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說選 作者:方智敏 譯


前言

方智敏

如果說在1919年結集出版的《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奠定了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國文壇上的地位,那么在隨后幾年里出版的三部短篇小說集,《雞蛋的勝利》、《馬與人》、《林中之死及其他故事》使安德森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鞏固。雖然這三部集子中的短篇在質量上參差不齊,但其中最好的一些短篇小說應該說是代表了安德森的巔峰之作,使安德森的聲譽從國內(nèi)走向國際。本集子就是從安德森這三部短篇集中精選出來的故事。安德森在這些故事里運用更加嫻熟敘事手法,繼續(xù)他的兩大主題:美國社會最底層的各種各樣畸人的孤獨與絕望,青少年成長中的困惑與幻滅,以及他們步入社會后的艱辛與探索。安德森以他憂郁的目光,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他們在生活中深感孤獨和無助,外表上顯得十分怪異和多愁善感,渴望沖破他們自己內(nèi)心的隔絕圍墻,探索人生的出路,但都沒有成功。

安德森的短篇小說以其樸實無華,毫無浮飾的散文風格和簡單,明快的口語體語言而稱著。在小說結構上他打破傳統(tǒng)小說的模式,形式松弛,結構松散,情節(jié)也不明顯,不側重在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性上,而往往只突出幾個閃亮的生活片斷和場景來構成。在藝術手法上他進行了多種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他是美國最早的一批作家中對潛意識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進行了探索,對新穎的各種敘事手法進行了嘗試。安德森的寫作風格和主題對??思{,海明威,菲茲杰拉德,沃爾夫,斯坦貝克和許多其他美國作家的作品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安德森的青少年成長小說(initiation stories)在美國文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美國短篇小說中最優(yōu)秀的一些作品?!鞍l(fā)現(xiàn)社會的邪惡,童年理想的破滅,同現(xiàn)實接軌,從而結束天真時代長大成人,是美國青少年文學的一大主題。安德森接過馬克·吐溫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使用頓悟手法創(chuàng)作短篇,為這個題材開辟了新天地,也誘發(fā)海明威、??思{、斯坦貝克等后來人去進行新的開拓”(董衡巽)。

《雞蛋》當首推為安德森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之一,也是安德森最優(yōu)秀的青少年成長故事之一。在這篇故事中,安德森又一次透視了生活的表層之下,揭示了人性的內(nèi)在深層。故事通過一個天真的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他父母親既可笑又悲慘的境遇。他父親原本是個質樸的農(nóng)場工人,過著無憂無慮的鄉(xiāng)村生活。后來結了婚,娶了一位頗有文化的女教師,于是這兩個人身上發(fā)生了變化,他們開始做起了“美國夢”, “他們變得充滿野心,美國人想出人頭地的激情占據(jù)了他們的頭腦”。敘述者首先巧妙地通過描寫他父親外形的可笑暗示了他與現(xiàn)實生活的不協(xié)調(diào),而他做起生意來的情景就更可笑。夫妻倆先是投資一個雞場想養(yǎng)雞發(fā)財,但他們養(yǎng)的雞好像特別多病,剛剛辛苦地喂養(yǎng)了幾個星期的小雞一只接一只地開始愚蠢地歪著腦袋直盯著太陽,然后一只接一只地死去。孵出的小雞怪胎又特別多,于是他父親把那些孵出的怪胎小雞泡在酒精里。后來他們又在火車站旁開了個小飯店,但又是慘淡經(jīng)營,門可羅雀。他父親以為用怪胎小雞展覽可以招攬顧客,但人家一看到泡在酒精里的怪胎雞都跑光了。他父親最后的一招就是拿雞蛋來變戲法,這時想發(fā)財?shù)挠呀?jīng)使他本人也成為一只怪胎雞了。他使勁地耍雞蛋,但人們都覺得他已經(jīng)瘋瘋癲癲了,連看都不看他的表演。手中的雞蛋破碎了,他氣得恨不得把所有的雞蛋都摔個粉碎,但最后又輕輕地放下,放聲大哭。安德森用雞蛋的象征和黑色幽默的藝術手法辛辣地諷刺了“美國夢”的幻滅。

《我想知道為什么》這也是安德森一篇膾炙人口的少年成長小說。剛滿15歲的“我”愛馬愛得如醉如癡,約了家鄉(xiāng)的幾個小伙伴一塊兒去看賽馬。在薩拉托加賽馬場上,天真的“我”愛上了創(chuàng)造世界紀錄的賽馬“快如光”,愛屋及烏,“我”也愛上了“快如光”的馴馬師杰里·蒂爾福德。賽馬會后,“我”原打算去找杰里套近乎,卻偶然發(fā)現(xiàn)這家伙居然去鄉(xiāng)下嫖妓女?!拔摇痹趺匆蚕氩坏今Z馬那么有本事的杰里居然和那么骯臟的女人混在一塊。大人們的世界在“我”的眼中崩潰了,整個世界都毀滅了。安德森繼承了馬克·吐溫開創(chuàng)的美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悠揚的中西部口語,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在農(nóng)村長大的純潔少年在成長中遇到的煩惱事,以及對大人世界中那些邪惡的勾當?shù)牟焕斫?。主人公通過頓悟把天真推向幻滅,產(chǎn)生了無限地痛苦和失望。最后,主人公告別了天真的少年時代,步入孤獨和煩惱的成年時代。

