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是“詩,窮而后工”呢?還是“文,富而后達”呢?

陳顧遠文集(第4卷):陳顧遠散文集 作者:陳顧遠 著


真是“詩,窮而后工”呢?還是“文,富而后達”呢?

雜貨店老板提出“窮而后工”“富而后達”這兩句話,原意并不是說做詩系“窮而后工”,寫文系“富而后達”;只想借用這兩句話探討我們研究學問想有成就,當從窮苦艱難中得來呢?或從富裕舒適中得來呢?

照過去一般情形說,文人學子的成就,大半都是經過窮苦艱難的階段,方有造詣,且必貧而愈堅其志,愈顯其學。像復圣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居于陋巷,人皆不堪其憂,他獨不改其樂。像歷代所傳鑿壁借光而求學,牛角掛書而求知等等故事,都是安貧樂道,有所自勵的成功者。“人窮志短”,分明是不知上進而以膏粱子弟為羨的庸夫俗子罷了!一代名儒,十年寒窗,英雄固然不怕出身低,儒士同樣不怕出身貧的。“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越是有心胸,有志氣,忍得住窮苦,熬得過艱難,不憂于貧,不畏乎勤,在學問上越是有出人頭地的一日。誠然!富而好學非無其人,縉紳錄中,代有傳者。惟求其志之堅,心之切,學之廣,識之深,似乎仍以經過窮苦的鍛煉透入艱難的滌洗,方有成就,乃為上乘。

然因過去的觀察,到了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社會里,卻不免有點變化。許多人都說要做學問而有造詣,不必學而后富,實應富而后學,因為工業(yè)化社會生活水準提高,不比農業(yè)社會生活的簡單樸素,有錢萬事皆足,無錢寸步難行,縱有志士想來樂道,也為環(huán)境所誘,風氣所化,有誰還能安貧?何況升米有其高價,杯水也須花錢,縱欲簞食瓢飲一樣得來不易,更是不能安于貧的。據(jù)說,日本有一位學人,拋棄過去苦學儉學的理論,先做土地買賣生意致富,然后堅心研究學問,憑其財力而有種種設備,并糾合人力,分工合作,在學問上居然有其相當成就。我國許多青年聞風而起者大有人在,大學畢業(yè),不必即求深造進研究院,就令希望取得碩士資格,卻也心不在學。他們預定先從營利事業(yè)方面投機發(fā)財,以后,再進而求學問上的深造不遲。這又是老板最近常聽到的言論。

對于“窮而后工”及“富而后達”兩句話的批判,誠然因時代的先后,而在價值上有其輕重的不同。但也各自有其風格卓然獨立,不受時代變化的影響。先以“窮而后工”為說:今日,國民教育雖已延長,人人有書可讀,但衣食足然后知禮義,生活難怎能再閱讀,各級貧戶的子弟茍無獎學的機會或社會的援助,想要在學問上飛黃騰達,實在是鳳毛麟角,這是現(xiàn)時代在原則上所難允許的現(xiàn)象。不過說到較為平淡而非復雜性的學問,只在涉獵與思索方面下工夫,自可耐貧苦學而得深造,當然是不受時代環(huán)境影響的。

倘再就“窮而后工”一句話作深一層的觀察,更與時代先后無關。說起“窮苦艱難”來,并非專以貧困凍餒的情況為限,他如遭悲蹇慘痛的命運,或懷抱憂時憫世的心情,更是精神上的窮苦艱難,同為“窮而后工”的座上客使文人學子賴其刺激,有其奮發(fā),在學問上建樹起不朽的事業(yè)。這種窮不是真窮,確有一種雄厚的力量蘊藏其中,對于學問上所表現(xiàn)的著作,可說不工而自工了。在過去像楚國屈原以忠憤的筆鋒,寫出萬世傳誦的離騷;像漢司馬遷以腐刑的隱痛,寫出千古稱贊的史記;像杜甫終身坎坷,奔跋各地,終能成為詩圣;像韓愈三試不成,十年依然布衣,終能被謚文公。其他,像文天祥的正氣歌乃泣血飲恨之作,像顧炎武的《讀史方輿紀要》乃匡時謀興之文,一時真是說不盡的。照這看來不但詩是窮而后工,文也是窮而后工,誰能否認?其實在精神上所遭遇的窮苦艱難,發(fā)而為奇文名詩,完全出于個人的振奮向上,任何時代皆然,不以舊時社會為限。即如抗戰(zhàn)中愛國志士的殺賊不屈,其能發(fā)而為文,凝而為歌者,一定都是精品絕作,只因老板非文藝圈內人,一時不能指出姓名罷了。那么,“窮而后工”的話,能因到了工業(yè)時代,就被絕對否認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