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金庸武俠世界看學術人生——錢學森之問的另類答卷
一、背景與由來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技術,超越學術、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成為國際競爭的前沿與制高點,贏得這場科技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中國的頂尖大學從來不缺人才,缺的是具備國際視野、志趣高遠、有家國情懷、可堪大任的杰出人才。我們的學校到底能不能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這是大家熟知的“錢學森之問”,也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極具挑戰(zhàn)性的靈魂拷問。
2020年8月,我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8年之后回到北京,著手組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首要任務還是要建立一支戰(zhàn)略人才隊伍。2020年11月,我出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職,開始制定全新的本博貫通的人工智能教程。2021年1月,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簡稱通班),4月依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設立了清華通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計劃。如何把這一批中國最聰明、最刻苦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杰出人才、未來的學術領袖?光有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他們健全的人生理想、學術品味和家國情懷,以此指導他們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做出一系列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2021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我給北大通班同學布置的寒假作業(yè)是:閱讀金庸小說,每位同學選擇一個最貼近自己性格與價值定位的武學高手,分析其成長歷程。這時候,北大的林宙辰教授告訴我,有一個公眾號(cellstell)專門談金庸人物,作者徐鑫是一個生物學博士,寫得很不錯。我看了幾篇文章后,感覺非常好,就讓林老師邀請徐鑫在2021年5月來給通班同學作一次“從金庸武俠世界看學術人生”的講座。此后,我提出,希望他把博文整理成一本書,系統(tǒng)梳理金庸武俠世界中的人物性格、動機、武功、門派、師承與配偶選擇,重點分析武學大師的責任擔當、領導力、家國情懷的形成過程。徐博士欣然應允,并迅速寫出了這本數(shù)十萬字的書!作者推演了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編年史”,并與中國歷史背景相關聯(lián),與科學史上的人物事件作類比與映射,把武學大師的成長歷程和價值取向蘊涵在幽默風趣的文字之中。
兩年過去了,這本書就要跟讀者見面了。我認為,這是一本奇書,是解答“錢學森之問”的另類答卷,值得廣大家長、教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大學生、高中生認真閱讀,體會其中的奧妙。
二、“打精神疫苗”
有人會問,難道科學家傳記不是更好的參照嗎?我個人認為,科學家傳記存在一些天然的不足。首先是避諱問題,科學家傳記的撰寫常常由崇拜者、學生、朋友甚至親人完成,這樣的傳記就難免為尊者諱,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選擇性呈現(xiàn),并不能揭示出真實的全貌。其次是刻板單一,科學家傳記為了突出科學家的杰出成就,常常強調其堅強與刻苦攻關的一面,而淡化其性格與人性中的負面成分。只有將科學家放在具體時代、環(huán)境的激烈競爭中,才能避免對科學家的臉譜化描述,展現(xiàn)其面臨的沖突與選擇。
相比之下,作為成功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文學作品,金庸武俠小說以獨特、夸張的手法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塑造了千奇百怪的武功、栩栩如生的人物、風格迥異的派系,并揭示了各種武功創(chuàng)制過程、機緣與必然并存的成長歷程,展現(xiàn)不同派別之間爭斗與合作的復雜關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說之所以能取得社會大眾的廣泛共鳴,根本原因在于這些武俠故事中的各種選擇背后傳達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人文關懷與家國情懷。讀金庸小說常常會有一種代入感,讓讀者能體會道路的坎坷與殘酷,獲得警示,有所準備。我讓北大通班同學讀金庸小說,就相當于給學生“打精神疫苗”,讓他們在未來的真實學術成長過程中,面對自己的每一個人生決策,有一個參照物。