在這兩篇故事中,安德森運用了許多現(xiàn)代敘事手法,為美國現(xiàn)代文學,乃至后現(xiàn)代文學增添了幾分亮點。第一,天真的敘述者。“天真的敘述者是對他最尊敬的一個成年男性逐漸產(chǎn)生了幻滅感”(詹姆斯·費倫)?!峨u蛋》和《我想知道為什么》都是以一個孩子的天真目光來看待這個世界。《雞蛋》中“我”看父母親,《我想知道為什么》中“我”看馴馬師杰里。起初,“我”對他們充滿了崇拜和愛戴,但最后都徹底失望了?!疤煺鏀⑹龅囊粋€典型結果就在于它在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確立了某種張力”(詹姆斯·費倫)。這種張力是話語內(nèi)部的一個不穩(wěn)定環(huán)境,或者又稱為沖突關系,它涉及對價值、信仰或知識之嚴重斷裂的關系。第二,內(nèi)聚焦,多視角。兩篇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稱有限敘事情境來敘述,采用內(nèi)聚焦,多視角手法,即敘述者是“我”,主人公也是“我”。兩個“我”的目光交相探究這個世界,夾敘夾評。在結構上,都穿插了“部分倒敘”,在敘述中都采用了“陡轉”法,也就是將重頭戲都放在了后半部分。另外,安德森的敘述特色是內(nèi)傾性敘事模式,特別著重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兩篇故事中對“我”都有精彩的心理描述。在《雞蛋》中,安德森還運用了視角越界的敘事手法。為了更加生動地敘述父親在店里耍雞蛋的整個過程,敘述者“我”從內(nèi)視角跨越到了全知視覺,為整個事件的詳細描述增添了幽默諷刺的效果,使父親氣急敗壞的形象躍然紙上。第三,頓悟。安德森的少年敘述者的亮點總是集中在他回憶過去經(jīng)歷中的某個奇特或獨有的“片刻”上。安德森認為人生充滿了挫折和孤獨,只有在難得的片刻一個人才能得到頓悟。《雞蛋》的敘述者“我”最初用一個孩子困惑的目光來審視這個世界的奧秘,“我很想知道為什么會有雞蛋,為什么雞又是從雞蛋里孵出來的,孵出來的雞又會下蛋,這個問題融入我的血液里,并一直留在那兒,我想是因為我是父親的兒子的緣故”。最后,“我”醒悟過來,這是個血緣的問題,美國人生來就愛做美國夢。“我”和父親是一個模子鑄出來的,我們都是“畸人”,父親的命運就是“我”將來的命運。這里也包含了敘述者的自我否定,“我”最后不僅認識了自己,認識了這個世界,也認識和接受了別人。在《我想知道為什么》中有兩個頓悟,一是“我”因為愛賽馬也突然愛上了馬夫杰里?!拔姨ь^一看,正好我和他的目光相遇,這使我不由得心里一動。我覺得我熱愛這個人就像我熱愛這匹馬一樣,因為他能懂得我所想的事。”二是當“我”看到馬夫杰里在鄉(xiāng)下嫖妓時,“突然間,我恨起那個人來。我真想尖聲地喊出來,沖進那間房子,把他殺掉。”兩個頓悟明顯轉折,馬的世界真善美與人的世界假惡丑鮮明對比。第四,象征。在《雞蛋》中,安德森把雞蛋作為美國夢的象征。雞蛋雖有堅硬的外殼,但極易破碎,孵出的小雞往往又是畸形的。安德森用畸形的小雞來象征社會中的畸人,包括敘述者的父母親和他自己。這里的雞蛋,小雞,母雞,養(yǎng)雞場等在《雞蛋》中起著多重的象征作用。在《我想知道為什么》中,安德森用公馬“快如光”來象征純潔,力量和美,“‘快如光’就像一個你時常思念可又從沒見過面的姑娘一樣。它渾身結實,也挺可愛,你瞅著它的頭就想吻它一下?!庇萌莸墓R“半路飛”來象征妓女,“她們也很猥瑣,只有其中一個身材高挑,看起來有點像‘半路飛’那頭閹了的雄馬,但沒有它那樣干凈,還有一張倔強的、難看的嘴巴。”但馬在這里也有多重的象征,比如象征“我”,象征“性”等。第五,元敘事(meta-narration)。這是一種反復說明敘述行為的手法,把敘述的人為性裸露出來,拉大敘述者與文本,文本與讀者的距離,而且通過元敘事反復強調(diào)“這件事”的重要性,以引起讀者的高度重視。在這兩篇故事中,安德森都是以一個孩子的口吻來敘述,孩子唯恐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對一件事就反復地嘮叨重復。在《雞蛋》中,“我”就一直重復“雞蛋”和“小雞”的故事,并把重頭戲放在了他父親耍雞蛋上。在《我想知道為什么》中,敘述者從一開始就反復講述“我”打小起就愛看賽馬,愛馬,愛當馬夫等,然后采用“內(nèi)倒敘”手法講述賽馬的情景,最后才講了杰里和妓女的鬼混。安德森用元敘事手法寫出了孩子的天真可愛,反諷出大人世界的不可理喻。

《我是個傻瓜》也是安德森膾炙人口的一個青少年成長故事。安德森運用內(nèi)聚焦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敘述者回憶自己少年時的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用一種近乎黑色幽默的口吻來講述,一氣呵成,語言切合主人公身份,富有生活情趣。主人公“我”已經(jīng)十九歲了,卻到處找不到工作,無奈之下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當上了一個馬夫。在俄亥俄州的桑達斯基秋季賽馬大會那天,他穿上了最好的衣服,帶上所有的積蓄,走進了一個酒吧。他看到“有個家伙拿著一根手杖,打著松散蝴蝶結式闊領帶??粗歉睒幼樱媸刮腋械綈盒??!睘榱撕瓦@個惡心的家伙擺闊,他連喝了兩杯威士忌,買了一張大看臺上最好的票。在大看臺上他認識了一個打扮時髦的年輕人和他的妹妹,并很快地喜歡上了那人的妹妹。為了討好她,他編造了一連串的謊言。他告訴她自己的父親是個有錢人,擁有一大串的賽馬。在火車站,當他們分手時,她答應會按照他給的地址寫信給他。火車開走后,他“像個小孩似的放聲大哭起來”。他頓悟到自己的徹底失敗,因為虛榮,他告訴她的一切,包括給她的地址都是假的,剛才在大看臺上他的那種男子漢的自豪與自信一瞬間便煙消云散了。在故事的最后,他為自己因喝酒和撒謊造成的困境感到困惑,傷心,憤怒和孤獨。在極度的悔恨中,他把自己稱作大傻瓜。

安德森的這個著名的故事有幾點值得一提:首先,安德森繼承了馬克·吐溫優(yōu)良的口語化傳統(tǒng),從對話到敘述都是純樸的美國中西部口語,讓我們想起了《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安煌氖牵驳律瓕懮倌甑某砷L不采取歷險記式的漸進手法。他運用‘頓悟’,構思某個場景作為契機,使少年們頓時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從而結束一個天真的時代”(董衡巽)。其次是發(fā)現(xiàn)邪惡的主題,這里指的是發(fā)現(xiàn)自身的邪惡及社會的邪惡。在這篇故事里,安德森特別強調(diào)了社會邪惡對自身的影響:主人公從巴特那兒學來了吹牛撒謊,從花花公子那兒學會了虛榮擺闊,但最后卻是弄巧成拙,悔恨終身。但主人公最后還是從這一發(fā)現(xiàn)中認識了人生和自我,獲得了成長的感悟。還有一個特點是幽默。在這個故事中,以及在這個集子里,你可以隨處看到安德森的幽默。但安德森的幽默不同于馬克·吐溫那種調(diào)侃尖刻的幽默,這是一種苦澀的幽默,一種在困境中的幽默,一種無可奈何的幽默,我們稱之為黑色幽默。你看,主人公自己找不到工作,就說別人家個子小好找,無奈中透出一種自我的悲愴。

《變成女人的男人》是《馬與人》中另一篇優(yōu)秀的美國青少年成長故事,同樣用內(nèi)聚焦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回顧了敘述者自己青少年時的一段經(jīng)歷,但比起《我是個傻瓜》來,內(nèi)涵更加豐富,安德森對人性的深層次和多重性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主人公赫爾曼·達德利在成年后講述了他青少年時的一段經(jīng)歷。十九歲了,在賽馬場上當馬夫的赫爾曼還從來沒有接觸過女人,但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想象著女人,想象著自己理想的女孩應該長得怎么樣,“在夜晚的夢中我老是看到女人的身子和雙唇,以及女人的其他地方,早上醒來時我覺得自己就像魔王撒旦?!彼π卟桓液团苏勗挘X得與馬為伴要比與人為伴來得愉快多了。有一個和他親密接觸的人叫湯姆·米恩斯,是個受過教育的馬夫,想要寫那些賽馬的故事。赫爾曼非常崇拜湯姆,“說真的,我想我開始愛上湯姆·米恩斯了,他比我大5歲,雖然當時我不敢說出來?!焙諣柭圆桓艺f出來,是因為“美國人在說這樣的事情時都害羞和膽小,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男人不敢承認自己愛上了另一個男人,他們甚至自己都害怕承認有這種的情感。”許多批評家都認為赫爾曼有潛在的同性戀傾向而自己卻沒有覺察到,當然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其實故事中有許多的跡象表明赫爾曼只是有一種含糊不定的性取向,并不是個同性戀者。

