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文的原色

七月既望 作者:青巖


散文的原色

耿立

散文的路徑,向來是兩端,輕和重。一是往上,就如劉亮程所說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對著虛空在說話,對著不曾有在說話,對著一個荒在說話。這樣的說話就是散文在說話。散文可以把地上的沉重放下,悠然對天言說;在地上跺一腳,塵土紛紛往天上飄。這是散文。

但散文也不能排斥重,我們要警惕生活的重被人轉(zhuǎn)換成文字的時候,變成了一種輕,把沉重如山變成一根鴻毛,滑過真相,顧左右而言他,不觸及我們的真實,在痛苦面前閉眼。青巖走的散文路子,是偏于重的,這是我欣賞的,這樣的文字是貼在大地,貼在海島的。這樣的文字有根基,不撒謊,在她的文字里看到洞頭的生活的原色——看到父親不忍眼睜睜地看著老厝瓦片四散,房屋淪陷;寫嬸子患了絕癥,拉著青巖的手說:“如果嬸子沒生這個病,也能存下些錢,給你買件大棉衣?!?/p>

我閱讀的時候,看重的就是這樣的細節(jié)。1970年,索爾仁尼琴因無法前往斯德哥爾摩領(lǐng)取諾貝爾文學獎,對外發(fā)表了演說詞。他的演講詞里有一句:一句真話能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而散文寫作在當下,首先面對的也是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敢不敢說出真相。蘇珊·桑塔格在耶路撒冷獎受獎演說 《文字的良心》里面有一部分講到所謂的正義與真相的問題,認為正義可能壓制或壓抑真相,這對我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由于中學語文教育的影響,人們心中的散文,都是那種輕的詩意的抒情的,那種虛空似的美文,好像美文之外,再無散文。所以,長此以往,人們更多地把散文視為一種從生活中往天上聊的美文文體,于是散文在品質(zhì)上好像天然與所謂的詩意和抒情結(jié)緣,變成了一種閱讀的輕,生活的輕,變成一種輕審美、閑適、把玩、松弛、矯情、虛飾……似乎作家寫散文就是那種虛空美文。寫景啊,修辭啊,給世界給人生罩上了一層輕紗。心靈雞湯文和閑適散文的助力使得當下的很多散文,處處以超脫、休閑為先。就如南宋的詩人所寫的 “只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

虛空的美文多了,泛濫了,就有一種作秀的感覺,仿佛故意用修辭遮蔽——這是一種偽詩意??嚯y是否是詩意?災難,真實,那種 “被詩意”的書寫是否是一種偽善?骯臟、心酸、無奈,是否可以被詩意整除?那種遠方,那種生活在別處,遮蔽了向下的在場的眼睛,導致偽詩意的泛濫。

我想說若美文遠離生活真相,就抵達不了生活的深處。這樣的散文不是介入生活,而是旁觀生活,是神州袖手人;這樣的散文不關(guān)注留守的兒童、失獨的家庭、空巢的老人;這些散文的筆下沒有拆遷、沒有霧霾、沒有廠礦與水泥。他們不寫實,他們寫意,這樣的散文,沒有痛感,也沒有痛點。人們閱讀的時候,是甜里有酸,是一種輕審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對材料的處理,即使寫點悲劇,也是哀而不怨。

在閱讀青巖散文的時候,除開她的某些文字的輕逸,我看重的是她的那種偏于重的文字。在 《“飯飯”之談》里,我覺得,這段文字,才是接觸生活之真。青巖寫她的出生,那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那仍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

青巖寫道:

父親為我的出生,并未感到一絲的喜悅。正因為母親生的是個女孩,她在家族中似乎不受待見,被鄰里鄉(xiāng)親瞧不起。出院那天,除了母親娘家的人,來接院的寥寥無幾,母親將我包裹嚴實,默默地回了鄉(xiāng)村。

母親從未對我說過她如何度過被輕蔑的歲月,只憶起剛出生的我特別地難養(yǎng),身軀弱小,才有五斤之重,個頭如一只嬌小的貓兒。母親從未為別人的輕視而將我疏于照顧,反而那時的母親腦海里只有想著如何將我撫養(yǎng)長大,再也顧不上其他。

