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高校新聞媒體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校園網絡及微博、微信等,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一方面它具有信息傳播、輿論引導、宣傳教育和文化娛樂等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的責任,被稱為不出校門的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喜歡新聞、有創(chuàng)新性的青年學子在老師的引導下,用筆觸在反映學校改革發(fā)展的進程中,自己本身也得到了鍛煉成長。
梧州學院就有這樣一支服務于校園媒體的大學生隊伍。每年都有兩三百人,通過招募、遴選、實習、聘用,通過口口相傳、手手相幫,在此工作一至三年,用自己的智慧、勞動一次次悉心記錄下校園里感人故事,一次次成功策劃了大型報道,撰寫了大量的人物典型事跡。在此我們以人物塑像的名義,將校園媒體學生的習作收編分類結集出版。按報道人物的類型劃分成五大部分:“吾愛梧師”、學子榜樣、愛在校園、青春無悔、校園記者成長記,時間跨度為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
文筆尚顯稚嫩,帶有成長的青澀;技法不夠嫻熟,還有成長的空間。此書的出版,既是對各類典型人物進行歸類梳理,也是對校園媒體記者的辛勤勞作進行總結。作為編者,我們既是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的授課教師,同時也負責學校新聞報道工作,我們每年指導校園記者開展校園新聞采寫工作,讓學生們在新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同步學習。
校園媒體是新聞學專業(yè)學生的實踐基地,也是部(宣傳部)校共建的載體和平臺之一。可以說本書是我們開展新聞傳播學教育成果的體現(xiàn)。除了少數(shù)我們的署名作品外,其他都是我們指導的校園記者的作品。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將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檢驗和鞏固專業(yè)知識。這符合高校新聞傳播學本科專業(yè)教育的要求,也彰顯了梧州學院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
本書也是梧州學院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書中收錄的作品均是以梧州學院師生典型事跡為報道對象,反映了學校的氛圍和精神。其中部分作品曾發(fā)表在社會媒體上,其他的則是發(fā)表在了校報和校園網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身邊榜樣的力量更是無窮的。這些昂揚向上、鮮活的典型對師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也符合了“立德樹人”這一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要求而具有深遠意義。
特別說明的是,合作編者譚永軍副教授既是我的新聞寫作啟蒙老師,也是在新聞寫作上給我?guī)椭椭笇ё疃嗟睦蠋?。她有著?0年媒體記者和報紙主編以及在梧州學院從事10年的新聞宣傳和教學工作經歷。在這之前,她帶我采寫了大量反映梧州學院改革發(fā)展的新聞稿件,許多稿件發(fā)表在國家、?。ㄗ灾螀^(qū))級媒體上,我的新聞寫作能力也逐漸得到提高。在此向她表示真摯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
參與本書編校工作的有:覃志杰、梁媛媛、張宇、黎桂娟、余夢、滿香秋、謝東洪、萬柳良、陳潔。
最后,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如發(fā)現(xiàn)本書有疏漏之處,請大家諒解。大家的鼓勵和寬容,將激勵我們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和高校文化建設方面繼續(xù)探索。
鄭文鋒
2017年9月1日