故事有三個恐怖的高潮:在一個寒冷的雨夜,他到附近一個礦山酒吧里,看到了自己在鏡子中的臉:“是一張女孩子的臉,也是一張孤獨寂寞和受驚嚇女孩的臉,她在鏡子里只是個孩子”。他感到害怕,如果酒吧里的其他男人看到他的女孩的臉,他可能會陷入麻煩。這時在酒吧里又發(fā)生了一件恐怖的事,一個瘋子巨人在酒后痛打了一個嘲弄他的人,“就這么一拳就把那個家伙打昏了過去,他就像一頭遭到斧頭痛擊的牲畜一樣地倒了下去?!备膳碌氖虑榘l(fā)生了,“他抬起一只腳,狠狠地踩在了那個家伙的肩膀上,我能聽到骨頭碎裂發(fā)出的嘎吱聲”。在大雨中,害怕的渾身發(fā)抖的他回到馬廄里。只有和心愛的賽馬在一起,他才能放松下來,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他很快地睡著了,睡夢中有兩個喝得醉醺醺的黑人馬夫闖進了馬廄,把他當成了女孩。兩個黑人一起撲了過來,赫爾曼驚嚇過度說不出話來,他們誤把他當成女孩更強化了他起初在鏡子中把自己看成女孩的想象。他瘋狂地跑進附近的樹林里,但他仍然覺得“我靠近的每棵樹看起來都像是一個人站在那兒,等著要抓我”。當赫爾曼摔倒在跑道附近的一個廢棄屠宰場中的一堆馬骨頭中時,故事達到了恐怖怪誕的高潮?!拔覄偤盟ぴ谶@匹馬的肋骨中間,這些肋骨似乎把我緊緊地包了起來。我的兩只手緊緊地往上抓住,正好抓住了這匹死馬的顴骨,這個顴骨在大雨的沖刷下冷冰冰的。一堆的白骨包圍住我,我的手上抓住的也是白骨”。

赫爾曼的摔倒實際上是一種奇特的成年儀式,在摔倒的瞬間使他得到一種震撼性的頓悟,一種徹底的釋放。泰勒指出:“白色的馬骨頭是赤裸裸的死亡象征——象征著赫爾曼對女人的單純天真的想象的死亡,他的那種賽馬場上要比外面世界更勝一籌的看法的死亡”。在經(jīng)歷了這次可怕的遭遇之后,赫爾曼永遠地離開了賽馬場,他把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永遠地拋在了身后,他對自己和自己的模糊性傾向,以及社會的邪惡和暴力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獲得新生。

安德森指出人類是注定要遭受挫折的,這是因為他們允許,甚至鼓勵自己天性中的殘忍一面壓倒善良的一面,如理解,同情等。和《林中之死》一樣,在這故事中,安德森運用了雙重視角的敘述手法來拉開敘述距離,即一個是十九歲天真的內(nèi)敘述者,一個是成年后的外敘述者。在天真的敘述者講述青少年時可怕經(jīng)歷的同時,成年的敘述者盡力控制著青少年的記憶,并以成年人的復雜心態(tài)對發(fā)生的事情作出解釋,但仍然是困惑不解。安德森還運用了像賽馬,臉,夢等作為性象征來加強他的主題,這些象征被敘述者在講故事中似乎是無意識地應用,而實際上是安德森的匠心獨運。這個故事中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赫爾曼奇特的“頓悟”,摔倒在象征死亡的馬骨骸中得到的釋放,把故事有效地推向了高潮。

《兄弟之死》是本集子中的另一篇青少年成長故事的優(yōu)秀作品,同樣也是一個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和《林中之死》一樣,安德森在《兄弟之死》中強有力地批判了美國現(xiàn)代社會的拜金主義,體現(xiàn)了對美國夢的幻滅。故事通過一個14歲小女孩瑪麗的天真目光,講述了在美國弗吉尼亞南部的一個農(nóng)場主約翰·格雷一家的生活矛盾和沖突。故事有兩個敘述層次,一個是砍樹風波,約翰·格雷突然決定砍掉農(nóng)場中的兩棵大橡樹,遭到他妻子阿斯平沃爾的反對,因為這兩棵大橡樹是她爺爺親手栽種的,象征著她的家族過去的榮華富貴。格雷的大兒子唐站在母親一邊,同父親格雷爆發(fā)了激烈的沖突,其目的是想借機搶班奪權,但唐失敗了。在出走幾天后,又不得不回到農(nóng)場,向父親格雷低頭認錯,從此后他低首下心,夾緊尾巴做人。另一個層次是講述瑪麗和特德的姐弟情誼。瑪麗和特德是格雷五個孩子中的老二,老三,也是家庭中關系最親密的一對。特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醫(yī)生斷定他隨時都可能死去。作為姐姐的瑪麗不僅細心地照料他,而且完全理解他的個性。特德自幼桀驁不馴,生性愛好自由,毫不懼怕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與他相反,特德的大哥唐,為了能爭奪到整個農(nóng)場的統(tǒng)治權,唯唯諾諾,卑躬屈膝,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價值。

在這篇故事中,安德森以死亡作為主題和手段來審視生活和生命的質量,通過天真的敘述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死亡真的是最可怕的事嗎?”故事成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安德森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而自由來自抗爭。由于特德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隨時都有可能死去,因此他的父母親和大哥唐嚴格地禁錮他的個人自由。11歲的特德學會了抗爭,姐姐瑪麗也支持他。有一天姐弟倆在雨中玩水時受到母親的阻攔,特德無聲地跑進了馬棚以示抗爭,姐姐瑪麗則指責母親不該這樣。經(jīng)過這次抗爭之后,姐弟倆獲得了完全的自由,他們有了新的生活空間。特德并沒有突然死去,他死于幾年后的一個晚上,走得安詳,在睡夢中。安德森始終認為人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正如《林中之死》中的格蘭姆斯老太婆一樣,安德森認為特德的死也是一種解脫與完美。安德森在這個故事中還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擺脫了其他人強加在他頭上的種種束縛時,不管這種束縛是來自個人還是社會,一個人的生命才會有價值。這就是為什么特德的死具有某種人生意義上的美,因為它表示了一種生命的抗爭,一種安寧與幸福,因為“他活著的時候總有一種好奇的自由感,某種屬于他的稟性使這種自由感變得更美好,巨大的快樂總是伴隨著他?!贝蟾缣茷榱说玫綑嗔λ冻龅拇鷥r太高了,實際上安德森認為他是一個正在成為活著的死人。因為權力和財富的追求已經(jīng)使他迷失了人的本性——對他人的理解和關愛。只有愛和理解才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沒有愛和理解的綠洲終將成為一片荒漠。安德森斷定格雷家族在唐的手中必將滅亡,因為連唐的妹妹瑪麗都認為有一種“更加難以覺察,更加可怕的死亡已經(jīng)降臨到她哥哥唐的身上?!?/p>