稍有過去鄉(xiāng)下生活的人就知道,在某些地域,生一個女孩,那母親和女孩在某個時間段所承受的偏見和壓力,是那樣令人窒息

我喜歡青巖的 《老厝故事》,這是寫外婆的。這座老房子,像一處驛站,而孩子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背起行囊陸陸續(xù)續(xù)地離開。

而老母親 (外婆)又重新回到了這座老房子,是子女背進來的。在身子硬朗、神志清晰的時候離開老屋,如今回來,已是老弱多病、意識模糊了。在這座老房子里,“老母親已經(jīng)不能自己翻身了,數(shù)日來滴水未進,只能喝一些并不那么濃稠的米湯。這些發(fā)白了的米湯,就像是年輕時母親的乳汁,也是那么一口一口喂進孩子的嘴里?!?/p>

在這篇文章中,青巖用假設的語氣:

我猜想,這位老母親肯定是假裝病倒,假裝滴水未進,假裝不會翻身,假裝尿失禁,假裝……

她是想得到子女的陪伴是嗎?如若不是,誰會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回到她的身邊。為什么要假裝呢?因為這漫長的年月里,她期盼子女的到來,期盼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墒?,她卻盼來了滿頭白發(fā),滿口稀落了的牙齒。腿腳開始僵硬,瞳孔開始黯淡無光,直到手再也抬不起來。

果真,她的假裝,得到了子女的回應。

但她必須假裝到底,她怕打破這得來的不易,她怕孩子們頃刻間又會離她而去。她繼續(xù)假裝不會說話,假裝不會翻身,假裝尿失禁,等著孩子們?yōu)樗顾M飯,蓋被翻身,甚至是擦身換尿片。

看到這樣的敘寫,我想到了我讀的晚年臥病的母親,只有在母親病的時候,子女才聚到母親的身邊,而這種病,母親是假裝的,她會好起來嗎?

外婆回到老房子的第三天便 “走”了,但這里青巖壓住自己的筆,來了一句閑筆:“門口的桃樹上開出了第一朵桃花,淡淡的嫣紅。”

外婆安葬后,又回到了老房子——回來的是她的肖像。

青巖寫她的外婆,是寫最后的日子,是寫——易失去的陪伴,這種陪伴,是以她的 “假裝”得來的。平時她不會占用孩子們的時間,但她 “假裝”病了,她多么不想用病來拴住孩子,卻又無可奈何。

其實生活中很多母親,都是在假裝中把日子填滿:有好吃的食物,假裝自己不喜,只是看著孩子吃;有病的時候,能扛則扛,假裝身體康??;面對生活之惡,假裝自己的強大。這假裝里,你能看透多少母親的堅韌付出?

青巖的文字不飄,她的文字接通地氣,接通海島和日常。其實日常最難寫出味道,日常最易被人忘記,大家都記得詩和遠方,往往把日常當作茍且。其實,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誰不茍且地生存?如果散文不表現(xiàn)這茍且,不表現(xiàn)這種生存,而是扭曲和虛化現(xiàn)實,如美文一味詩意,一味遠方——便陷入虛無,而忘記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生活中掙扎。他們沒有詩和遠方,他們只有眼前的茍且,這才是真實的人生,這也應該是散文家和散文應該關(guān)注的地帶。

我以為一味詩意的散文,就是對生活之重的背叛。我不反對輕逸的散文,生活的重,需要輕逸作為一個出口,需要人的出神,也需要審美,但你不能以審美為借口,忘掉我們腳下的土地。

我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讀過秦兆陽的一部小說,好像是《大地》,具體的情節(jié)忘記了,前面的題詩卻印象深刻,里面有這樣的話:

最應該記住的最易忘記,

誰記得母乳的甜美滋味。

最應該感激的最易忘記,

誰誠心親吻過親愛的土地。

用這樣的話,送給青巖,作為散文的序。

耿立辛丑谷雨于珠海白沙河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