當前應試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為了集中全部精力備考,被父母、老師很好地“保護”起來,整天刷題,對社會和人生知之甚少。家長和學校以為,把他們送上了名牌大學就完成了任務,辦完謝師宴萬事大吉。殊不知,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各種困難和重要的選擇往往茫然若失。我認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大學有這么多的人才,卻難以出現(xiàn)真正的學術大師的一個主要原因。
杰出人才,尤其是大師,常常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大師的出現(xiàn),更多的是個人基于健全價值體系的主動選擇。上了大學,一切才剛剛開始,從本科到博士要10年,獲得正教授職位還要約10年,成為學術領袖估計還得再10年。在這30多年的人生中,一個人要經(jīng)歷很多,其成就是國際、國內、社會、家庭、配偶、朋友、個人等帶來的必然影響和偶然因素疊加的結果,簡單表述為一個統(tǒng)計求和。大師的煉成,其實是在這30多年中基于正確三觀的積極選擇,從而對抗隨機擾動的影響,避免向平均化的回歸,而終于脫穎而出,成為統(tǒng)計中的離群點。既然大師是價值體系下主動選擇造就的,那么價值體系的健康、積極與否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有了健康、積極的價值體系,就能有內驅力,練就洞察力,在選擇上就不會隨波逐流。
三、同構與映射
進一步說,金庸小說中描繪的武俠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學術共同體可被看作數(shù)學上的同構映射關系。我早就感到武俠世界中的武學門派、武林人物、內功修為、外功招式、價值取向等無不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學術世界高度同源。多年以來,我一直想寫一本用金庸小說解讀科研學術的書。徐博士的這本書就在“雨讀金庸”中構建了“晴耕科研”的有趣映像。
我這里舉幾個書中的例子。(1)很多人在學術成長中會經(jīng)歷天花板,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書中借慕容復的例子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慕容復武功總是不能大成,固然有個人天分等方面的原因,其并無真正興趣、汲汲于名利、心思不純乃至于患得患失恐怕是原因之一。(2)在學術成長路上,有時取得極大成就的常常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特別質樸堅毅、矢志不渝的人。書中借郭靖的例子給出了一種合理的闡發(fā)。郭靖功力震古爍今,固然與因緣際會的各種巧合有關,但百折不回、孜孜于簡潔、朝夕不輟,終于融會貫通,可能也是緣由之一。(3)配偶常常對學術路徑有巨大的影響。書中有兩個相關的例子,一個例子是令狐沖受到任盈盈的積極影響而終于笑傲江湖,另一個例子是游坦之遭遇阿紫的不良擺布而身死、為天下笑。
以上幾個例子,其實也是我觀察總結的對成才影響巨大的三個因素,分別是配偶(Spouse)、性格(Character)和興趣(Interest),是我心目中真正的SCI。
事實上,徐博士在本書中用金庸武俠世界構建了更加宏大的學術映射。本書在上篇(即縱篇)中,借助“天龍”“射雕”“神雕”“倚天”4個時代的武學發(fā)展脈絡,演繹了現(xiàn)實學術的高峰與低谷及其背后的原因;在中篇(即橫篇)中,借助金庸武俠世界的橫剖面,總結了具體學術的影響力、屬性、冷門熱門、有用無用等特點;在下篇(即外篇)中,則借助金庸小說人物的個體選擇,總結了令人糾結的學術選擇時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了更好地在金庸武俠世界與學術間建立聯(lián)系,本書還精心選擇了科研史上的事例。這些事例短小精悍,緊扣相關章節(jié)主題,輻射遼闊,異彩紛呈。作者在金庸小說武俠世界和學術世界之間建立了同構映射關系,于談笑之間自然揭示學術成長的奧秘。
四、認清與熱愛
文學創(chuàng)作高于生活,但來源于生活。金庸武俠小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術世界的真相。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蔽蚁M袊新敾鄱鴥?yōu)秀的學生也具有這樣的英雄主義氣質,能在認清科研學術的真實之后,依然熱愛科研,這樣的熱愛才是立得住、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
如果讀者能通過閱讀本書體悟培養(yǎng)與選擇,實踐同構與映射,收獲認清與熱愛,就是為“錢學森之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此與大家共勉!
朱松純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