在《兄弟之死》中,安德森也運用了許多現(xiàn)代敘事手法來增強故事的藝術效果。第一,天真的敘述者。在安德森的少年成長小說中,主人公通??偸且粋€對世事無知的少年或青年。在故事開始時,主人公總是處于一種天真或蒙昧的狀態(tài),通過一個偶然的事件,他首次了解到了一些他過去所不知道的事情,比如社會的某種邪惡等,而這些事情卻是大人們都知道的。隨著沖突的加劇和高潮的到來,主人公通過頓悟把天真推向幻滅,產(chǎn)生了無限地痛苦和失望。在《兄弟之死》中,安德森也是用內(nèi)聚集和多視角的敘事手法,讓14歲的瑪麗和11歲的特德,用他們天真的目光,看到家庭的矛盾和沖突,對他們的父母親和大哥唐,由敬佩轉向輕蔑和失望,最后是徹底的絕望。第二,頓悟手法。在《兄弟之死》中,安德森嫻熟地運用頓悟手法來描述瑪麗和特德的成長過程。瑪麗起初一直不理解大人們?yōu)槭裁匆惶斓酵頃吵橙氯碌貭幎?,她也一直不理解自己家里人的關系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直到那天下午在院子里目睹了父母親和大哥唐因為砍樹而引起激烈爭吵時,瑪麗突然豁然開朗,“那一刻,她突然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一堵把她和特德與其他人隔絕的墻?;蛟S在那時,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父親,母親和唐?!钡谌?,象征手法。舉幾個例子:(1)兩棵大樹是美國夢幻滅的象征。安德森用這兩棵大橡樹作為兩個家族的象征。剛愎自用的約翰·格雷不聽家人的極力勸阻,斷然決定砍掉這兩棵原本枝繁葉茂的大樹,這也是預示著這兩個大家族的必定衰亡。(2)墻,人與人之間隔絕和孤獨的象征,缺少交流和理解的象征。在這里,格雷的砍樹風波筑起了一堵堵的墻,墻的一邊隔離了瑪麗和特德,另一邊隔離了家里的其他的人。(3)唐與特德,兩種死亡的象征。在《兄弟之死》中,安德森把唐與特德的死進行了鮮明的對照,一個是跪著的生,雖生猶死;另一個是自由地死,雖死猶生。第四,感情的誤置。在《兄弟之死》中,安德森用感情的誤置來描寫被約翰·格雷砍倒的那兩棵大橡樹,營造了兩個大家族,阿斯平沃爾和約翰·格雷即將衰亡的氛圍。在整個故事中,特德始終認為樹是有生命的,被砍的樹會發(fā)熱,會流血。就像被砍倒的大樹一樣,任何一個人或家族終究會滅亡,會回歸大自然,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體現(xiàn)了安德森對大自然的敬意和對美國社會的幻滅。

本集子中的另外三篇故事《芝加哥的哈姆雷特》、《悲傷的吹號人》、《一個俄亥俄州的異教徒》是安德森的另外幾篇青少年成長故事,從不同的方面和視角講述了青少年在步入社會謀生中的艱辛,探索與追求,也是不同類型的畸人故事。

在《芝加哥的哈姆雷特》中,安德森運用內(nèi)聚焦第三人稱同敘述者的敘述手法講述了一個憂郁的廣告撰稿人,談起他十八歲時在一個沉悶的俄亥俄州租賃小農(nóng)場里的故事。主人公湯姆的母親去世后,他父親很快又找了個繼母,并帶來了另外三個孩子。父親對他有敵意,繼母和帶來的孩子也不喜歡他,加上農(nóng)場里的活又臟又累,湯姆決定走出家門去闖蕩外面的世界。他后來來到了芝加哥,在謀生中他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不幸,同樣毫無意義的工作和那些疲憊的吵吵嚷嚷的人們。敘述者把在一個芝加哥酒吧里的多次談話拼綴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情節(jié)是在農(nóng)場的一個晚上,湯姆悄悄地走到他父親身后打算打死他,當時他父親正跪著作祈禱。湯姆是一個潔癖的畸人,對骯臟,混亂的農(nóng)場生活感到深惡痛絕,對他父親成天為自己作祈禱厭惡至極。但當湯姆看到他父親黑黃交加的骯臟腳板時,他悄無聲息地退回到自己的房間,因為當時他自己的腳板也是骯臟的,由于生病他干活回來還沒有洗澡。他希望當時自己的腳要干凈,并穿上干凈的衣服。正是湯姆的這種潔癖使他沒有下手,救了他父親一命。也正是那天晚上的頓悟,使湯姆凈化了自己的心靈,決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決不輕言放棄。

在這個故事里,安德森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鄉(xiāng)村的叛逆,一個對家庭、對基督精神的叛逆。但湯姆也是一個畸人,他要為清白潔凈奮斗一生,雖然永遠辦不到。這里,安德森運用了美與丑的平行技巧來對比人物的形象,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探索自我的少年叛逆形象。

十七歲的威爾·阿普爾頓在《悲傷的吹號人》中,就像喬治·威拉德在《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一樣,感覺到長大成人就是邁向孤獨的過程。母親的突然去世,父親的嚴重燙傷以及姐姐的即將嫁人,迫使他提前進入孤獨郁悶的狀態(tài)。為了謀生,他被迫離開俄亥俄州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去賓州伊利的一個工廠里打工。故事的展開采用了雙線結構,從鄉(xiāng)村的油漆工生活到工業(yè)城市的打工仔生活的進程是故事的一條主線,另一條副線是安德森向我們傳達了威爾對父親矛盾的情感,從深切的同情到最后完全的理解。威爾一直對他父親做事缺乏自尊所苦惱,他父親生性愛胡鬧,行為像個孩子。為了搞個愚蠢的惡作劇直接導致了他父親的那次事故,當他摔倒時,把兩大壺滾燙的咖啡全部潑灑在自己身上。甚至當他父親躺在地上痛苦地扭動和尖聲喊叫時,他的鄰里起初還認為他又在搞什么惡作劇。他父親的小號吹奏一塌糊涂,跟在鎮(zhèn)上樂隊經(jīng)過大街時拙劣的表演,尤其是在小號獨奏時,讓威爾深感難堪和丟臉。

在伊利成為威爾朋友的那個小老頭也是一個悲傷的吹號人,他曾想離開他的妻子去做一個職業(yè)吹號手,但他根本就不勝任。起初,他讓威爾感到有趣,就像他父親那樣。但在隨后的時間里,由于自己的孤獨和郁悶,威爾的態(tài)度開始轉變,他認為自己需要一種家庭般的溫暖和安全。最后,他學會了接受那個小老頭,這也意味著他對自己的父親有了新的同情和理解。故事的最后,在威爾寄宿的小臥室里,那個小老頭要威爾使勁地,大聲地吹小號,但威爾只是輕輕地吹了幾個音符,他頓悟到自己也將是個悲傷的吹號人。安德森在這里用吹不響的小號作為這類畸人的象征。

