論,巴金自己認為應(yīng)對之負責任,承認是錯誤的。對于和丁玲一起受到批判的馮雪峰,巴金在他的隨想錄《紀念雪峰》一篇中曾有所交代。此外,關(guān)于1965年對電影《不夜城》的批判,巴金在《隨想錄》的《“遵命文學”》中道出苦衷。文中寫道,當時的批判文章里沒有點柯靈的名,以及某晚特意去柯靈家作解釋等,巴金的誠實性格躍然紙上。但是,如果從政治角度看,他曾說過:“不少工人觀眾對這部電影發(fā)出了憤怒的聲音,他們有這樣的權(quán)利?!?span >[7]可見他的看法來自對他所謂的“工人階級”(說“黨”更正確)的絕對服從。這種絕對服從,當論巴金其人時時常被理解為人格的誠實。如果單就巴金的誠實態(tài)度而論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個觀點并未把這種誠實態(tài)度和巴金的文學相提并論。這樣做只能把巴金的文學創(chuàng)作拋在一邊,轉(zhuǎn)而去談?wù)撍娜烁瘛?/p>
這種現(xiàn)象盡管形式不同,也反映在探討巴金和無政府主義的關(guān)系這一問題上。例如最近有一篇評論[8],就是從對無政府主義的既有觀點出發(fā)來解釋全部問題的,以至于對巴金文學作分析之前,已經(jīng)用既定的標準去理解他的人格和思想。這一點和“文革”前發(fā)表的評論文筆基本相同。就推論的嚴密統(tǒng)一來說,倒是像《巴金創(chuàng)作試論》[9]和《巴金創(chuàng)作評論》[10](這兩本書相比較,前者內(nèi)容更充實一些)這些由學生編寫的文章更完整。不過如前所述,在進行作品分析之前,已經(jīng)由這些文章將爭議的范圍定死,以此為前提再進行作品分析也只能發(fā)一通空泛的議論??梢哉f,這樣的“作品評論”由于離開了巴金文學本身,使作品分析的想象力被排斥在另一個世界而受到禁錮。
這些年對巴金文學的評論除極少數(shù)之外[11],大多是離開文學本身去談?wù)摪徒鸬娜烁窈徒?jīng)歷。因此,當巴金對自己在反右斗爭時的文章表示反省時,馬上就有評論說這體現(xiàn)了他的“正直”。我并非對巴金的正直持有異議,而是認為在評價一個作家時,這種正直應(yīng)如何理解才正確。對此,我認為談到他的“正直”,必須看到:參與批判胡風、丁玲的巴金,和50年代后期又被許多文章批判、為改造自己而接受批判的巴金是同一個巴金。在巴金的精神世界中批判和被批判是不可分割的,說到底是一碼事。他把現(xiàn)實的“政治”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批判別人文章的同時又成為被別人批判的對象,這似乎在他的內(nèi)心里與其說是矛盾,毋寧說是糾葛。
1958年巴金曾和其他作家一起寫過文章,批判美國作家霍華德·法斯特(Howard Fast)投降變節(jié)。他寫道:“好些人對法斯特選擇了這樣的一條路感到惋惜。我也是這些人中間的一個”,“我們從此失去了一個誠實的作家”,“霍華德·法斯特的悲劇是一般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的不可避免的悲劇”,“但是我想大聲提醒他,回頭是岸!這是最后的機會了?!?span >[12]這篇文章的調(diào)子要是和同期刊登的曹禺的文章《斥叛徒法斯特》相比,可謂相當?shù)摹皩挻蟆?。從中看不到批判胡風、丁玲時的激烈措辭,但與批判胡風及右派并無本質(zhì)的不同。但文章發(fā)表不久,就遭到批判。1958年第11期《文藝報》以《〈對法斯特的悲劇〉一文的意見(讀者討論會)》為題刊載了三篇批判文章,同時也刊登了巴金對那些批判的看法。巴金在此說道“讀者們的意見使我受到了一次教育”“所以讀者們的批判是有理由的”,從而全面地接受了對他的批判。這種態(tài)度是解放后的巴金的一個套路,也即前文所涉及的“正直”問題。
