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本文為何:關于本文寫作的一點說明
本節(jié)對本文的研究價值、方法體例和邏輯架構做簡單的說明:
迄今為止,理論界批評界對反諷敘事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成果,只是這些成果主要還停留在個案研究上,如對王朔反諷敘事的文本分析,對王蒙小說的反諷特征的探究,對王小波、莫言、劉震云等小說的反諷敘事分析以及對李馮等“新生代”反諷文本的分析等。研究者普遍感到反諷敘事在新時期特殊歷史文化語境中的強勢在場,但大多數(shù)的分析只是囿于文本層面。從整體上、理論上結合反諷敘事文本對新時期反諷敘事現(xiàn)象進行歸納、整理、概括,提出新觀點、新論斷的研究成果幾乎沒有。少數(shù)青年學者雖也把反諷敘事放到新時期的文化語境中進行闡釋,但這些闡釋多限于反諷的修辭層面,反諷的論閾還相當狹窄,并且這些分析文章基本上是單篇的、零散的、隨機的、感悟式的,既缺乏系統(tǒng)性又沒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就我目力所及,目前還沒有見到系統(tǒng)研究的專著和有分量的宏論,這和反諷敘事在新時期小說中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地位是不協(xié)調的。反諷敘事作為揭示悖論中國、揭示中國問題和中國鏡像的復雜性悖謬性的敘事范式,受到創(chuàng)作界普遍的青睞,新時期反諷敘事的文本也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因此,反諷敘事的相關研究也理應受到批評界和理論界的高度重視。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本文在大量閱讀、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擬對新時期以來的反諷敘事進行整體性的和系統(tǒng)性的論述,以期通過對反諷敘事的仔細梳理和深入探討,觸摸到新時期文學行進的歷史脈動,廓清紛繁復雜的歷史煙塵和現(xiàn)實表象,部分地抵達復雜情勢下悖論中國的歷史真實。
方法論上,本文采取歷史分析和審美闡釋,史與論相結合的研究思路,但落腳點在反諷敘事的審美闡析和價值判定上。本文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設法抽繹出反諷敘事的共性特征,二是力求解析出轉型期反諷敘事所呈現(xiàn)的“特殊內涵”,三是關注反諷敘事和“歷史”之間的鏡像式互動,因為“新時期”限定了反諷敘事的歷史區(qū)間和文化境遇,反諷敘事的“存在”是在“新時期”這個“時間”中的“存在”。在理論與文本的關系上,本文以文本闡釋為基礎,在史的框架下盡量兼顧反諷理論和文本闡釋的有機結合,以理論統(tǒng)攝文本,以文本支撐、印證理論。
基于上面的考慮,形成了本文的邏輯架構:導論部分先是理清了反諷概念的歷史流變并在此基礎上限定本論題所使用反諷概念的內涵和適用范圍,然后闡明反諷敘事在新時期小說中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第一章首先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分析了新時期反諷敘事的生成原因,旨在說明反諷敘事生成歷史的不可逆轉。其次從“史”的高度縱向描述了新時期反諷敘事“升騰與墜落”的運行軌跡。第二章則橫向具體論析新時期小說反諷敘事的存在樣態(tài),并給予理論上的概括與分類,力圖展示新時期小說紛繁復雜的反諷景觀。第三章是反諷敘事的審美闡釋和詩學分析,在進一步闡明反諷敘事審美價值的基礎上,凸顯反諷敘事的“新時期”文化內蘊。第四章在文化視野里分析了反諷敘事的后現(xiàn)代性,反諷敘事的后現(xiàn)代性征候最能體現(xiàn)反諷的當下內涵和歷史意蘊,“懸念式”反諷最能體現(xiàn)后啟蒙時代和價值紊亂時代的敘事特征。第五章是對新時期小說反諷的敘事批判和價值審視,通過對新時期反諷敘事及其反諷敘事者的客觀、辯證的分析,試圖找尋到反諷敘事“墮落”的因由。結語部分扼要總結了新時期反諷敘事的藝術貢獻及其缺憾,并展望了反諷敘事未來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