大衛(wèi)·安德森認為這個以安德森父親為原型的故事表明了安德森在父與子關系的看法上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饒舌的麥克佛遜的兒子》中兒子對父親的完全誤解,到《雞蛋》中兒子理解了父親作為一個畸人應該值得同情。在這個故事里,安德森展示了兒子是如何通過艱難的人生探索學會了理解自己的父親,最后認同了自己的生活和父親的生活是一樣的艱辛。大衛(wèi)·安德森對這種的理解作了直截了當?shù)脑u論:“這種的理解只有在兒子經(jīng)歷了和父親一樣的挫折之后才有可能體會到。這個新觀點表明了安德森覺得,除非在故事中,他就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根本就找不到滿意的生活?!?/p>

在《一個俄亥俄州的異教徒》中,安德森再一次回到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情景,并以一種樂觀主義的憧憬作為故事的零度結尾。故事主要圍繞著一個也叫湯姆的少年,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有個名叫哈里·懷特里德的農(nóng)場主把湯姆領回自己家中撫養(yǎng),并讓他成為賽馬布塞弗勒斯的照管人。湯姆和這匹賽馬贏得了多次的比賽,但也引起了當?shù)貙W校訓導員的注意。當湯姆被迫要去上學時,他決定離開家鄉(xiāng)比德韋爾鎮(zhèn),前往克利夫蘭市,但城市的生活對他來說“從某種程度上看只有臭不可聞”。后來,他離開城市,加入了在俄亥俄州伊利縣的約翰·博茨福特打麥隊。就是在那時,他第一次開始思考人生和它的意義。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以及新的伙伴使各種誘惑和沖動涌上他的心頭。有時候,當他從田野里回到農(nóng)場主的倉庫時,那個農(nóng)場主的女兒從農(nóng)舍里走出來,站在門口看著他?!皽房粗@個女人,心里充滿了一種渴望”。最后,湯姆斷定通過愛和理解,他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女人并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但他也意識到首先他必須學會確定這些愿望。“我現(xiàn)在完全被要個女人的想法迷住了,我最好到城里去,去上學,看看自己是否合適有個女人”。

這也是個少年成長的故事,和《我是個傻瓜》中的主人公丹·帕奇一樣,湯姆也是個來自鄉(xiāng)村的天真少年,他們熱愛生活,喜歡賽馬,突然間他們感到性成熟的朦朧沖動,以及尋求得到性滿足,但又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從而陷入恐懼和迷惘之中。故事的零度結尾安德森似乎在暗示,湯姆在尋找過程會找到滿意的答案,雖然這種尋找可能永無止境。安德森認為人生的目的并不在于要獲取任何最終的勝利,但在奮斗中應該要有這種的探索精神。幾乎安德森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在生活中都在尋找能給他們帶來安寧和幸福的東西,他們并不想抑制自己真實的情感,但環(huán)境卻迫使他們要這樣做,這樣他們就成了畸人。

在安德森的短篇小說中有不少關注婦女命運的作品。安德森的婦女題材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題:婦女被她們居住的社會和周圍的人所傷害;社會對婦女命運的冷漠,麻木和歧視;婦女的壓抑,特別是性壓抑和孤獨的人生等。“在構思社會最底層的那些被蹂躪和被壓制的人們的主題時,沒有任何事情能逃過他對人性的同情和關注,婦女,黑人,還有紅種人?!北炯械摹读种兄馈?、《種子》、《沒有點亮的燈》、《新英格蘭人》、《來無蹤去無影》等都是關注婦女問題的優(yōu)秀作品。

《林中之死》被普遍認為是安德森的最優(yōu)秀短篇小說之一,它在死亡主題的悲劇性和藝術性方面是安德森的最成熟的作品。小說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美國農(nóng)村婦女在饑荒年代的悲慘境遇,并揭示了當時丑惡的契約奴制度。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被稱為格蘭姆斯的老太婆,她從小就沒有了父母親,被賣到一個德國人的農(nóng)場里作契約奴,整天都得喂牲口,做家務。長大成人后,那個德國人老想占有她,但幾次都沒有得手。有一次一個叫杰克·格蘭姆斯的年輕人來農(nóng)場打工,看上了這個姑娘。經(jīng)過與德國人的一番拼死搏斗,杰克帶走了這個姑娘并和她結了婚?;楹笥幸荒幸慌?,但只有男孩活了下來。杰克本身也是個無賴,成天不務正業(yè),到處偷雞摸狗,惹得人人厭惡。兒子長大后與老子是一丘之貉,也是無惡不作。格蘭姆斯老太婆為了謀生和養(yǎng)活游手好閑的丈夫和兒子,只得自己養(yǎng)了一些雞、豬、牛、馬等家禽和牲畜,沒日沒夜地辛勤勞作,不到四十歲就成了一個老太婆。在一個大雪天,老太婆背了幾個雞蛋到鎮(zhèn)上換些吃的東西,并去肉鋪討了些下水和骨頭。在回家的路上,老太婆由于過度勞累想坐下休息一會兒,卻被凍死在一棵樹下。幾只家里跟去的狗把老太婆的尸體拖到空曠地,撕裂了老太婆的衣服并叼走了她背上的東西。在月光下的雪地里,老太婆赤裸的尸體像一尊潔白的大理石雕成的美少女。

格蘭姆斯老太婆的不幸命運具有普遍的社會性和典型性,是當時契約奴的悲慘寫照。安德森指出:“許多鄉(xiāng)村小鎮(zhèn)的人都見過這樣的老太婆,卻沒有人知道她們的詳細情況?!备裉m姆斯老太婆“是那些幾乎無人知曉,不知姓名的許多老太婆中的一個?!?/p>

《林中之死》揭示了美國社會對貧苦的婦女命運的冷漠,麻木和歧視,塑造了另一個被壓抑和孤獨的女性畸人形象——格蘭姆斯老太婆。由于是一個契約奴,加上丈夫和兒子不成器,格蘭姆斯老太婆和任何人都沒有往來,鎮(zhèn)上也沒有人和她說話,她也從來不去別人家串門。生活的重壓,社會的冷漠,不幸的遭遇使她的性格嚴重扭曲,成了一個沉默寡言,外表古怪的畸人。