對《法斯特的悲劇》一文的批判以這樣的觀點為代表:“巴金忽略了一個人叛變的階級原因,而只看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這樣看問題是很危險的”,“但就作者的思想來看,我們覺得在這兩篇文章里貫穿了作者的‘人性論’和‘愛一切人類’的超階級觀點?!?span >[13]1958年前后,在《文學知識》《讀書》等雜志上發(fā)表了許多批判巴金作品的文章。這決非僅是由《法斯特的悲劇》引起的,而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相關(guān),矛頭對著巴金的“超階級觀點”。在上面引用的批判《法斯特的悲劇》的文章中還提到了巴金的舊文章《丹東的悲劇》(1934),此外,1958年在各雜志上被批判的巴金作品還有《滅亡》《愛情三部曲》《家》等。這些批評文章中,對《家》的批評尤其多,可見他們對巴金文學要求的便是政治教育性。不過《家》并沒有被作為“超階級觀點”的典型例子一概拋棄。被扣上“超階級觀點”的帽子而遭到批判的是《火》第三部。書中的主要人物基督教徒田惠世被認為是以“超階級觀點”描寫的。巴金曾為田惠世的原型林憾廬寫過一篇題為《紀念憾翁》[14]的悼念文章,并在《火》第三部的后記中懷著哀悼之情寫道:“現(xiàn)在讓我把這不像樣的東西獻給他在天之靈罷。”是什么把巴金和這個基督教徒緊密相連的呢?
以前,巴金對小說《火》以及林憾廬談得不多,可是最近卻在香港的《文匯報》上讀到了巴金親自為《火》作的說明[15]。在此,我想以這篇文章為根據(jù)看一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巴金和林憾廬的關(guān)系。在《關(guān)于〈火〉》一文中,巴金對《火》的第一、二、三部都作了說明,并記述了他在這一時期的活動。其中巴金反復(fù)談到:馮文淑這個貫穿整個三部書的人物是以他的妻子蕭珊(原名陳蘊珍)為主要原型的?!峨S想錄》中有一篇追思亡妻的文章《懷念蕭珊》,可見其愛情之深厚。在《關(guān)于〈火〉》中有關(guān)蕭珊的記述也很多。起初,蕭珊只是巴金作品的一個讀者,從1936年相識起到1944年與巴金正式結(jié)婚,有不少時間和巴金生活在一起。對此巴金以前雖曾作過一些說明,但是1939年初巴金從桂林返回上海時蕭珊與他同行這件事,這次卻是第一次公開。巴金在《關(guān)于〈火〉》中談到他1938年秋到武漢以及逃離廣州時蕭珊曾同行,而且1939年初巴金坐火車從桂林到浙江省金華,從那里去溫州,再乘船返抵上海時她也一路同行。奧爾格·朗(Olga Lang)曾想從巴金的《“重進羅馬”的精神》(1938)一文中找出他返回上海的理由,其實當時的巴金并非那么悲愴,未必有此行必死無疑的想法,《關(guān)于〈火〉》中所述在溫州游江心寺一段可以引為根據(jù)。但是若從意志的角度論及此事,還應(yīng)把他返回“孤島”上海的行動看成“重進羅馬”的精神。
返回上海三四個月之后,蕭珊一個人離開上海赴昆明進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次年夏巴金亦去昆明)。如果《火》第三部的馮文淑的原型是蕭珊的話,到昆明去的蕭珊即與小說中的馮文淑暗合。但巴金寫的卻是1941年的昆明,用他的話說:“我是在1943年的桂林寫1941年的昆明?!?span >[16]但不能因此而說蕭珊與馮文淑毫無關(guān)系。小說中寫的馮文淑與在西南聯(lián)大當學生的蕭珊非常相似。似乎可認為馮文淑結(jié)識的田惠世也即林憾廬,《北辰》雜志就是《宇宙風》。蕭珊通過巴金結(jié)識了林憾廬并在《宇宙風》上用筆名“程慧”發(fā)表過若干篇文章。當然,馮文淑的原型不僅僅是蕭珊,巴金說他自己也是馮文淑的原型。馮文淑結(jié)識田惠世,協(xié)助他出版《北辰》的情節(jié)與現(xiàn)實中巴金和林憾廬的關(guān)系很相似。巴金評價林憾廬說:“我了解他是個正直、善良的人?!?span >[17]林憾廬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物呢?
