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刮骨療毒”話疼痛
同樣強度的刺激,有的人可能只感到被輕輕地碰了一下,有的人覺得一痛而過,有的人卻覺得疼痛難忍,有的人甚至會痛得昏死過去。這說明人對疼痛感覺的反應不一樣。
《三國演義》中,就有幾個很能忍痛的人,如關云長、司馬師等?!瓣P云長刮骨療毒”說的是關羽領兵攻樊城時,右臂被毒箭射中,青腫疼痛,不能運動。關羽恐慢軍心,無可消遣,正與馬良弈棋,聞華佗到,即請其診治。華佗說:“我自有治法。但恐你懼怕?!标P羽笑道:“我視死如歸,有什么可怕呀?”華佗說:“當于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huán),請你將臂穿于環(huán)中,以繩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我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但恐你懼怕?!标P羽笑道:“如此,容易!何用柱環(huán)?”即令手下設酒相待。關羽飲酒數(shù)杯,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一面伸臂請華佗治療。華佗取尖刀在手,叫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關羽說:“任你怎么醫(yī)治。我不比世間俗子,懼怕痛的?!比A佗下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關羽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一會兒,血流滿盆,華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口。手術完畢,關羽大笑道:“此臂伸舒如舊,并無痛矣。先生真神醫(yī)也!”華佗說:“我為醫(yī)一生,未嘗見此。關公真天神也!”
關羽并非是“無痛人”,割肉刮骨哪有不痛之理。書中寫關羽“臂痛”和“弈棋”這兩個細節(jié),就點明關羽也是一個肉骨凡胎的常人。毒在臂上,也是痛的,只是“恐慢軍心”,不敢形于色,只好借“弈棋”來減輕自己的痛楚。這也是為后面的刮骨作鋪墊。接著,就描寫刮骨“悉悉有聲”“血流滿盆”,而關羽仍在“飲酒食肉”“弈棋”,談笑自若。這顯示了他堅強的性格和驚人的自制力,足以戰(zhàn)勝疼痛。
魏將司馬師也是一個能忍痛的人。魏正元二年,司馬師左眼肉瘤不時痛癢,命醫(yī)官割之,在家養(yǎng)病。聞淮南告急,便帶病領兵東征。到樂嘉安營后,司馬師因新割肉瘤,瘡口疼痛,臥于帳中。半夜,勿聞敵將文鴦領兵沖入營來,司馬師大驚,心如火焚,眼球從肉瘤瘡口內(nèi)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難當;又恐有亂軍心,只好咬棉被而忍,棉被都被咬爛。這也是因為“恐有亂軍心”的精神因素在起作用。
痛從哪里來
為什么關羽、司馬師能夠如此堅強地忍痛呢?這還得從如何產(chǎn)生痛覺講起。
原來,在人體的皮膚、肌肉、肌腱、關節(jié)、筋膜,以及內(nèi)臟里,都有一種“痛覺感受器”,它和神經(jīng)末梢直接相連。當痛覺感受器受到過冷、過熱,以及各種過強的物理因素或化學因素作用時,就可以產(chǎn)生痛覺。例如,我們手觸到一壺開水,就會產(chǎn)生燙的感覺。燙是溫覺和痛覺同時產(chǎn)生的一種復合感覺。
人體的痛覺感受器在皮膚上呈點狀分布,平均每平方厘米的皮膚表面約有100個痛點。全身痛點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手指、面部、胸部相對比較密。這些部位的痛覺也特別敏感,俗話說“十指連心”就是這個道理。
痛覺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對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保護性適應的結果,對人類是十分有利的。當人體受到外界損害刺激時,產(chǎn)生疼痛,就會立即引起保護性反射的動作。如手觸到一壺開水馬上就會縮回來。如果沒有痛覺,手就不會縮回來,將會引起燙傷。因此,痛覺能保護人體消除和避開這些不利的刺激。
無痛更痛苦
疼痛是一種痛苦,但是沒有這種痛苦的人卻更為痛苦。世界上確實有無痛覺的人,他們失去了“疼痛”這個重要的保護性反應。1932年以來,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有50多例無痛人。第一個發(fā)現(xiàn)無痛人的是匈牙利的唐鮑博士,他發(fā)現(xiàn)一位53歲的水手,從出生時就不知道疼痛,他的身體上留下累累傷痕。唐鮑博士第一個報告了這種罕見病例,命名為“先天性痛覺缺乏癥”。
那么,為什么無痛人會對痛覺“無動于衷”呢?科學家研究后認為,人腦中存在一種叫“內(nèi)啡肽”的物質(zhì),它與嗎啡差不多,有強烈的鎮(zhèn)痛作用?,F(xiàn)已查明,無痛人腦中內(nèi)啡肽的含量比常人高出3~5倍,傳到大腦的痛覺沖動被超量內(nèi)啡肽的鎮(zhèn)痛作用掩蓋住了。就這樣,人失去痛覺成了無痛人。
疼痛與心理
正常人疼痛還能引起一系列反應,如腎上腺素分泌、血糖增加、血壓升高、血液凝固加快等,使機體處于各種有利的防衛(wèi)、應激狀態(tài)。但是,劇烈的疼痛刺激也能造成血壓急劇下降、心臟活動減弱,甚至休克。通常說的“痛得昏死過去”,就是指劇烈疼痛引起的休克。但是有的人在打針時昏過去了,這一般不能認為是由于劇烈疼痛所引起的,常見的原因是精神因素引起的“暈針”,或者是藥物過敏反應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為什么同一強度刺激對不同的人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痛覺?這是由于每個人痛覺感受器的敏感性不同,而痛覺感受器產(chǎn)生反應,后發(fā)向感覺神經(jīng)細胞的沖動也有強、有弱。從整體來看,痛覺的強弱,除了與痛覺感受器發(fā)生沖動的頻率,以及參與興奮的感覺神經(jīng)細胞數(shù)量多少有關外,還決定于大腦皮質(zhì)的功能狀態(tài)。當大腦皮質(zhì)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中等強度的刺激就可引起強烈的痛覺;當大腦皮質(zhì)處于抑制狀態(tài)時,即使刺激很強,也常常不能引起應有的強烈感覺。大腦皮質(zhì)的功能狀態(tài)和人的主觀意志有很密切的關系。心理因素對疼痛的作用非常微妙。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的現(xiàn)象。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往往不太怕痛,一個意志薄弱的人則相反。
刮骨療毒話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