安德森認為格蘭姆斯老太婆的死是一種解脫,從痛苦,殘忍和毫無意義的生活中的一種解脫,是一種回歸大自然?!读种兄馈芬脖砻髁税驳律瓕Υ笞匀簧衩卦旎纳钌罹匆?。

在《林中之死》中,安德森也運用了許多現(xiàn)代敘事手法,其中不乏安德森自己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里略舉幾例。第一,安德森運用了雙重視角,采取內(nèi)聚集,多視角的手法?!读种兄馈纷允贾两K都有兩個人的視角,一個是少年的“我”,另一個是成年后作為作家的“我”,交相敘述,一個追求真實,捕捉神秘,另一個用沉思,內(nèi)省的目光來看待格蘭姆斯老太婆的死,力求作出一個完美的解釋。第二,“感情的誤置”(pathetic fallacy)。這種藝術手法用來營造一種死亡的氣氛,詳細地描述了格蘭姆斯老太婆的幾只狗在女主人死亡前后的表現(xiàn)。安德森用狗的強烈情感和離奇的動作使故事達到高潮,而不是用傳統(tǒng)的人物矛盾和沖突。第三,象征手法。包括畸人象征,狗的象征,牲畜的象征等,特別是雪的象征。白雪對格蘭姆斯老太婆仿佛是一種還原解脫的象征,死后的老太婆赤裸的尸體在白雪中顯得格外的美和年青。安德森用白雪來襯托格蘭姆斯老太婆的美,充分說明了他對普通勞動人民質樸的本質的贊美。第四,精神頓悟的閃現(xiàn):自我啟迪和自我完善。少年的“我”對格蘭姆斯老太婆的死不甚理解,也無法作出解釋。成年的“我”在故事的編撰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在小說的結尾,“我”頓悟了,一切都豁然開朗:“死去的老太婆是命里注定要喂養(yǎng)牲畜的?!边@是社會制度對窮苦婦女的傷害所造成的必然結果。“我”頓時對人生,對女人,對死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五,簡單明快的散文體。雖然《林中之死》的外部結構平平淡淡,但它的圓圈式內(nèi)部結構卻富有詩意,帶有“元小說”的雛形,比簡單的散文更有說服力。敘述者自己談起故事音樂般的魅力:“這整個過程,老太婆之死的故事對我來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就像聽來自遠方的音樂?!?/p>

《種子》用內(nèi)聚焦和外聚焦的雙重視角突出地描述了婦女在性壓抑和孤獨方面的主題。從衣阿華州來的一個跛腳的年輕女人來到芝加哥住進了一個男人成堆的公寓里。由于孤獨,她千方百計地想接近男人,想得到男人的愛。但當房客中有個賣成衣的小伙子想拉住她的手時,她卻驚恐萬狀地哭了起來,害怕得渾身發(fā)抖。那個小伙子嚇得夾著尾巴逃跑了,以為這是個陰謀詭計。從此后公寓里的男人再也不敢理睬這個女人。實際上這女人是因為害怕,因為她從來沒有接觸過男人。后來,當女房東趕她離開時,另一個房客,故事的敘述者,心理醫(yī)生勒魯瓦幫助了她。最后,這個女人又回到了衣阿華州自己的老家,又過起過去那種閉塞,孤獨的生活。安德森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性壓抑容易使人失態(tài),人的內(nèi)心世界永遠是一個矛盾沖突的世界。只有用愛,長期的,悄悄地,耐心的愛才能治愈這種的病態(tài),才能喚起人世間的真愛。另外,安德森進一步深化了在《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中的畸人主題,“可以肯定地說她是個畸人,但現(xiàn)在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畸人,我們都需要愛?!?/p>

《新英格蘭人》同樣揭示了孤獨與性壓抑的主題,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終將遭到挫折和失敗。埃爾西·利安德是一個35歲尚未結婚的女人,在弗蒙特州她父親的農(nóng)場里長大。她隨著父母,應哥哥之邀,搬遷到了衣阿華州的另一個農(nóng)場,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同其他任何人來往。在有一天的暴風雨中,當她看到16歲的侄女伊麗莎白和隔壁農(nóng)場的一個年輕人在玉米地里緊緊擁抱時,她突然醒悟過來,她和父母一起的長期禁錮的生活,實際上是對自己性沖動的長期壓抑,就像父親農(nóng)場上的一塊塊田地,被年久的石墻包圍著,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不曾有絲毫的改變。

安德森對埃爾西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她的內(nèi)心和情感上,并和新英格蘭農(nóng)場的環(huán)境與人物聯(lián)系了起來,單調(diào)沉悶的環(huán)境和家庭造就了埃爾西的孤獨性格。雖然在整篇故事里并沒有提到任何性的字眼,但其中安德森運用了許多的性象征。埃爾西喜歡躺在溫暖,肥沃的大地懷抱就像是母親的子宮象征,這是生她養(yǎng)她的溫暖的母親懷抱。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堅實的,高高的玉米莖無疑的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當埃爾西觸摸玉米莖時,她所感到的害怕正說明了她對異性的恐懼和不理解。

《沒有點亮的燈》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未能實現(xiàn)的生活目標,愛的失落和人性的隔離。女主人公不能夠表達和交流她們內(nèi)心的情感,雖然她們都非??释c人交流。這篇故事的主人公瑪麗·科克倫,在生活中和她的父親科克倫醫(yī)生無法相互表達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也不能同別人進行交流。實際上科克倫醫(yī)生在生活中是一位非常善良和熱心腸的人,也非常愛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但他那冷酷的外表和孤獨寡言的性格,使人望而生畏。妻子難以忍受他的性格離他而去,女兒在他的影響下也變得孤僻寡言,不與人交往。瑪麗斷然拒絕了小伙子杜克向她表白的愛,即使面對自己的父親,瑪麗也是封閉著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父女倆心中的那盞愛之燈始終沒有被點亮,雖然他們都一直渴望著被點亮。最后,科克倫醫(yī)生心臟病突發(fā)死去,留下女兒瑪麗繼續(xù)走著孤獨,無愛的人生旅途。

《來無蹤去無影》是安德森較長的一篇短篇小說,它幾乎綜合了前面幾篇故事中的所有畸人主題,也是安德森很有特色的一篇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個27歲的漂亮姑娘羅莎琳德·韋斯科特,從打工的芝加哥市請假回到家鄉(xiāng)衣阿華州的威洛斯普林斯小鎮(zhèn)。她回家的目的就是想聽一下母親的意見,能否和她的頂頭上司沃爾特·塞勒斯繼續(xù)往來,做他的情人,去尋找生活的意義,解決她生活中的性壓抑和孤獨。沃爾特,38歲,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是2個孩子的父親。他靠老婆的私房錢辦起了一個鋼琴廠,但他婚后很快地發(fā)現(xiàn)和老婆沒有共同的語言,認為家庭婚姻是一種牢籠。他與羅莎琳德交談相處中重新迸發(fā)了生命的激情和意義,但他知道他和羅莎琳德只能成為情人。羅莎琳德也一直處在猶豫彷徨之中,因此她想回家向母親討個主意,到底該怎么辦?;氐叫℃?zhèn)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不能忍受家鄉(xiāng)的生活了,小鎮(zhèn)仍然是那么壓抑,她的父母親和眾鄉(xiāng)鄰仍然是那么的冷漠和懶散。當她鼓起勇氣向母親訴說心中的苦悶時,深受清教道德影響的母親勸她一輩子應該獨守其身,婚姻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原罪,是徹頭徹尾的騙子。羅莎琳德感到十分的無助,她變得更加苦悶和孤獨,最后她毅然不辭而別,重新回到芝加哥。安德森用“零度結尾”的敘述手法把結局留給讀者自己去想,但安德森指出羅莎琳德和她家鄉(xiāng)的鄰居另一個男人梅爾維爾·斯托納一樣,他們注定要孤獨苦悶一輩子,“因為他們不能沖破自己的圍墻,走向生活的幸運奇跡中。”