林憾廬的名字鮮見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因為他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可能說他是林語堂的哥哥更加清楚。他的個人經(jīng)歷多有不詳之處,綜合《宇宙風》第131、132、133期刊登的幾篇悼念林憾廬的文章(他于1943年2月3日因病去世)來看,和《火》第三部第三章所描述的田惠世的經(jīng)歷十分相似。林憾廬本名林和清,生于福建省,其父是個嚴厲的近于專橫的基督教牧師。林憾廬十五歲時,四年制的學校尚未結(jié)業(yè),就奉父親之命轉(zhuǎn)至由教會經(jīng)營的醫(yī)院去學醫(yī)。十九歲畢業(yè)當了醫(yī)生,同時依父親之命完婚。七年后,父親又讓他去東南亞經(jīng)商,好像是經(jīng)營一個橡膠園。歷時四年他回到國內(nèi),在廈門鼓浪嶼開辦藥店,又行醫(yī)道,不久父親去世。四年后,他放棄醫(yī)生職業(yè)轉(zhuǎn)而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他與巴金最初的相會可能就在這個時期。1936年林憾廬從第23期開始參加《宇宙風》的編輯工作。從1937年起,他從上海到廣州、桂林、香港等地去,輾轉(zhuǎn)各地做《宇宙風》的發(fā)行工作。他的活動路線和巴金非常相似。實際上一如后來的記述,他們兩人有時是一道行動。林憾廬1940年返回上海做《西洋文學》和《中國與世界》兩雜志的發(fā)行工作,其間也有一段時間和巴金滯留上海的時間相吻合。
林的主要工作是《宇宙風》的編輯和發(fā)行,除此之外沒有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文藝工作。他也曾編輯過同屬宇宙風社的《見聞》雜志,但一般認為《見聞》不如《宇宙風》有影響?!兑娐劇肥怯闪趾稄]主編,陶亢德(宇宙風社的主要成員)主持發(fā)行的半月刊雜志。1938年8月在廣州創(chuàng)刊,第一期為“轟炸特大號”。發(fā)刊詞中寫道:“本刊于此神圣抗戰(zhàn)中創(chuàng)辦,當然負有時代給與的使命,所以更注重抗戰(zhàn)的史跡、戰(zhàn)役與戰(zhàn)區(qū)的特寫、民眾自衛(wèi)游擊的記述、義烈悲壯的故事,借以發(fā)揚光大我黨覺醒的民族精神?!笨梢娛且槐拘麄骺谷盏碾s志。巴金在第1期上發(fā)表了《在廣州》(即《夢與醉》的序),在第2期上發(fā)表了雜感《失敗主義者》,在第3期上發(fā)表了雜感《國家主義者》,在第5期上發(fā)表了雜感《最后勝利主義者》,與林憾廬大力合作。《見聞》每月的5日和20日各發(fā)行一期。第5期是10月5日發(fā)行的,20日理應(yīng)發(fā)行第六期。但是,20日是日軍占領(lǐng)廣州的前一天,而且巴金和蕭珊、林憾廬等宇宙風社的成員也在這一天同乘船逃離了廣州。即便不是如此,考慮到日軍進攻廣州前的局勢,《見聞》不能出版發(fā)行也是可以理解的。
《見聞》的執(zhí)筆人中間,有巴金的朋友靳以,還有周而復(fù),但大部分則是和宇宙風社有聯(lián)系的人。巴金和宇宙風社并無多深的關(guān)系,主要是他和林憾廬的私人關(guān)系。林和巴金的關(guān)系也并非相識伊始就很緊密,兩人初次見面后的七年多時間并無交往。他們是1930年在福建省泉州關(guān)帝廟里的“黎明中學”初次見面的。在這次旅行中,除林憾廬之外,巴金還第一次見到了王魯彥、陳范予二人(可參照《寫給彥兄》《悼范兄》)。并于其后的1932年和1933年連續(xù)走訪泉州。1930年時王魯彥正任教于廈門郊外同安縣的集美師范學校,恰與到福建旅行的巴金在鼓浪嶼相會。1933年,他轉(zhuǎn)到泉州的黎明中學,同年又與巴金在當?shù)叵鄷T诳箲?zhàn)時期病故的巴金的朋友當中,林憾廬、王魯彥、陳范予三人都是1929—1930年巴金到福建旅行時結(jié)識的,這倒是件令人感興趣的事。其后,林憾廬到了上海,開始編輯雜志。他正式從事《宇宙風》的編輯工作是1939年。
