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筆架山

風流草 作者:喻莉娟 著


筆架山

筆架山,就像桂林漓江上的象鼻山及很多以形象命名的山一樣,名字就告訴了它的形狀。不過在沒有親眼看見的時候,在每一個人心中的想象,它肯定是不一樣的。只有親眼得見后,才能體會它的形體上的壯觀和意蘊上的深刻。你只有用心與它交流,才能感受它的靈性。

作為文化人,到三穗不能不拜筆架山。懷著這樣的信念,迎著公路兩邊田地里青青的麥苗、黃黃的菜花、多變的山石、多情的溪水,我們驅車前往筆架山。車窗外不時有新奇的景致。遠遠的,如黛小山上,不時有三兩株李花和桃花。桃紅李白鑲嵌在蔥綠的山岡上,如國畫像油畫,雖是野花幾樹,自有一番韻味。初春的自然,年年歲歲景一樣,歲歲年年情不同。正想著,帶隊的說:到了,到了,看前面路邊就是這里的鄉(xiāng)干部,那就是筆架山。

幾個鄉(xiāng)干部,還有一個90歲高齡的老人在筆架山前的公路邊等候我們的到來。老人家年歲雖高,人卻很清楚。讓我感動的是春寒時節(jié),下著凍雨,風也很刺骨,老人家得到我們要來的消息,一大早的就在這里等著。他也許并不知道鄉(xiāng)土文化的重要,但他明白這是他的家珍,要向客人們展示。

筆架山,在距三穗縣城東17公里的長吉鄉(xiāng)司前村。其形又如掌,因此人們又叫它五爪山。不過它并非“孤掌難鳴”,而是“一個好漢三個幫”,從西北向東南它還有好多朋友:橋頂山、毛山(馬山)、旗山、下馬山,朋友們一般高,一樣齊,各有風姿,排列整齊就像廣闊田野上一個巨大的屏風,為司前村添彩。明郭子章在《黔記·山川志》里記載:“邛水司諸山,司東二里有筆架山,山凡五峰,中峰獨高,余山峰依次而低,左右排列有序。”五峰最高的為695米,其余的每個相差十幾米、幾米,各峰之間相距100余米。峰如刀削,陡險難攀。遠遠望去恰似玉皇大帝的筆架降于此。千百年來它總是涂紅著綠,有詩云:“一重筆架在山間,地造天生非等閑,歲歲任憑春雨洗,涂紅著綠繡云箋?!鄙侥_還有清代詩人夏有勛的題詩遺址,其詩曰:“天生筆架插云霄,高聳五峰未易描。大手雄才揮玉管,千軍橫掃笑提橋?!?/p>

老人家從傳說到古跡,一一道來,神情認真而帶些神秘。

在筆架山上能眺望玉屏城,歷來有“火燒筆架山,玉屏坐不安”的說法,說是以前玉屏官員為保玉屏城的平安,曾派人鎮(zhèn)守筆架山以防火。司前人也很看重它,新中國成立前這里的人就議定了保山條約,任何人不得砍伐筆架山上的一草一木。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盜伐山上的樹木,才有現在的蔥綠,也才有筆架山左鄰右舍的朋友們同樣的蔥綠。我細心地體會慢慢地感受,人們賦予筆架山的靈性,這個靈性就像會傳遞一樣,讓其他幾座山也都有了靈性。就像人們常說的幸福是會傳遞的,人把靈性傳遞給自然,自然就有了靈性,就有了生命,也把它生命的繁衍幸福傳遞給人類,人類將永遠受益。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這樣建立的。

筆架山前為赤瓦大壩,千余畝良田沃土,邛水河自西而來,貴秧河自南而北,在蒙冬垴匯合,如玉帶環(huán)繞筆架山。真是神山圣水,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司前人。山下有一個約成四方形的大水池,人曰硯池,池前,人們修了一座筆筒形狀的塔——司前塔。清詩人夏有勛的詩稱贊道:“寶塔七層勢接天,玲瓏面面護司前。山川靈秀鐘于此,福我黔黎億萬年?!彼厩八?、硯池現在都只有遺址,塔、池已不存在,但我們可以想象當年那壯觀的景象,體會天當紙來地為桌,“大手雄才揮玉管”的氣魄。人們說司前代代出文人,應該說是筆架山的庇護,是筆架山給了他們的靈性。因此,這里才有明洪武二十五年(1302年)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古城遺址、土司衙門遺址、高庵遺址、回龍山、變龍灘、沉鼓塘等文物勝跡。

筆架山的靈性,帶領了這一方水土的靈性,傳遍了這一帶人的靈性。三穗司前筆架山,性靈的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