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文三國
舊時的京劇舞臺上,著名的老生,言菊朋老板有一出膾炙人口的戲,叫做《讓徐州》??催^他戲的人,如今大概不是很多了。但由于當(dāng)時有一家叫“百代”的公司,做過這張唱片,造福后代戲迷,所以現(xiàn)在還能夠聽到。
這是言派的拿手戲,他把那個徐州刺史陶恭祖,演得溫文儒雅,慕賢若渴。他創(chuàng)造的唱腔,字正句清,精致細(xì)膩,婉轉(zhuǎn)曲折,回腸蕩氣,真有一唱三疊,余音繞梁之感。三十年代,言老板在上海天蟾舞臺唱這出戲,很叫座的,稱得上風(fēng)靡一時,觀者若鶩。
看京戲,并不在戲,遂有“聽?wèi)颉币徽f。因為舊時戲園子里,賣瓜子糖食的,提水壺沏茶的,送熱手巾把的,川流不息,像走馬燈似的。即使非常有名的角兒,臺下照例這樣鬧鬧哄哄的。想認(rèn)認(rèn)真真看戲,實在有些困難。真想聽?wèi)虻娜?,索性在樓上后座一靠,閉上眼睛品味。這大概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很了不起的,說歸說,做歸做,你歸你,我歸我,正面是一回事,反面又是一回事的習(xí)性。
名曰看戲,實際卻在那里談價錢,做生意,拉交情,套近乎。名曰喝茶,踱進(jìn)茶館,意不在茶者多,而是聽彈詞,扯閑淡,吃點心,看堂客。名曰開會,手捧茶杯,個個落座,上面發(fā)言,下面看報紙,打瞌睡,織毛衣,練氣功者,各干各的。名曰義演,貢獻(xiàn)之余,也無妨其拉贊助,要回扣,索酬金,討高價,為了腰包奮斗。所以,《讓徐州》的這個“讓”字,不過是劉備為謀立足之地,表現(xiàn)得斯文一點的奪取罷了。
這出戲,劇情很簡單,徐州刺史陶謙老了,本來應(yīng)該把刺史牌印傳給自己兒子,但陶謙高風(fēng)亮節(jié),舉賢薦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讓位于解了徐州之圍,如今屯兵在小沛的劉備。這樣子虔誠地讓出自己的交椅,差點都要跪下來央求劉備接受這份官職,在中國歷史上實在罕見,所以就編成了戲文,弦歌不絕,一直唱到了現(xiàn)在。劉備也是難得的謙虛,別人打破頭,削尖腦袋,就為了做官,可他,說什么也不肯接這個印。于是抱病的陶恭祖,在天蟾舞臺上就是那位言菊朋老板了,一口一聲,皇叔啊皇叔,懇求他走馬上任。這時,有一大段四字句的唱詞,聲聲緊催,字字動情,總能激起臺下觀眾一片叫好喝彩之聲。
《三國演義》第十二回,寫的就是這段故事,當(dāng)然,并不符合歷史真實。陶謙根本沒讓,但他兩眼一閉,劉備撿了個便宜,倒是真的。目的達(dá)到,話就可以盡量說得動聽了。于是這兩位成了“溫良恭儉讓”的典范。
歷史上并沒有讓徐州這一說,完全是民間文學(xué)一廂情愿的創(chuàng)造。
雖然糜竺傳達(dá)過一句陶謙病篤時的話:“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倍@位先生此時已完全站在劉備一邊,而且很快就有郎舅之誼,事先造一下奪權(quán)輿論,也未可知的。其實正史稱陶謙這個人,寡廉鮮恥,陳壽在《三國志》里說他“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并不是一個好東西。
《三國演義》虛構(gòu)這場三讓徐州的情節(jié),倒不是為后來的言菊朋老板唱戲考慮的。羅貫中是為了突出劉備的忠誠,仁義,謙虛,遜讓和施恩不圖報的高尚品格,才不得不讓陶謙也隨之被美化,若是一個政績很壞,名聲很臭的州牧,劉備讓來讓去,那豈不是一種虛偽了。
所以,戲文是戲文,生活歸生活,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時候是當(dāng)真不得的。
在封建社會里,為一頂烏紗帽,即使是親兄弟,也要白刀子進(jìn),紅刀子出的。別說史書中那些禪讓,是冠冕堂皇做給人看看的,《三國演義》中的這個陶恭祖,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屁股從交椅上挪下來。那個漢獻(xiàn)帝做皇帝做得多苦啊,連懷了孕的老婆都保護(hù)不住,最后被曹丕一腳踢開時,不也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舍不得丟掉王位嘛!
一般來講,凡騎在人民頭上的統(tǒng)治者,上自天子,下至里正(也就是街道保甲長之流),是絕不會心甘情愿把權(quán)拱手讓人的。除非屈服在某種壓力,如果不放棄權(quán)力,可能還要失掉更多(包括腦袋)的情況下,才會乖乖地騰出位子。盡管孟德斯鳩說過“久握權(quán)力會使人腐化”,但所有這些大小官員,寧愿被腐化,也不愿交出權(quán)力,這大概也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但《三國演義》卻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讓賢擢能的千古佳話,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和愿望。因為,歷朝歷代騎在人民頭上,那些作威作福的,無德無能的封建統(tǒng)治者,誰也不肯自動退出歷史舞臺。而皇子皇孫,無論好壞,老百姓根本無權(quán)選擇。幸運碰上一位不那么壞的,不致草菅人命,那就謝天謝地;而若是相反,老百姓就得遭殃,而無以為生。所以,人們才喜歡聽《讓徐州》的說書,看《讓徐州》的戲文,實際上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情宣泄,和烏托邦式理想的寄托,取得一種虛幻的滿足罷了。由于這出臆想的戲文,更接近老百姓所希冀的,但難以實現(xiàn)的美麗憧憬,所以唱的人也好,聽的人也好,便不細(xì)考究歷史的真實,而能津津有味地陶醉其中了。
說到底,《讓徐州》是一段偽托的歷史,是戲文中事罷了。但作為言派的看家戲,值得一聽,可如今,大概很難找到一位像言老板那樣出色的演員,唱這出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