《關(guān)于〈火〉》里提到1942年林憾廬在桂林恢復(fù)出版了《宇宙風》。從第127期以后《宇宙風》由半月刊改為月刊,1940年林回上海之后就曾考慮過《宇宙風》的復(fù)刊,但因當時處于日軍占領(lǐng)的黑暗時期,有關(guān)抗日的文章不能刊登。于是決定在香港發(fā)行有抗日內(nèi)容的《宇宙風》,而在上海為了躲避鎮(zhèn)壓,發(fā)行了內(nèi)容無關(guān)痛癢的乙刊(1939年3月發(fā)刊)?!队钪骘L》第127期是在香港陷落停止發(fā)行后再行復(fù)刊的首期,為七周年紀念號。自1935年林語堂和陶亢德創(chuàng)辦《宇宙風》以來編輯曾數(shù)次變動,第127期的編輯為林語堂、林憾廬和繆崇群。林語堂1939年以后移居美國,只是個名義上的編委。創(chuàng)刊時的編輯陶亢德又于1941年10月離開了《宇宙風》,因此林憾廬是實際上的中心人物。
和林憾廬一起編輯《宇宙風》的繆崇群是巴金多年的老朋友,他于1945年1月18日在重慶的江蘇醫(yī)院病故。巴金把《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1946)這篇充滿凄婉哀傷的悼念文章奉獻給他。1931年,自日本留學歸來的繆崇群和巴金在南京初次相逢,之后兩人一直交往到繆去世。在某種意義上,繆崇群對于后來巴金寫小說《寒夜》時塑造的汪文宣這個角色頗有影響,正像巴金在《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中道出的:“現(xiàn)在這一切都跟著寒夜逝去了。”[18]他與巴金寫《寒夜》有直接的聯(lián)系。
《火》第三部第十八章描寫的臨終前的田惠世編輯發(fā)行香港陷落后首期《北辰》的情節(jié),與《宇宙風》第127期的情節(jié)何其相似。除此之外,林憾廬還有許多地方和田惠世如出一轍。例如,不難想到《火》第十四章中死于日軍空襲的田惠世的次子世清,就是以林憾廬病死的兒子伊曙為原型的,林曾在《宇宙風》第127期的卷首登過追悼兒子的文章。與其說《火》第三部是以林憾廬為原型而寫成的,不如說整部小說描述了林憾廬的一生,這樣也許更確切。
巴金在《宇宙風》第127期上發(fā)表了《隨筆三篇——旅途通訊續(xù)編》,即《旅途雜記·別桂林及其他》的前半部,此外還多次為《宇宙風》寫過文章。這不僅是編輯與作家的聯(lián)系,而且含有個人交往的成分??箲?zhàn)期間巴金也曾為《自由中國》(孫陵主編)、《文學創(chuàng)作》(熊佛西主編)、《國民公論》(胡愈之主編)等雜志寫過文章,但他與林憾廬的關(guān)系最密切。那么聯(lián)結(jié)巴金和林憾廬的友情的紐帶是什么呢?巴金稱贊“他是個正直、善良的人”一語中的“正直”和“善良”作何理解為宜?言詞表達的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存在的實物。對于巴金的感受,我們也只能作一番推論而已。那么推論的根據(jù)在哪里?這要看巴金是對林憾廬的什么言行而發(fā)感慨的。
