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敘事學(第2版) 作者:[美] 浦安迪(Andrew H.Plaks) 著


能請到浦安迪教授來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講一個學期課,真是喜何如之!

1981年我在哈佛大學訪問進修時,就讀過他主編的《中國敘事文:批評與理論文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77)—書,其中有一篇《〈西游記〉和〈紅樓夢〉的寓意》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喜歡他思考的深邃,視野的開闊和掌握資料的豐富翔實;甚至可以并不夸張地說,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我對比較文學的興趣,推動了我走向比較文學研究之路。不久,我又讀了他的專著《〈紅樓夢〉中的原型和寓意》,更加感到他的研究方法很好。他絕不將某種分析模式強加于中國文學,而是將中國文學置于非常豐富的世界文學發(fā)展脈絡之中,從多種角度加以欣賞和分析,因而能開辟出許多新的視域和趣味。

浦安迪教授是一個很嚴肅的人,輕易不茍言笑,但卻 平易可親,你會處處感到他的熱心和真誠。他給我們研究所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也帶來了新的風氣,他很能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帶動學生思考,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遺憾的是1989年6月,他不得不中斷講學提前離去,但他對這第一次以中國學生為對象的未完成的課程,卻始終未能忘懷。同學們也是一樣,班上的學生將他的一些講稿整理成文,刊載在《中國比較文學通訊》上,以饗廣大比較文學愛好者。浦安迪教授一直認為這一講稿不夠完整和充分,現(xiàn)在又作了大量的改進和補充,構(gòu)成了這部名為《中國敘事學》的講演集。

北京大學得天獨厚,總是有機會接觸到許多世界第一流的專家學者,但他們往往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很難使學生更多受益。我們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文定先生商議之后,認為出版一套“北大學術講演叢書”是一個好主意,不僅可以將海內(nèi)外專家?guī)淼淖钚轮R、最新學科信息保存下來,供北大師生研習,還可向社會推廣,存諸史冊,以備查閱。其實,這也是北大的一個學術傳統(tǒng)。20年代,泰戈爾、羅素在北大的講演稿,出版后在當時學術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當今的“經(jīng)濟大潮”之中,一切都不能不經(jīng)過“錢”的檢驗,難過“賠錢”這一關。正當我左思右想、提心吊膽之際,北京大學出版社已慨然將這一叢書列入了出版計劃。我不能不佩服出版社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倒覺得自己真有點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值此叢書出版之際,特向有遠見而不怕賠錢的出版社領導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樂黛云
1994年9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