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下酒菜的故事與面
買了把傘,和我當年留在倫敦的那把一模一樣。還買了些新盤子,用來裝水果。
周末和朋友吃麥當勞作為辛苦一周的獎勵,等餐的時候,和小朋友玩的是唐詩接龍游戲。默契地發(fā)現(xiàn)我們都偏愛李白,所以把《將進酒》留作最后的華彩樂段。
Cadenza,同樣是個很美的單詞。
背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時,小朋友給我講了賀知章“金龜換酒”的故事?!袄畎姿麄冋娴暮軔酆染??!弊詈笏戎蓸?,這樣總結。
如果我們這次玩的是希臘神話人物接龍游戲,我就可以給他講最近很喜歡的一個故事。說現(xiàn)存于梵蒂岡的雕像《拉奧孔》1506年在提圖斯浴場遺址附近被發(fā)現(xiàn)時,拉奧孔遺失了右臂。教皇尤里烏斯二世買下雕塑,希望修復這個殘缺,但無人知曉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古希臘人是如何處理這只手臂的。
米開朗琪羅認為拉奧孔的右臂應該彎折朝向頸部,那是痛苦的表現(xiàn),有人卻認為右臂應該奮力上舉。最后雕像被修復成右臂上舉的樣子。1906年,也就是整整四百年后,奧地利考古學家在雕像發(fā)現(xiàn)地附近找到了右臂,它確實是向著頸部彎折的,和當年米開朗琪羅認為的一樣。又過了五十一年,也就是1957年的時候,梵蒂岡將這只手臂裝回了雕像上。
《拉奧孔》講述的是特洛伊戰(zhàn)爭時期,祭司拉奧孔告誡特洛伊人不可讓木馬進入城中,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派出兩條巨蟒,將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勒死。
這座雕像,是由古希臘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和他的兩個兒子一同完成的。
下酒菜不僅有故事,還有面。久違的單身漢料理又回來了,這次做的是海鮮干撈面,步驟和時間嚴格遵守單身漢料理的標準:不超過三個步驟,不超過十五分鐘。
這道菜的出現(xiàn)純屬意外。
我把之前吃不完的龍須面放在陽臺晾曬,可能是因為偷懶沒有分小團,不久面竟然發(fā)出了類似臭腳丫的味道,又或者像陰雨天沒晾干的衣服。但面條的顏色看起來依舊很光潔美麗。
不想浪費食物的我,從冰箱的速凍格里找到了被遺忘的青蝦仁與小章魚,希望炒過的海鮮能掩蓋面的怪味。結果面煮開后,怪味就完全沒有了,重新成了筋道光滑的龍須面。我把照片發(fā)給很懂做飯的朋友看,他說:這個海鮮干撈面很不錯啊。
原來這就是干撈面啊。既然得到了專家的認可,那就作為單身漢料理記錄一下吧。
材料:龍須面、青蝦仁、小章魚,或者其他你喜歡的海鮮也行。
配料:姜、蒜、料酒、油、蠔油、芝麻油、黑胡椒、小蔥。
步驟:湯鍋里的水開后,放入龍須面,面煮熟后撈出,用筷子抖松面條,加少許芝麻油攪拌。
炒鍋燒熱,加油,放入姜絲與蒜片,再放入蝦仁與小章魚(蝦仁記得要去蝦線,小章魚去內臟),翻炒,蝦變成紅色后加入料酒,小火略收汁,按口味放入蠔油,再燜燒片刻。
蝦仁與小章魚出鍋,與姜絲、蒜片、醬汁一同倒在面上,淋少許芝麻油,撒少許小蔥和黑胡椒粉(也可不加)。
這是很有夏日氣氛的一道簡單料理。海鮮與面的分量配比,可隨意搭配,吃之前稍加攪拌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