在《關(guān)于〈火〉》中巴金寫道:“我和他同在轟炸中過日子,同在敵人迫害的陰影下寫文章、做編輯工作,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19]可見,林憾廬在抗戰(zhàn)中的行動吸引著巴金。吸引巴金的并不在于《火》第三部中的田惠世所信奉的基督教本身,也不是“愛、犧牲、理想”之類的言詞,這些在巴金看來只是表面的東西。林憾廬本著基督教的精神,為宣傳抗日而編輯《見聞》雜志,為發(fā)行《宇宙風》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去奮斗。巴金對林的友情正是建立在這種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之上的。林語堂同樣也口口聲聲地談?wù)摗皭邸焙汀袄硐搿敝?,卻喚不起巴金對他的感情,因為他在抗戰(zhàn)時期跑到美國這個安全地帶在那里發(fā)些“吾國吾民”的議論,巴金為此感到恥辱。說到底,巴金和林憾廬的交往并不是出于為愛和理想獻身之類的道義上的考慮,而是通過自然平常的小事不斷加深彼此之間了解的結(jié)果。這在巴金的文章中有時只寫了它的表層,因而容易產(chǎn)生誤解。但是,在分析《火》第三部時所產(chǎn)生的這種誤解卻不能徹底地推翻,因為小說本身具有的重大缺陷導(dǎo)致了誤解。
即便說田惠世是以林憾廬為原型的,也應(yīng)該在小說情節(jié)的展開中具體地加以考察。毫無疑問小說的素材是取自于林憾廬??墒菑谋憩F(xiàn)過程來看,巴金是把從林憾廬這個現(xiàn)實中的人物身上獲得某種感受或意念的過程用逆反的手法在小說中加以表現(xiàn)的。也就是說巴金要讓為愛和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在田惠世的身上得到具體體現(xiàn)。我并非要說《火》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是意念先行。即使是意念先行,如果能完滿地達到濃縮升華那也能成為好作品。問題是《火》第三部的意念性不能貫徹始終,既非意念也非現(xiàn)實,不上不下地結(jié)束了全篇。因此,再怎樣描寫“大后方”昆明的昏暗丑惡的現(xiàn)實,也只是為作品套上一件真實感的外衣,不能改變作品本身的平面單薄。吳共平、溫健、謝質(zhì)君和王文婉等人和朱素貞一樣同是西南聯(lián)大的學生,描寫他們的那些利己主義的言行也僅僅是表明巴金擺脫了以往的單純世代論而已。小說中出現(xiàn)的墨索里尼的信徒張翼謀和他的朋友黃文通,因為書中沒有解釋這類人存在的根源,所以他們不過是點綴陪襯而已。在《火》第三部中田惠世一家是另一方世界,巴金把田家描述成愛的化身,估計是以在桂林時住隔壁的林憾廬家為原型的。從現(xiàn)實中得到的感受在用語言表達時已經(jīng)異化,巴金在描寫時似乎沒有考慮這一點。簡言之,這部小說在把愛和理想具體化的描寫過程中忽略了具體和抽象之間必然會產(chǎn)生乖離這一點。這是這部小說的缺陷之一。它與“超階級觀點”毫無關(guān)系。要論“超階級觀點”,即使說巴金文學的全部如是也不算過分。問題是無論是50年代的反“右”文章,還是“文革”后的《隨想錄》都貫穿著巴金的人道主義。
以上對巴金和林憾廬的關(guān)系以及它和《火》第三部的聯(lián)系作了一些探討。巴金在《關(guān)于〈火〉》的開首即說:“《火》一共三部,全是失敗之作?!?span >[20]我難以全面地接受他所談的理由,我認為《火》第三部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是由于輕視了每個人善意的總和并不構(gòu)成善意這一點。即使巴金想要描寫的是不會被社會矛盾和死亡所消滅的永恒的理想,也不應(yīng)該單純地寫成田惠世(林憾廬)的正直和善意在當時的社會矛盾面前碰得粉碎;而應(yīng)該寓示田家每個成員善意的總和并不能構(gòu)成全家的善意。問題就出在把田惠世一家作為理想化的家庭來描寫。