《從未用過的》或許是安德森最長的一個短篇小說,也是安德森關注女性成長的另一篇故事。和《林中之死》一樣,安德森也采用內(nèi)聚焦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雙重視角手法,敘述者一個是少年的“我”,另一個是成年后沉思的“我”,兩個“我”變換視角,交相敘述,力求對往事作出一個完美的解釋,但最終仍然沒有。從社會意義,篇章結構等看,《從未用過的》比《林中之死》略遜一籌,整個故事顯得過于煩冗拖沓。

故事的主人公梅·埃奇利是個十七八歲的少女,在埃奇利家中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與幾個哥哥和姐姐不同的是,梅自小聰明好學,在學校里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因而被鎮(zhèn)上人譽為“一個好孩子”。中學畢業(yè)后,她想當一名教師,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由于母親的去世,加上兩個姐姐天天進城找有錢人快樂,兩個哥哥就愛酗酒打架滋事,在鎮(zhèn)上他們聲名狼藉,梅根本找不到謀生之路。沒有任何朋友,梅感到非常地孤單寂寞。在一次草莓地里干活時,梅被一個叫杰羅姆·哈德利的年輕人所引誘,在眾目睽睽之下,兩人走進樹林中。梅的叛逆行為立即遭到了全鎮(zhèn)人的唾棄,人們的評論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就看出一個人的血統(tǒng)本色來了”。后來,在經(jīng)過幾次枉費心機的努力之后,梅還是被人們認為是一個輕佻的女人。在一次舞會上,受到幾個年輕人的侮辱之后,她終于跳河自盡,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這是一個女性青少年成長的悲劇,在這個性挫折的故事里,安德森給我們指出少女的成長要比少年的成長更加艱難,這是因為在清教道德倫理的籠罩下,女性青少年地位低下,受到各方面的壓力要比男性來的多。一旦交友不慎失足,人們首先指責的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在這個故事里,“后來,沒有一個人責備杰羅姆,至少沒有一個年輕人這么做。”正如《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中威拉德所說的,“女人應該自己留神提防,出了什么事,跟女人一塊兒出去玩的男子是不必負責的?!蹦泻⒆涌梢砸蛔吡酥⒆右袚胸熑?。安德森還指出,梅是由于孤獨和寂寞,加上自身的單純,才導致了被誘惑?!叭绻赣H沒有去世的話,這事就不會發(fā)生了。如果我有個伴,我就會去和她聊天,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泵樊敃r也沒有想到嚴重的后果,只是“把他的一時沖動來到自己身邊,看做是生活中的一種真誠和友善的事情,或許他也和她一樣地感到孤單”。當梅頓悟到“所有這些人全都是丑陋可怕的怪物”時,為時已晚。安德森描繪了人性中的陰暗面,以及清教道德倫理的虛偽性,用滿腔的愛講述了這個無愛的故事,揭示了這個逼良為娼的社會黑暗。

在這個故事里自始至終都有一個象征性意象,就是那頂漂亮的寬邊大帽子,它象征著一種女性的虛榮和艷俗。從故事一開始,人們在河邊發(fā)現(xiàn)了梅的尸體,敘述者就發(fā)現(xiàn)了這頂帽子?!爱斔麄儼l(fā)現(xiàn)她的時候,在她的一只手上緊緊地抓著一頂女人的帽子。這原本肯定是一頂艷麗奪目的寬邊大帽子,帽子頂上還插著一根巨大的鴕鳥羽毛,這種鴕鳥羽毛你可以在賽馬場上,或者在城市附近那些二流的夏季常去的地方,在那些大個頭艷俗的女人頭頂帽子上,有時可以看到?!弊屔倌甑臄⑹稣卟幻靼椎氖?,為什么梅死后還要緊緊地抓住這頂帽子?!斑@個情景一直留在我的心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小梅·埃奇利的手卻能如此堅定地緊緊抓住那根濕漉漉的鴕鳥羽毛?!边@頂帽子原本是梅的大姐莉蓮的珍愛,梅為了參加舞會,未經(jīng)帽子主人的允許,偷偷地帶到舞會上,或許想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點。安德森用這頂帽子來表明,梅和她的姐姐一樣,仍然抱著這種的虛榮和艷俗。梅甚至心里是否也想到了走她姐姐的老路,用賣身來養(yǎng)活自己,或者找一個自己的真愛?因為梅發(fā)現(xiàn)她在家鄉(xiāng)確實已經(jīng)無路可走了。梅在死后仍然緊緊地抓著這頂帽子,這表明了她至死都沒有明白過來,她為什么要跳河自盡。成年后的敘述者認為,“梅或許覺得這頂帽子確實漂亮。她或許認為這頂帽子是在她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所見到的最漂亮的東西。至于這一點你很難確切地說清楚,但我只知道,如果說這頂帽子曾經(jīng)漂亮過,那么在幾天之后,那個男孩子所看到的,緊握在那個淹死的女人手中的這頂帽子,已經(jīng)在泥污中拖臟了,它已經(jīng)丟失了往日靚麗的風采?!边@是梅的最大的悲哀,也是清教倫理道德的悲哀,也是當時整個美國社會的悲哀。

安德森在這幾篇故事中繼續(xù)深化了在《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的畸人主題,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缺乏,必然會導致愛的喪失和人性的畸變。在《種子》這篇故事中,安德森運用了零聚焦和外聚焦法,變換視角,交叉使用敘事情境,也就是在同一篇故事里同時使用了第三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使故事的結構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在另外幾篇故事中,安德森都運用了“不充分陳述”法(understatement),換句話說,安德森在故事中只提到或暗示,而沒有進行直接描述,要求讀者自己看出結果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開放式敘事手法”。

安德森屬于一戰(zhàn)前就目睹了美國進入工業(yè)化社會的一代,看到了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許多鄉(xiāng)下的農(nóng)場主和小手工業(yè)主在喪失了土地后流向城市,日益淪為現(xiàn)代機器的附屬品;高度的機械文明對人的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壓抑和扭曲,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chǎn)生了銷蝕和破壞。安德森十分痛恨現(xiàn)代工業(yè)主義,懷念昔日鄉(xiāng)村里的單純和平等。他指出,“作為一個民族,我們已經(jīng)把自己交給了工業(yè)主義,而工業(yè)主義并不是什么可愛的東西。如果有人能在一個美國的工廠城鎮(zhèn)里找到美,我希望他能告訴我找到的辦法。我自己是找不到的。就我說來,我的生活是一種工業(yè)的生活,一切都像現(xiàn)代戰(zhàn)爭一樣丑陋?!?/p>

本集子中的《牛奶瓶》、《一個現(xiàn)代派畫家的勝利》及《她在那兒——正在洗澡》都是描述大城市里的各種畸人。安德森繼續(xù)了《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中的畸人主題,指出在擁擠不堪的大城市里,雖然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理解越來越少,承受的生活壓力卻日益加大,人們都在孤獨和絕望中苦苦掙扎著,無法以人的正常形態(tài)和正常心理生存下去,這就導致了人格上的畸變。安德森以他憂郁的視角,用滿腔的愛和同情,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這些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工業(yè)化世界中正在畸變的人們,痛惜美國夢的幻滅與人性的異化。

《牛奶瓶》和《芝加哥的哈姆雷特》有著相同的敘述者,故事的背景城市都是芝加哥,敘述者從事的工作也都是廣告撰寫人。從故事結構上看,《牛奶瓶》只是個單線平鋪直敘的故事,但《牛奶瓶》的象征主義超過了《芝加哥的哈姆雷特》中敘述者的脆弱。故事中反復出現(xiàn)的酸牛奶象征著城市的生活已經(jīng)變酸了,而住在城市里的人也變質了。主人公埃德為一個濃縮牛奶公司寫廣告,他能想到的創(chuàng)意就是鄉(xiāng)村的清新和健康都凝聚在濃縮牛奶中,但這種牛奶一到城市里就變酸了。這也意味著當年從鄉(xiāng)村來的那個單純,健康的他已經(jīng)變質變酸了,成為了一個整天只想胡編亂造“杰作”的畸人。這個故事也表明了安德森對發(fā)酸的芝加哥感到了幻滅。

《一個現(xiàn)代派畫家的勝利》是一個另類城市畸人的自述,安德森用了幽默和嘲諷的手法,描述了在金錢面前人性的陰暗面。故事用內(nèi)聚焦第一人稱敘述手法,敘述者是一個從來沒有和女人打過交道的人,這是因為“一見到女人面就總是被嚇得屁滾尿流”。但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可以對朋友的女人裸體畫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為了能繼承姑媽的一筆財產(chǎn),敘述者在給他從未謀面的姑媽信中,不惜動用所有手段,大膽地描寫了姑媽的乳房和胸部來打動她,從而最終得到了他姑媽的那筆可觀的財產(chǎn)。

在這個故事里安德森運用了“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的敘述手法。所謂“隱含作者”,就是讀者從作品中推導建構出來的作者的形象,是作者在具體文本中表現(xiàn)出來的“第二自我”。安德森這里用隱含作者對故事中的敘述者的貪婪和丑陋加以反諷,對狂熱的拜金主義感到痛心疾首。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中西部正在忘掉它舊日的神明——杰弗遜、杰克遜、惠特曼、阿爾特吉爾德;它正在像賣淫一樣追求著東部,追求東部的金錢,追求金錢,金錢,金錢,而東部也正在像賣淫一樣地追求著陳腐破敗的歐洲文化……昔日的信念所包含的那種具有古風的尊嚴已經(jīng)迤邐而去”。

《她在那兒——正在洗澡》講述了一個既荒唐可笑又悲哀可憐的故事。一個沮喪的丈夫,史密斯,雇用了一個私家偵探去收集他妻子的不貞行為的證據(jù)。然而,他又害怕一旦證據(jù)送到,他要被迫采取行動。因此,他又裝扮作他妻子的情人回到那個偵探辦公室,賄賂另一個私家偵探偽造假報告,說他的妻子是貞潔的。這個自相矛盾,欺人自欺的故事說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史密斯也是一個無能的畸人。當他想用合法正當?shù)牟乱擅鎸λ钠拮訒r,他的妻子總是在漫不經(jīng)心地洗澡,從而動搖了他的道德上的忠誠和生活中的原則。在這篇故事里,安德森同樣運用了隱含作者的敘事手法,辛辣地諷刺了敘述者的荒唐可笑。

本集子的最后《相會在南方》是一篇熱情洋溢,內(nèi)容豐富的故事,描繪了田園詩般的新奧爾良的夜晚。故事講述了一個年青的南方詩人,大衛(wèi),他由于在戰(zhàn)爭中負了重傷,留下了嚴重的殘疾,每天不得不靠喝酒來緩解身上長期的傷痛,而且在夜晚,他只能睡在戶外才能入眠。敘述者和大衛(wèi)興趣相投,兩人很快地就成為好朋友,并帶他到一個65歲的老太太,薩利大嬸的家里和她相會。老太太也是來自中西部,年輕時就來到新奧爾良打拼,曾開過賭館和妓院。后來老太太金盆洗手,改邪歸正,現(xiàn)在她只待在家里和自己喜歡的年輕人聊天。薩利老太太一見面就喜歡上了年青詩人大衛(wèi),深深地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和傷痛,以慈母般的心熱情地招待這位年輕人,使他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最后,他在薩利大嬸的小院里睡著了。

在這個故事里安德森再一次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關愛的重要性,這是人類的本性和生存價值。這里,大衛(wèi)的原型是??思{,第一人稱敘述者是安德森本人,他把大衛(wèi)介紹給了薩利大嬸后感到一種由衷的高興,因為大衛(wèi)又多了一個理解和關愛他的人。大衛(wèi)受病痛的折磨和薩利大嬸世俗陰暗的過去都表明了他們有著豐富的閱歷,他們屬于安德森另一種類型的畸人。和其他的畸人故事一樣,《相會在南方》也溶進了敘述者的情感,安德森把一個簡單的事件變成了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故事。故事還體現(xiàn)了另一點,就是安德森對黑人原始主義文化的仰慕與贊賞。

安德森的短篇小說繼承了馬克·吐溫開創(chuàng)的優(yōu)良的美國文學傳統(tǒng),發(fā)展了一些富有美國特征的主題,并在小說形式和敘事策略上有了大膽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無論從任何意義上說,都可以說是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安德森在表現(xiàn)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中人性的異化與畸變方面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美國文學的先河,他的孤獨,隔絕,性挫折,精神畸變,美國夢的幻滅等主題,為后來的作家們一再采用。安德森短篇小說采用的散文體風格,無情節(jié)結構,簡樸,口語化語言等無疑地為后來年青作家們樹立了很好的典范。歐文·豪指出,與以往作家的畸人主題不一樣的是,“許多美國作家把現(xiàn)代世界中愛的喪失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題,但是其中很少作家,或者甚至沒有一個作家,像安德森那樣充分地用滿懷的愛來表現(xiàn)了這個主題?!蔽覀儚谋炯x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安德森用滿腔的愛來關注青少年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問題,描寫了那些社會最底層的畸人們。由于受到清教道德倫理的壓制,在生活的重壓下,在工業(yè)時代來臨的社會轉型期,人們之間由于缺乏感情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導致了孤獨、壓抑,產(chǎn)生了心靈的畸變,使他們備受身心的折磨。另一方面,安德森熱忱地謳歌了工業(yè)時代之前的廣大農(nóng)村生活,描寫了對農(nóng)村的一草一木,山川田野,牛羊馬匹的喜愛和眷戀。安德森的這些作品無疑是想喚起人們的覺醒,去努力追求更有意義,更加完美的生活。

福克納在1956年回答記者吉恩·斯太因時指出,安德森“他可以說是我這一代美國作家的生父,代表了美國的文學傳統(tǒng),我們的子子孫孫將永遠繼承這個傳統(tǒng)?!?/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