以個別善意和總和善意的內(nèi)容為題材寫出的成功之作當推巴金的《寒夜》。這部小說于1944年初的冬天開始動筆。為什么《火》的第三部失敗了,而《寒夜》卻把“善意”的問題處理得很好呢?要弄清這一點不能光看《寒夜》,而必須結(jié)合同時期寫作的其他作品一起分析。這些作品雖然與《火》同時寫成,但表現(xiàn)世界明顯不同。要弄清它的源流并非易事,我認為它起始于1941年寫成的《還魂草》前后。關(guān)于這個問題,以后另作論述。
寫于1981年,原載于日本《季節(jié)》第10號,1981年5月;中文譯文收錄于《巴金研究在國外》(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朱京偉譯。在此所載譯文經(jīng)作者全面修訂。
[1]巴金《“豪言壯語”》,香港《大公報》1979年9月20日,后收錄于《隨想錄》。此引自《巴金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143頁。
[2]巴金《文學生活五十年》,日文版載于《朝日新聞·晚刊》1980年4月7日,中文版載于《花城》1980年第6期,后收錄于《創(chuàng)作回憶錄》。此引自《巴金全集》第20卷(1993年),第567頁。
[3]巴金《再論說真話》,香港《大公報》1980年10月11—12日,后收錄于《隨想錄》。此引自《巴金全集》第20卷,第237頁。
[4]巴金《“學問”和“才華”》,《人民文學》1955年9月號。
[5]巴金《反黨反人民的個人野心家的路是絕對走不通的》,《文藝報》1957年第21期。
[6]巴金、靳以《狠狠地打擊右派,狠狠地改進工作,狠狠地改造思想》,《解放日報》1957年10月8日。
[7]巴金《謊話一定要戳穿》,《文匯報》1965年7月5日。
[8]這里指的是當時的一篇評論,即李多文《試談巴金的世界觀與早期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1979年第2期)中的無政府主義觀。
[9]武漢大學中文系三年級巴金創(chuàng)作研究小組《巴金創(chuàng)作試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
[10]北師大中文系巴金著作研究小組《巴金創(chuàng)作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58年)。
[11]我雖對其評論內(nèi)容本身有異議,但唐金?!丁巴诰蛉宋飪?nèi)心”的現(xiàn)實主義佳作——評巴金的〈寒夜〉》(《鐘山》1980年第3期)在評論的著眼點上與以前不同。
[12]巴金《法斯特的悲劇》,《文藝報》1958年第8期。
[13]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巴金創(chuàng)作研究小組《巴金創(chuàng)作評論》,第104、107頁。
[14]巴金《紀念憾翁》,發(fā)表當初以《紀念一個失去的友人》為題,刊于《宇宙風》第131期(1943年5月25日),后收錄于《懷念》。
[15]《藝叢》1980年第2期(長江文藝出版社)也登載了內(nèi)容相似的文章。
[16]巴金《關(guān)于〈火〉》,載于香港《文匯報·大公園》1980年2月24日,后收錄于《創(chuàng)作回憶錄》。此引自《巴金全集》20卷,第643頁。
[17]同上書,第648頁。
[18]巴金《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載于《文藝復(fù)興》第1卷第1期,1946年,后收錄于《懷念》。此引自《巴金全集》第13卷(1990年),第516頁。
[19]巴金《關(guān)于〈火〉》,此引自《巴金全集》第20卷,第648頁。
[20]巴金《關(guān)于〈火〉》,此引自《巴金全集》第20卷,第6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